“教育救國論”論衡
本文關鍵詞:“教育救國論”論衡
【摘要】:"教育救國"是中國近現(xiàn)代影響極大的關于教育功能的主張。近現(xiàn)代中國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信仰教育救國功能,并積極投身于教育救國的實踐。但是,就"教育救國論"的評價問題,歷來聚訟不清。應當肯定地說,"教育救國論"所遵循的是社會改良的路向,社會改良與社會革命在中國近現(xiàn)代是不能分出伯仲的。盡管教育未能救國,但應看到教育救國是有條件的,近現(xiàn)代中國并沒有滿足其必要條件。即便如此,在大半個世紀"教育救國"思潮的沖擊下,教育自身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作者單位】: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
【分類號】:G40-092
【正文快照】: “教育救國論”是伴隨著國家和民族出現(xiàn)危機形成的通過提高國民文化素質(zhì)以達救國、救亡目的的理論。鴉片戰(zhàn)爭后,國門洞開,西方的“聲光電化”及科學技術、社會文化潮水一般涌入國門,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局與危機。如何變危機為轉機,如何解除亡國滅種之危,中華民族如何轉弱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炎才;中國近代經(jīng)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芻議[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2 李忠萍;;清末新政時期袁世凱人才思想探析[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3 李華麗;郭雙林;;論胡適“無后主義”的中庸色彩[J];安徽史學;2010年03期
4 岑紅;;清末民初政府管理模式的變化與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性轉型[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5 陳芳;;清末留日學生與地方督撫間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陸軍士官生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2年01期
6 郭衛(wèi)東;;釋“北洋”[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7 李曼曼;譚書龍;;試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適文化心理中的積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8 穆鍵;;《皖政輯要》所見安徽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的建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9 肖海平;鄧銀城;;新時期我國農(nóng)村教育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2期
10 李慧娟;房巖;姜雪;;民國初期“重商輕農(nóng)”思想的危害[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麗;;李R既恕按蠛有∷怠敝械摹跋執(zhí)盵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張鵬;;《鐘馗嫁妹》研究之一——以清末民初天津泥人張藝術作品為中心[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劉丹;;關于職業(yè)教育重新定位的思考[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4 梁丹;王春娜;趙建莊;賈臨芳;王占英;吳昆明;;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中的作用[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5 郝明工;;世紀文學的中國命名——關于“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若干思考[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牟映雪;;雷沛鴻與晏陽初教育思想之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張建瓊;;陶行知抗戰(zhàn)時期的四川教育實踐摭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童富勇;;鄉(xiāng)村教育運動與曉莊師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周曄;;教育近代化的積極推動力——中國近代教育學術團體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劉福森;;勸學所與私塾改良[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靳書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超越[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秀萍;明清茶美學思想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愛芬;胡適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李紅娟;日偽統(tǒng)治時期東北稅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玲玲;漠河金礦官督商辦經(jīng)營研究(1888-1900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首婧;黑龍江當代人文精神與價值觀教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曲曉明;近代我國中學文實(理)分科演變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微微;高校旅游專業(yè)實施環(huán)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英會;幼兒園新教師教學能力狀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管宏平;常德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學;2010年
9 左珂;黃宗羲政治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焦徽;衡陽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意忠;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研究[J];教育探索;2002年10期
2 石莉,蘇力;美國課程觀的價值基礎及其評價[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李曉華;論教育評價的界定及其特性[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項久雨;思想道德教育價值評價的主體與客體[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汪詠波;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的價值主客體統(tǒng)一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年03期
6 付斌,張惠民,劉秀英,趙連山;新形勢下應如何正確評價思想政治工作價值[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02年02期
7 邢金萍;課堂教學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情緒狀態(tài)”一節(jié)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8 王榮成;論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9 田向陽;對教育價值的哲學思考[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02期
10 劉世保;田宏杰;;基于責任事件的責任教育概念分析及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劉立新;;對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評價的研究與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2 曾水兵;;小原國芳的教師修養(yǎng)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曹彬;;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的“評語”評價[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4 盧家楣;樊琪;袁軍;盧盛華;賀雯;劉偉;;對學生情感分類及其評價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峗;王偉;佐斌;;大學生對心理學態(tài)度的調(diào)查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永雯;;如何科學地解釋學生測評分[A];科學發(fā)展與農(nóng)村教育——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付安權;;教師在線專業(yè)發(fā)展的理念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武翠紅;周采;;論外國教育史學理論及研究的必要性[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張大均;陳麗;;青少年強迫癥狀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認知歸因研究(摘要)[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如密;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chuàng)造[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伍正翔;批判與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韓承敏;教育隨筆的哲學思考[D];蘇州大學;2007年
4 陳靜;意境化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丞;試論陶行知的學習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旭輝;學校公共關系管理的價值與運作[D];重慶大學;2007年
3 范姣;二戰(zhàn)后美國課程改革的整體特征及其帶來的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鄭培秀;論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苗晨;基于項目反應理論(IRT)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潘曉光;課堂合作學習[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隋耀偉;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及應對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徐淑猛;小原國芳“全人教育”思想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宮黎明;校本課程評價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10 肖國剛;課程知識觀之構建[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502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5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