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離教育有多遠——論同情的意蘊及其教育訴求
本文關鍵詞:“同情”離教育有多遠——論同情的意蘊及其教育訴求
【摘要】:同情是一種涉及關心、責任、尊重與理解的心靈關懷,是教育的內在品性。同情的蒙蔽與教育內在價值的偏離不無關聯(lián)。要彰顯同情品性,教育的實踐過程應體現(xiàn)以下幾個關鍵點:教育者身體力行的責任意識、教育參與者基于平等與尊重的關系意識、非暴力性的溝通與交流、認知與體驗的并立與統(tǒng)合。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同情 同情性教育 關心 理解 非暴力溝通
【基金】:江蘇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 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走出‘他者化’教育的困境——同情性教育的意蘊及其建構”[CXZZ11-0845]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同情”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并不陌生。當我們的社會喪失溫情,我們周圍出現(xiàn)觸目驚心的暴力、傷害事件時,便會有不少人被激發(fā)著去呼喚同情,尋找和強調同情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又是在不少情況下,人們對于同情的價值、生成機制、可施展的程度等表現(xiàn)出漠然的姿態(tài),而將它理解為某種本能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牟春;;移情還是感應:朱光潛論“有我之境”[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瑪薩·諾斯鮑姆;吳萬偉;;為了利潤的教育,為了自由的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10年03期
3 武秀霞;;同情與理解的二重協(xié)奏——論教育視域中的同情性理解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虹;;西方現(xiàn)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郝志方;張金良;;從情感維度整合中學物理教學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4 李海艷;;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5 衛(wèi)萍;陳雪梅;;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6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江浩,李偉斌;淺談校園文化建設與美育教育[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李華華;;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道德磨礪[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葉坦;論道德倫理與經濟利益──“義利”觀念的時代演化與市場經濟倫理的建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彭正梅;;學習中的消極經驗之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秀香;;幸福與信任的重建——信任價值的當代生活視角[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劉傳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無私”與“自私”的悖論之解析[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二)[C];2007年
3 楊秀香;李輝;;社會和諧對公共文明的訴求——從中國公民社會發(fā)展的視角[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4 郭金鴻;;道德責任與當代道德建設[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5 姚軒鴿;;稅收倫理問題初探[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6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王春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以陳鶴琴為代表的幼兒園課程變革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王景勤;;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吳宗泉;;盧梭的教師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王玉生;;蘇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機制新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苗永敏;拒絕妥協(xié)[D];蘇州大學;2010年
3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薇;政府監(jiān)管與行業(yè)自律[D];南開大學;2010年
7 金道銘;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汪毅霖;以自由作為發(fā)展的理論框架和經驗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華麗;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論分析及培養(yǎng)途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紅峰;基于育人視角的高校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吳寒;大學生道德缺失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9 畢紅軼;新課程視域下的思想品德課生命觀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宏卓;小學教室物理環(huán)境的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柳士彬;;從主體性到他者性——關于師生關系的哲學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03期
2 王建華;解讀同情[J];思維與智慧;2004年01期
3 張欽;休謨的同情原則探析[J];倫理學研究;2004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杰;;淺析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效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07期
2 袁芳;;如何做好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J];職大學報;2006年03期
3 趙銳;;情感在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31期
4 王忠杰;;灑向學生都是愛——談教育之愛的點滴[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08期
5 黃學貴;理解的基本原則[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6 許慶紅;;教學生學會關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年06期
7 周海濤;教育理解[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年02期
8 董陽;;非暴力溝通——一種師生溝通的新視角[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11期
9 李松梅;掌握記憶方法 提高學習效率[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10 張?zhí)鞂?試論理解的教育過程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顧穎穎;;構建情感的課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海峰;理解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內涵[N];工人日報;2002年
2 國家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 瞿延東;如何理解“共同發(fā)展”的格局[N];中國教育報;2001年
3 郭生樂;關于素質教育理解的幾個誤區(qū)[N];光明日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何連弟;理解型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N];文匯報;2001年
5 ;理解多于擔憂[N];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
6 ;我對教育的理解與實踐[N];深圳商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鮑東明;詮釋理解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1年
8 田雨;教育:理解與共存[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9 張卓玉(作者系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體驗與探究: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N];光明日報;2001年
10 蔣建華;科學知識霸權與被壓迫知識的解放[N];中國教育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謝登斌;當代美國課程話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渺;教師的理性追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杜志強;領悟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楊沫輝;教學習慣[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盧芳;教育智慧生成機制探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蓉;科學教育中知識與技能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皮華群;關心生命體的成長[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素青;從教學的敘事研究探討海德格爾本體論教育思想[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0733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7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