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中西文化觀及其馬克思主義解讀
本文關鍵詞:胡適中西文化觀及其馬克思主義解讀
【摘要】: 胡適是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其中西文化觀思想是在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文化論爭中逐漸明晰的,深厚的國學基礎和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胡適的中西文化融合論思想,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只有經過西方文化的淘洗才能實現其偉大“復興”,因此他主張融合中西文化,并充分世界化,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重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實現其再造文明的理想。 本文試從胡適中西文化觀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思想基礎、思想內涵、特征和局限以及對當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啟示四個方面進行論述,以探尋胡適中西文化觀的當代價值,為我國當前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借鑒。可以看出,胡適中西文化觀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以西方文化之長補中國文化之短,然后以中國文化之長融合西方文化。這一點從歷史實踐和民族振興的角度來看,體現了文化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tǒng)一,順應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趨勢。 通過對胡適中西文化觀思想的考察與反思,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指導下和社會主義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以開放的胸襟和兼容的態(tài)度,不斷發(fā)掘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謀求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關鍵詞】:胡適 中西文化觀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解讀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G0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9
- 第一章 胡適中西文化觀產生背景及思想基礎9-15
- 1.1 胡適中西文化觀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9-11
- 1.2 胡適中西文化觀的思想基礎11-15
- 1.2.1 從小所受的私塾教育11-12
- 1.2.2 嚴復、梁啟超對其的影響12-13
- 1.2.3 留學美國所受環(huán)境的影響13-15
- 第二章 胡適中西文化觀的內涵15-33
- 2.1 關于中西“文明”的界定15-17
- 2.1.1 胡適對“文明”概念的理解15-16
- 2.1.2 對胡適文明觀的解讀16-17
- 2.2 中西文化的差異17-20
- 2.2.1 胡適“東西文化論的大旨”17-19
- 2.2.2 對胡適“東西文化論大旨”認識19-20
- 2.3 關于中國文化發(fā)展方向的設想20-27
- 2.3.1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重新估定一切價值”21-24
- 2.3.2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方向的設想——充分世界化24-27
- 2.4 尋求救國之道——中西文化差距的解決途徑27-33
- 第三章 胡適中西文化觀的馬克思主義解讀33-47
- 3.1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33-36
- 3.2 胡適中西文化觀的馬克思主義解讀36-44
- 3.2.1 關于胡適中西文化觀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比較分析36-38
- 3.2.2 胡適中西文化觀的馬克思主義解讀38-44
- 3.3 胡適中西文化觀對當前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文化建設的啟示44-47
- 結束語47-48
- 參考文獻48-51
- 致謝51-52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禹紅梅;湯秀麗;;五四時期胡適的中西文化觀述評[J];法制與社會;2007年03期
2 陳勇;;試論錢穆與胡適的交誼及其學術論爭[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3 李寶紅;胡適中西文化觀的文化學基礎[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4 王鑒平;中西匯合與全盤西化——胡適中西文化觀演變的一點分析[J];中州學刊;1989年01期
5 張菲,陸衛(wèi)明;論胡適的中西文化觀[J];唐都學刊;2004年03期
6 魏青;;文化大師胡適的中西文化觀[J];蘭臺世界;2011年17期
7 杜蒸民;房列曙;;胡適的中西文化觀簡評[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2期
8 文振庭;胡適《嘗試集》重議[J];江漢論壇;1979年03期
9 楊天石;讀魯迅致胡適佚札[J];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12期
10 周玉和;“九一八”事變后胡適對日主張中的戰(zhàn)與和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田建民;;重史求實、新舊兼容的學術原則與治學方法——從錢鐘書對胡適和周作人的批評及對文言與白話的評說談起[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柳芳;;胡適和民國時期的大學體制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張海晏;;杜威的歷史方法及胡適對它的詮釋與應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4 黃書光;;試析胡適“文學革命”對國語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陳鴻祥;;《王道詩話》若干相關史實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6 姜建;;瞿秋白、魯迅與胡適的一次交鋒[A];瞿秋白的歷史功績——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李丕洋;;評胡適的真理觀[A];中國現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楊國榮;;胡適與文學革命[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9 蔣小波;;“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A];2008年臺灣文學現代性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陳道德;;胡適的科學方法簡析[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明遠;胡適的經濟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2 陳平原;“大家”與“全集”[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伍立楊;兩本胡適傳[N];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
4 余岸竹;胡適先生掠影[N];團結報;2000年
5 ;湖北省出版《胡適與<自由中國>》[N];湖北日報;2004年
6 謝泳;大樹凋零[N];華夏時報;2002年
7 張樹偉;“我比胡適還理解胡適!”[N];中國郵政報;2003年
8 杜德機;胡適與錢鍾書[N];東方早報;2010年
9 風石堰;自由與容忍之間的胡適[N];文學報;2004年
10 李國濤;重尋歷史的真相[N];中華讀書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國良;輸出與輸入[D];復旦大學;2003年
2 李小玲;論胡適文學觀中的民俗理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巖;重讀胡適[D];山東大學;2005年
4 陳占彪;“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觀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湯景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D];復旦大學;2008年
6 周璇;胡適、馮友蘭、金岳霖的邏輯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7 張哲英;清末民國時期語文教育觀念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鄧慶周;外國詩歌譯介對中國新詩發(fā)生的影響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曹建坤;1945-1949年間中國共產黨與自由主義勢力的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梅超;胡適中西文化觀及其馬克思主義解讀[D];廣西大學;2008年
2 李凌;從“人”的解放看魯迅與胡適的內在精神聯系[D];河北大學;2003年
3 劉恩賢;胡適的中國文學觀[D];青島大學;2004年
4 李霞玲;胡適的科學文化觀[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5 王利民;論胡適的實用主義方法論[D];湘潭大學;2002年
6 唐亞軍;胡適人權法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謝江平;胡適實用主義在中國的影響[D];貴州師范大學;2002年
8 顧小燕;翻譯家胡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余敏;胡適思想矛盾的表現與解讀[D];湘潭大學;2004年
10 胡琴娥;胡適實驗主義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5785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57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