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論語》與現(xiàn)代中國

發(fā)布時間:2017-06-01 05:11

  本文關鍵詞:《論語》與現(xiàn)代中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起初被視為儒家傳記類作品。兩漢以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論語》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唐宋之時,《論語》的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婆e制盛行的明清時期,《論語》是儒學文本體系中不可替代的經(jīng)典。 近代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和經(jīng)學體系的崩解,《論語》逐步失去了維持其經(jīng)典地位的政治與文化基礎,《論語》所體現(xiàn)的儒學思想也逐漸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然而,綜觀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歷史過程,《論語》仍在學術、思想、政治等領域發(fā)揮著作用。思考《論語》對現(xiàn)代中國諸領域的作用與影響,既是《論語》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往世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中國之間的張力與互動關系的重要學術領域,而現(xiàn)當代不同學派、不同學者對《論語》的文本定位與思想闡釋,則具體而微地體現(xiàn)了《論語》對現(xiàn)當代中國社會諸領域的作用與影響。 “五四”新文化派反對儒學的獨尊地位,《論語》也被視為導致中國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之一。在《論語》文本定位問題上,“五四”新文化派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們“還原”式的文本定位,把《論語》拉下了圣壇,將它與其他諸子作品等而視之,同時也讓《論語》擺脫了輔翼、證明《春秋》或《周易》的從屬地位,使《論語》在文本及學理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地位,為《論語》學研究開拓了全新局面。在思想闡釋方面,“五四”新文化派的核心觀點是:孔孟之道已不合于現(xiàn)代生活,《論語》中“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等語錄也與現(xiàn)代觀念格格不入!拔逅摹毙挛幕蓪Α墩撜Z》的解析和批判,進一步打破了《論語》的神性地位,也為引入民主、科學等“現(xiàn)代性”理念擴充了認知空間。 現(xiàn)代新儒家認為《論語》是中國人確認自身文化身份的主要精神資源,故而應當大力弘揚而非毀棄之。在《論語》的文本定位問題上,現(xiàn)代新儒家視其為反映孔子思想的“圣經(jīng)”,而建構新儒學思想體系時,他們往往視其為輔翼和證明《周易》或《春秋》所反映孔子思想的論據(jù)來源。在思想闡釋方面,他們不僅對《論語》中頗有爭議的孔子語錄做出使之合理化的解釋,還認為“現(xiàn)代性”理念早已蘊含在《論語》中。 20世紀20年代以來,“五四”新文化派的上述觀點基本成為學界主流,而現(xiàn)代新儒家秉持的理念曾一度邊緣化。1949年以來,一些秉持唯物主義史學觀的學者以階級斗爭理念解析和批判《論語》。20世紀80年以來,“五四”新文化派的上述觀點及其啟蒙理念受到一些學者的質(zhì)疑。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xiàn)代新儒家的觀點日益受到學者和一些政治人物的青睞。當下,在后現(xiàn)代思潮和文化消費與媒體介入的共同作用下,當代學者對《論語》的文本定位與思想闡釋觀點更為多元,而在“儒學熱”、“國學熱”背景下,大陸儒學復興派把儒學和傳統(tǒng)文化綁到一起,以此來鞏固他們在重構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的主流話語地位。 通過分析現(xiàn)當代不同學派、不同學者對《論語》的文本定位與思想闡釋,筆者認為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下闡釋經(jīng)典文本首先應當充分考慮闡釋者自身的政治立場對闡釋活動的作用、意義及其影響。其次,應當尊重闡釋對象的獨立性,同時建構起相應的歷史視域,不能單純地就經(jīng)典解釋經(jīng)典。最后,還須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機制,以便于不同觀點的交流與融通。在此基礎上,以史學研究方法為基準,以文獻學研究方法為導向,建構起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經(jīng)典解釋學,以此來細究往世經(jīng)典的“文本”價值,挖掘傳統(tǒng)文化及其人文意義,進而之使成為一門發(fā)現(xiàn)智慧、豐富人性的學問,并使人們逐步形成理解差異、尊重多元、懂得包容、潛心創(chuàng)造的良好的文化心態(tài)。 此外,在“國學熱”背景下,《論語》及其他儒學經(jīng)典所傳達出的思想不應當成為中國人自我異質(zhì)的一個借口,也不能以復興“國學”之名,使之淪為保守、落后的民族文化理念的保護傘。無論怎樣強調(diào)民族、國家的異質(zhì)性因素,都不應當抹殺文化上求同意識的重要意義,因為任何偉大的文明都是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封閉和保守不是出路;無論在人文領域還是在政治層面,中國的“現(xiàn)代性”建構需遵循“因地制宜”外,“與時俱進”是更為重要的考量與原則。
【關鍵詞】:《論語》 現(xiàn)代中國 現(xiàn)代性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03;B22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緒論11-25
  • 1.1 本論題的研究意義11-13
  • 1.2 本論題的研究現(xiàn)狀13-21
  • 1.3 相關概念21-25
  • 第2章 《論語》及其文本地位的歷史流變25-65
  • 2.1 《論語》書名、編纂及其傳本25-38
  • 2.1.1 《論語》書名及成書時間25-28
  • 2.1.2 《論語》的編纂:“子思編定《論語》”說質(zhì)疑28-34
  • 2.1.3 《論語》的不同傳本34-38
  • 2.2 《論語》文本地位的歷史流變38-65
  • 2.2.1 傳記作品身份下的《論語》38-49
  • 2.2.2 儒家經(jīng)典身份下的《論語》49-65
  • 第3章 《論語》與“五四”65-97
  • 3.1 《論語》與“孔家店”65-79
  • 3.1.1 “五四”新文化派的相關言論65-69
  • 3.1.2 反對者的聲音69-73
  • 3.1.3 時代回應與歷史意義73-79
  • 3.2 胡適視域中的《論語》79-97
  • 3.2.1 從早期經(jīng)歷看胡適對《論語》的態(tài)度80-84
  • 3.2.2 胡適對《論語》的文本定位84-90
  • 3.2.3 胡適開創(chuàng)的新范式及其影響90-97
  • 第4章 《論語》與現(xiàn)代新儒學97-149
  • 4.1 熊十力與《論語》:《論語》在現(xiàn)代新儒學語境中的身份之一97-111
  • 4.1.1 熊十力對《論語》的文本定位及其變化98-105
  • 4.1.2 熊十力對《論語》相關內(nèi)容的闡釋105-111
  • 4.2 馬一浮與《論語》:《論語》在現(xiàn)代新儒學語境中的身份之二111-119
  • 4.2.1 馬一浮對《論語》的文本定位112-114
  • 4.2.2 《論語大義》的基本主旨114-117
  • 4.2.3 《論語大義》的詮釋特點117-119
  • 4.3 馮友蘭與《論語》:《論語》在現(xiàn)代新儒學語境中的身份之三119-131
  • 4.3.1 作為“哲學史史料”的《論語》120-125
  • 4.3.2 作為“新理學”材料的《論語》125-131
  • 4.4 錢穆與《論語》:《論語》在現(xiàn)代新儒學語境中的身份之四131-149
  • 4.4.1 錢穆對《論語》文本地位和研讀方法的思考132-138
  • 4.4.2 錢穆對《論語》相關內(nèi)容的闡釋138-149
  • 第5章 《論語》在新中國的命運沉浮149-223
  • 5.1 “文革”前的《論語》研究149-162
  • 5.1.1 《論語》研究的一些進展150-152
  • 5.1.2 趙紀彬的《論語新探》及其闡釋特點152-162
  • 5.2 當《論語》遭遇“文革”162-170
  • 5.2.1 “文革”中的“批孔”運動162-164
  • 5.2.2 真實的荒誕:《<論語>批注》內(nèi)容舉凡164-167
  • 5.2.3 《<論語>批注》的政治與人文語境167-170
  • 5.3 新時期的《論語》研究170-193
  • 5.3.1 “撥亂反正”后的反思與研究171-176
  • 5.3.2 《論語》注釋范本:《論語譯注》及其影響176-184
  • 5.3.3 “《六經(jīng)》注我”式的典范型讀本:《論語今讀》及其“現(xiàn)代性”184-193
  • 5.4 “儒學熱”、“讀經(jīng)熱”背景下的《論語》闡釋193-223
  • 5.4.1 “儒學熱”、“讀經(jīng)熱”的源起與演進194-201
  • 5.4.2 于丹的《于丹<論語>心得》及其論爭201-211
  • 5.4.3 李零的兩個《論語》讀本及其論爭211-223
  • 第6章 港臺學者關于《論語》的文本定位223-245
  • 6.1 港臺新儒家對《論語》的文本定位223-230
  • 6.1.1 牟宗三、唐君毅的相關認識223-225
  • 6.1.2 徐復觀的相關認識225-227
  • 6.1.3 杜維明的相關認識227-230
  • 6.2 毛子水、林在勇、南懷瑾等對《論語》的文本定位230-245
  • 6.2.1 毛子水、林在勇、林安悟?qū)Α墩撜Z》的文本定位230-235
  • 6.2.2 南懷瑾對《論語》的文本定位及其在中國大陸的影響235-245
  • 第7章 《論語》與中國的“現(xiàn)代性”245-277
  • 7.1 《論語》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思想的“現(xiàn)代性”245-259
  • 7.1.1 學術貢獻與理論困境246-254
  • 7.1.2 不同的“現(xiàn)代性”想象254-259
  • 7.2 《論語》與中國的“現(xiàn)代性”建構259-277
  • 7.2.1 如何推進“現(xiàn)代性”語境下《論語》闡釋260-267
  • 7.2.2 如何看待當前的“國學熱”267-277
  • 參考文獻277-291
  • 致謝291-293
  • 攻讀學位期間研究成果29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啟云;;中國人文學術的近代轉(zhuǎn)型——胡適、傅斯年和錢穆個案[J];河北學刊;2010年01期

2 柴文華;論錢穆的文化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李冬君;錢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觀述評[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4 成中英;;馬一浮的“六藝心統(tǒng)說”與儒家經(jīng)學的哲學意涵:從“經(jīng)典詮釋”到“本體詮釋”[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江浦;;從《論語》看孔子的教學活動和孔門的師生關系[J];江漢學報;1962年07期

6 郭齊勇 ,李明華;試論熊十力哲學的性質(zhì)[J];江漢論壇;1983年12期

7 魏達志;熊十力“新唯識論”評述[J];江漢論壇;1983年12期

8 張忠平;尊崇孔夫子 打倒孔家店──胡適對孔子和儒教的不同態(tài)度[J];江淮論壇;1995年05期

9 蔣廣學;“中國思想史”研究對象討論之評議[J];江海學刊;2003年02期

10 孫福萬;《論語今讀》與中國人的主體性問題[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本報記者 尹海濤;[N];河南日報;2007年

2 劉夢溪;[N];文匯報;2008年

3 肖鷹;[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原所長 資中筠;[N];北京日報;2008年

5 方光華;[N];光明日報;2012年


  本文關鍵詞:《論語》與現(xiàn)代中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17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4117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217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