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詩話中的《詩經》 ——以《清詩話》、《清詩話續(xù)編》等為范圍
發(fā)布時間:2023-01-30 16:38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歷來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闡釋《詩經》的相關著作層出不窮。詩話作為表達作者詩學觀、保存詩學資料的載體,包含許多對《詩經》關注和解釋的內容。清代詩話數(shù)量多,內容豐富,保存情況好,不同詩話作者大多都對《詩經》有或多或少的論述。目前,關于清詩話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專人、專著詩學思想的考察上,例如對王夫之、袁枚、方玉潤、姚際恒等人詩學思想的梳理及其相關文集、別集的整理出版。筆者以詩話匯編集《清詩話》、《清詩話續(xù)編》以及《帶經堂詩話》、《隨園詩話》等幾部重要詩話為基礎研究資料,整理、分析、歸納以上清詩話中與《詩經》相關的內容,從經學和文學兩個視角整體考察清代對《詩經》的評價和接受情況。從經學視角論《詩》考察,這些詩話作者大多以六義、詩教、詩旨等傳統(tǒng)術語作為銜接點,引《詩經》進入詩話評論;從文學視角論《詩》分析,詩話作者大多首先確立《詩經》至高無上的文學史源頭地位,繼而提倡學習《詩經》的思想、內容、創(chuàng)作手法等,引《詩經》進入實際的創(chuàng)作范疇,由此便產生了學習《詩經》所達到的不同層次,這些內容大部分集中在詩話作者用《詩經》相關術語作為評價標準評論后世詩人及其詩作學《詩經》的...
【文章頁數(shù)】:10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清詩話中經學視角論《詩》
第一節(jié) 六義
一、賦比興
二、風雅頌
第二節(jié) 詩教
第三節(jié) 考據
一、音韻
二、字詞
三、名物
四、作者
第二章 清詩話中文學視角論《詩》
第一節(jié) “萬世詩原”的地位
一、總論《詩》“祖”的地位
二、承續(xù)《詩》齊備的題材
三、涵蓋《詩》皆具的詩體
第二節(jié) 常道變法的接受
一、學《三百篇》之內容
二、習《三百篇》之層次
第三節(jié) 羽翼表里的典范
一、李杜
二、曹植
三、樂府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經學與清代文論之建構[J]. 吳建民.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4)
[2]論中國古代詩學謀略性動力體系的內在作用機理及其理論意義[J]. 郭鵬. 廣東社會科學. 2015(02)
[3]論經學對古代文論學術特征之影響[J]. 吳建民.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1)
[4]清初經學的特色及影響[J]. 汪學群.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5)
[5]經學視野下西漢《詩》學的審美精神[J]. 趙科印.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3)
[6]清代《詩經》的文學接受成就[J]. 寧宇. 泰山學院學報. 2009(05)
[7]淺探賦比興之流變[J]. 陳璐.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7)
[8]談清代考據學研究方法[J]. 王希平.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9]清代《詩經》考據學派《詩》學宗旨論析[J]. 何海燕.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5)
[10]《詩經》的文學闡釋——從先秦到清代[J]. 何海燕.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4)
博士論文
[1]清代《詩經》闡釋的詩學問題研究[D]. 孫興義.云南大學 2011
[2]清前中期《詩經》文學詮釋史論[D]. 李兆祿.山東師范大學 2009
[3]先秦時期的教育與《詩》教[D]. 張秀英.首都師范大學 2008
[4]清代詩經學研究[D]. 陳國安.蘇州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清代詩經學研究[D]. 魏菊英.蘇州大學 2011
[2]傳統(tǒng)詩教的文化內涵分析[D]. 余華瓊.華中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733252
【文章頁數(shù)】:10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清詩話中經學視角論《詩》
第一節(jié) 六義
一、賦比興
二、風雅頌
第二節(jié) 詩教
第三節(jié) 考據
一、音韻
二、字詞
三、名物
四、作者
第二章 清詩話中文學視角論《詩》
第一節(jié) “萬世詩原”的地位
一、總論《詩》“祖”的地位
二、承續(xù)《詩》齊備的題材
三、涵蓋《詩》皆具的詩體
第二節(jié) 常道變法的接受
一、學《三百篇》之內容
二、習《三百篇》之層次
第三節(jié) 羽翼表里的典范
一、李杜
二、曹植
三、樂府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經學與清代文論之建構[J]. 吳建民.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4)
[2]論中國古代詩學謀略性動力體系的內在作用機理及其理論意義[J]. 郭鵬. 廣東社會科學. 2015(02)
[3]論經學對古代文論學術特征之影響[J]. 吳建民.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1)
[4]清初經學的特色及影響[J]. 汪學群.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5)
[5]經學視野下西漢《詩》學的審美精神[J]. 趙科印.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3)
[6]清代《詩經》的文學接受成就[J]. 寧宇. 泰山學院學報. 2009(05)
[7]淺探賦比興之流變[J]. 陳璐.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7)
[8]談清代考據學研究方法[J]. 王希平.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9]清代《詩經》考據學派《詩》學宗旨論析[J]. 何海燕.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5)
[10]《詩經》的文學闡釋——從先秦到清代[J]. 何海燕.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4)
博士論文
[1]清代《詩經》闡釋的詩學問題研究[D]. 孫興義.云南大學 2011
[2]清前中期《詩經》文學詮釋史論[D]. 李兆祿.山東師范大學 2009
[3]先秦時期的教育與《詩》教[D]. 張秀英.首都師范大學 2008
[4]清代詩經學研究[D]. 陳國安.蘇州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清代詩經學研究[D]. 魏菊英.蘇州大學 2011
[2]傳統(tǒng)詩教的文化內涵分析[D]. 余華瓊.華中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7332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73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