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的史學成就及史學思想述論
本文關(guān)鍵詞:呂思勉的史學成就及史學思想述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呂思勉,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是我國學術(shù)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標榜任何一派,而是別具一格的一家。但長期以來,在史學研究中,學者們比較重視對陳垣、陳寅恪、錢穆等人的研究,對呂思勉的研究則相對薄弱,這與呂思勉在學術(shù)上的貢獻是極不相稱的。史學界亟需加強對呂思勉史學成就的研究,尤其是對他史學思想的研究。把握他史學思想的特點和精髓,這無論是對于更好地繼承、發(fā)揚他的史學思想,還是科學地把握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的脈絡(luò),推進當代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故本文擬在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呂思勉的史學思想做進一步的研討,雖然仍不能說全面,但在內(nèi)容上力求有所拓展。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呂思勉的史學成就及史學淵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從呂思勉的歷史觀和史學方法論兩個角度出發(fā)論述呂思勉的史學思想,這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nèi)容,第四部分是對呂思勉史學思想的評價。 本文的主要觀點有: 一、呂思勉史學思想的學術(shù)淵源來自于深厚的國學基礎(chǔ),再加上時代的熏陶沉淀而形成的。 二、呂思勉歷史觀的主要方面是他的進化史觀,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三、呂思勉從研究對象、范圍、內(nèi)容和任務(wù)等幾個方面,對作為一門學問的歷史—即歷史學作出了定義。現(xiàn)在看來,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它在揭示歷史進化的原因時,尚停留在它的因果關(guān)系,還沒有論及隱藏在因果關(guān)系之后的經(jīng)濟原因。 四、呂思勉對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理解,呂思勉認為歷史學具有認識現(xiàn)在和預測未來、借鑒、經(jīng)世致用等功能。 五、呂思勉的史學觀認為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寫之中。 六、呂思勉針對舊史的弊病提出批評,他認為舊史的弊病,一是偏重政治;二是偏重軍事,過度崇拜英雄;三是借歷史以激勵愛國家、愛民族之心,用之太過;四是借歷史以維持道德的觀念常常違背了歷史的“真”。這些弊端都應(yīng)該去掉,否則不利于史學的健康發(fā)展。 七、呂思勉提出治史者應(yīng)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精神素養(yǎng),治史過程要循序漸進,要經(jīng)過材料的搜集、考證之后,方能進行歷史書籍的編纂。在治史方法上,他提出要重常人,重常事,不知風化,焉知山崩,講學問不宜預設(shè)成見,要以科學的觀點為指導,要注意學與術(shù)之別,要利用中外歷史比較研究法等等。
【關(guān)鍵詞】:呂思勉 史學成就 史學思想 歷史觀 史學方法
【學位授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09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導論7-8
- 一、呂思勉的史學成就及史學淵源8-19
- 1、生平述略8-9
- 2、主要的史學成就9-16
- (1) 通史研究和著述9-11
- (2) 斷代史研究與著述11-14
- (3) 專史的探索14-16
- (4) 史學方法論的探討16
- 3、學術(shù)淵源16-19
- (1) 國學的基礎(chǔ)16-17
- (2) 時代的熏陶17-19
- 二、呂思勉的“歷史”觀19-24
- 1、呂思勉的歷史觀19-21
- 2、呂思勉的史學觀21-24
- (1) 作為一門學問的“歷史”的定義21
- (2) 對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理解21-23
- (3) 關(guān)于“歷史永遠都在重寫之中”的觀點23
- (4) 呂思勉對舊史學的批判23-24
- 三、呂思勉的史學方法論24-30
- 1、治史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精神素養(yǎng)24-25
- 2、治史三階段論25-27
- (1) 材料的搜集25-26
- (2) 材料的考證26
- (3) 歷史書籍的編纂26-27
- 3、重常人,重常事;不知風化,焉知山崩27-28
- 4、講學問不宜預設(shè)成見,,要以科學的觀點為指導28-29
- 5、注意學與術(shù)之別29-30
- 6、提倡中外比較30
- 四、呂思勉史學思想的評價30-33
- 結(jié)語33-34
- 參考文獻34-36
- 附錄36-39
- 表一:呂思勉著作一覽表36-37
- 表二:已發(fā)表的研究呂思勉的相關(guān)專著和論文一覽表37-39
- 致謝3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周;;淺論呂思勉的史料觀[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03期
2 何周;;簡論呂思勉的歷史考據(jù)成就[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3 何周;;呂思勉古書通例思想[J];蘭臺世界;2011年19期
4 何周;;呂思勉的考據(jù)學宗旨及原因[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廖勇;;淺析章學誠史學成就——以史家歷史感為中心[J];邢臺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張國榮;;歷史知識社會化之路徑探析——以呂思勉《三國史話》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張祥干;;論孔子的史學實踐[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8 張霞;;國學大師劉咸p樝壬芯渴雎踇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1年00期
9 金麗藻;;趙元任與常州方言語音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03期
10 李世林;;王世貞史學研究述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卞孝萱;;陳武帝“漢高、魏武之亞”、“無慚權(quán)、備”駁議——宋、齊、梁、陳四帝簡論之一[A];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年會暨江南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蔡慶發(fā);翁衛(wèi)平;;鄭樵《通志》的史學成就[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鮑永軍;;略論南宋永嘉事功史學的基本特征[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4 李f擅
本文編號:2777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7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