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香林早年人種學與民族學的理念與實踐
本文選題:羅香林 + 體質人類學。 參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摘要】:在20世紀的中國史家中,羅香林是屬于自少壯時期便開始運用民俗學、民族學和人種學等學科,探討中國民族的形成與特性的佼佼者之一。1932年,他受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之托,用體質人類學的方法,赴廣州、曲江、南雄等地進行實地調查。從羅香林的筆記可見,他當時閱讀了不少相關的論著,制定了十分詳細的研究計劃,雖然其計劃最后因種種客觀條件而未竟成功,但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羅香林陸續(xù)發(fā)表了多部中國民族史的著作,對客家研究著力尤多。在今天看來,羅氏的人種學理念和論述固有其時代的局限,但其身體力行地從事實地考察,鍥而不舍地尋求其他社會科學的治學路徑,可以說是代表了20世紀中國史學家對梁啟超在世紀初提出的"新史學"研究的一種躬行實踐。
[Abstract]:In the Chinese historians of twentieth Century, Luo Xiang Lin was one of the leaders who began to use folklore, ethnology, ethnology and ethnology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1932. He was entrusted by the Institute of national studies of Yanjing University and conducted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Guangzhou, Qujiang, Nanxiong and other places by the method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From the notes of Luo Xiang Lin, he had read a lot of relevant treatises and made a very detailed research plan. Although his plan was not successful at the end of various objective conditions, in the next two and thirty years, Luo Xianglin published a number of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Roche's ethnographic concept and its limitations are inherent in his age, but it i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an be said to represent a practice of the study of "New Historiography" proposed by Liang Qichao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y Chinese historians.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歷史系;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批準號:05JZD00011)
【分類號】:C9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毅;“整理國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趙夏;顧頡剛先生對邊疆問題的實踐和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3 周霞;顧頡剛與編輯出版[J];出版史料;2004年02期
4 管宗昌;楊秀蘭;;《列子》研究綜述[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韋勇強;顧頡剛史料考辨理論與方法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韋勇強;顧頡剛“古史層累說”的形成及意義[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李春雷;史學期刊與中國史學研究中的民族主義傾向——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劉俐娜;;顧頡剛學術研究中的民眾情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洪認清;;顧頡剛的歷史教學思想及其實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曹守亮;;顧頡剛的歷史教育思想初探[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左玉河;;西學東漸與晚清學風嬗變[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貴福;錢玄同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田旭東;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章原;古史辨《詩經》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姚雅欣;梁啟超科學文化知行論稿[D];山西大學;2005年
6 陳懷琦;語絲社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劉超;民族主義與中國歷史書寫[D];復旦大學;2005年
8 石曙萍;文學研究會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10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舒暢;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及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孫曉燕;從激烈的社會批判到沉穩(wěn)的學理探求[D];河南大學;2006年
3 龐海江;近代大學教師群體透析[D];吉林大學;2006年
4 李蓉;論美國的《史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石增銀;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偉魏;傅斯年的史學理論析論[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7 石中琪;顧頡剛與新紅學[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8 侯佳;宋代辨?zhèn)蔚谝蝗薣D];河南大學;2008年
9 黃勇生;《新潮》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榮芳;;楚越同姓析[J];江漢論壇;1980年03期
2 J·皮特-季維斯;王陽;;中美洲和安第斯山地區(qū)的種族、膚色和階級[J];世界民族;1980年04期
3 瑪麗-路易斯·拉契;托馬斯·海貝勒;趙振權;;西方民族學概論[J];世界民族;1980年04期
4 侯哲安;;中國民族學(緒娭)[J];貴州民族研究;1980年01期
5 V·格羅塔內利;趙錦元;;意大利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的傳統(tǒng)和發(fā)展[J];世界民族;1980年05期
6 楊X;論人類學的發(fā)展趨勢——如何建設新中國人類學體系[J];云南社會科學;1981年02期
7 王慶成;關于洪秀全族譜[J];學術論壇;1981年02期
8 F·伊根;張雪慧;;民族學與社會人類學的一百年[J];世界民族;1981年02期
9 費孝通;;費孝通教授10月5日在江蘇省社會科學界座談會上的講話[J];江蘇社會科學;1981年17期
10 盧仲維;;淺論廣西“狼兵”[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尚明軒;;孫中山傳記著作述評[A];孫中山研究述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5年
2 林啟彥;;近三十年來香港的孫中山研究[A];孫中山研究述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5年
3 趙令揚;;何啟:辛亥革命期間香港之中國資產階級[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1981年
4 羅德胤;;廣東梅縣僑鄉(xiāng)村客家圍龍屋考察與分析[A];建筑與地域文化國際研討會暨中國建筑學會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林劍華;陳旭東;林碧烽;;閩越歷史文化研究資料要目[A];閩越文化研究——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劉曉春;;民俗學問題與客家文化研究——從民間文化研究的普同性與線性視野之困境反思客家研究[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徐心希;;閩、粵、臺u嵜窶房悸訹A];閩都文化研究——“閩都文化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8 崔志海;;關于美國第一次退還部分庚款的幾個問題[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C];2003年
9 蔣炳釗;;百年回眸——20世紀百越民族史研究概述[A];百越文化研究——中國百越民族史學會第十二次年會暨百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王燕飛;;淺議新舊譜牒學的價值觀[A];新世紀的圖書館與信息服務——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汪敏華;老祖宗來龍去脈生老病死了如指掌[N];解放日報;2000年
2 史吉祥;吉林大學考古學系[N];中國文物報;2001年
3 何星亮;人類學的研究與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1年
4 ;成功提取五千年前古人骨骼DNA[N];文匯報;2001年
5 李紹明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中國人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N];中國民族報;2002年
6 曹兵武;考古學就是考古學[N];中國文物報;2002年
7 朱泓 周慧;新疆地區(qū)古代DNA研究的重要進展[N];中國文物報;2002年
8 本報通訊員 沈季;破解老山漢墓女墓主之謎的人[N];光明日報;2003年
9 笑笙;客家人與“客家學”[N];云南日報;2004年
10 記者 張青梅 通訊員 王班;一日閱盡109嶺南文化名人[N];廣州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欣;遼西地區(qū)先秦時期居民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淑麗;布依族體質人類學與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360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3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