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與新生——王國維和魯迅文化走向探源
本文選題:王國維 + 魯迅。 參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摘要】:王國維和魯迅都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 2 0世紀初期那個時代 ,有著相似的由盛到衰的家世和只身闖蕩的經(jīng)歷。少年時期和青年時代都同樣接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影響 ,又都企圖從西方文明中尋求中國文化的出路 ,但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個性和人生觀的差異 ,他們對時代作出了不同的反響 ,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文化走向 :王國維由康德走向叔本華 ,又在對叔本華的懷疑和對哲學的厭棄情緒中沉入詩學與史學的研究 ,最終在“國學”的象牙塔中自我封閉乃至毀滅 ;而魯迅則由進化論走向尼采 ,又在對尼采的逐漸離棄中走向馬克思主義。通過將個體融入社會的戰(zhàn)斗歷程 ,魯迅的世界不斷拓寬 ,并掃蕩了彷徨和苦悶走向新生。
[Abstract]:Both Kingdom and Lu Xun lived in the darkest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ese history, with similar experiences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from being alone. Both in their youth and in their youth, they both receive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 and both tried to find a way out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Western civilization, but because of their respective living conditions, The difference of personality and outlook on life, they made different response to the times, formed the opposite cultural trend: Wang Guowei from Kant to Schopenhauer, In his doubts about Schopenhauer and his rejection of philosophy, he sank into the study of poetics and historiography, and finally closed himself and even destroyed himself in the ivory tower of "Sinology", while Lu Xun moved from evolution to Nietzsche. In Nietzsche's gradual abandonment of Marxism. By integrating the individual into the battle course of society, the world of Lu Xun has been broadened and swept away from loss and depression to a new life.
【作者單位】: 安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河南安陽455000
【分類號】:B2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書;簡述“自由人”的存在方式[J];甘肅理論學刊;2001年01期
2 鄭憲春;;論休閑追求的崇高境界[J];求索;2007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徐海冰;夢境中的“死亡精神”與“生命意識”[D];河南大學;2007年
2 曾敏慧;生命的審美化[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晶晶;現(xiàn)代人及其精神困境[D];蘇州大學;2007年
4 湯林嶧;論普希金早期的酒神題材詩歌[D];湘潭大學;2007年
5 高云霞;美感功用性的現(xiàn)代闡釋[D];西北大學;2008年
6 張福海;詩本源“道—中”境生于“之—間”[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華凱;尼采“超人哲學”與福柯“人之死”的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高明月;“圖西亞的篩子”身體隱喻的理論闡釋及性別批評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亞明;;梁啟超與五四國民性批判思潮的源流[J];中國報業(yè);2011年06期
2 李益群;;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J];中華魂;2011年08期
3 熊月之;;從晚清“哲學”譯名確立過程看東亞人文特色[J];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4 郭長保;;王陽明“心學”與晚明及新文學思想的勃興[J];船山學刊;2011年03期
5 梁韋弦;;《歸藏》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03期
6 許昭;;論商周天命觀的異同[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寧寧;;尼采對王國維與陳銓的影響[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2 盧善慶;;梁啟超與王國維、蔡元培社會功利觀比較研究[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3 蔣永青;;中國“詩性哲學”的探索——王國維“境界”說的哲學之思[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4 修斌;;德國哲學研究時期的王國維與日本——以王國維的尼采研究為中心[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5 趙慶麟;;王國維悲劇性格的文化淵源[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6 楊肇焱;;魯迅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7 羅江文;;對儒家“禮”觀念形成的再審視[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羅檢秋;;西潮沖擊下晚清漢學的調適與演進[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9 李承貴;;傳統(tǒng)學術研究方法的近代轉型——兼論嚴復對傳統(tǒng)研究方法近代轉型的貢獻[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10 ;附錄二:已出《時代與思潮》全目[A];時代與思潮(6)——中西文化與20世紀中國哲學[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田小沛;亞洲現(xiàn)代性的另一面[N];社會科學報;2004年
2 敖祥菲;“沒用”的哲學?[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5年
3 張夢陽;哲學的價值[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文學所 張夢陽;哲學的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5 記者 毛傳來邋通訊員 廖小清;省儒學學會在杭成立[N];浙江日報;2007年
6 趙修義 朱貽庭;作為犀利的歷史批評家的馮契先生[N];社會科學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周懷宗;少兒讀經(jīng)的影響是很壞的[N];華夏時報;2005年
8 王培元;“用真理為祖國承擔義務”[N];中華讀書報;2000年
9 梁樞;對話:儒家哪兒錯了?(上)[N];光明日報;2006年
10 傅聞;孫詒讓研究再結碩果[N];溫州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O@同壯;莊子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D];暨南大學;2007年
2 李淑敏;近現(xiàn)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中的中國哲學觀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曉勇;批判哲學與自然法[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九濤;魯迅與孔子思想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強強;人間須信思量錯[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周黃琴;王國維緊張人生的解讀[D];湘潭大學;2002年
4 吳道蘭;二十世紀中國的叔本華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5 張瑾;新文化運動時期三位主將的莊子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嘉軍;叔本華的崇高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趙炎峰;孔子禮學思想的哲學詮釋及其政治文化意義[D];河南大學;2007年
8 張培國;孔子與西周宗法制度[D];山東大學;2008年
9 劉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若干概念解析與漢譯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賀伍龍;嵇康悲劇人生的哲學反思[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9062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0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