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儒家論個人修養(yǎng)之道:自省、克己、慎獨、寬人

發(fā)布時間:2015-04-06 13:00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個人修養(yǎng)和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之一,是君子美德的一個重要方面。嚴于律己是一種力行道義、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質(zhì);寬以待人就是待人寬厚仁愛,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氣度。

    關鍵詞:儒家,個人修養(yǎng)之道,自省,克己,慎獨,寬人,國學教育課程論文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省】
    自省是指檢省自己,從思想意識、言論行動等各方面去審視自己是否遵從道義原則。孔圣人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遇到問題找自己的原因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志。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如果關愛別人,可是別人卻不肯親近,那首先反問自己,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如果勸諫別人,可是沒有成功,那就要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夠不夠?如果有禮貌的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就要反問自己,自己的真誠夠不夠?當行動未得到預期效果時,不要埋怨別人,首先應當反躬自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省是理性的智慧,是自己真正主宰自己。君子要通過時時內(nèi)省不疚,逐步完善修養(yǎng)以成就高尚德操,“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開明德性,以達至善。
    【克己】
    克己是指培養(yǎng)節(jié)制自己的能力?鬃诱f“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人們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guī)定,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以禮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社會仁道得以弘揚。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孟子提出“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都是指君子任重而道遠,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浩然正氣,始終堅守道義,不隨物流,不為境轉(zhuǎn),順逆一如。
    【慎獨】
    慎獨是指在個人獨處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是對個人內(nèi)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思想意識進行自律的一種修養(yǎng)方式,防止錯誤思想及私欲,邪念不生,時時保持正念,對自覺性要求更高!吨杏埂氛f:“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對于“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欲于將萌,而不使其滋長于隱微之中,謹言慎行,追求道德規(guī)范”。慎獨表明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表里如一;彰顯的是一種人生境界,襟懷坦白。我國歷史上涌現(xiàn)出許多秉持這一操守的君子:如東漢的楊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國時的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宋代的袁采“處世當無愧于心”;元代的許衡不食無主之梨,只因“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還有清代的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凡此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追求道德完善的體現(xiàn)。
    【寬人】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孔圣人倡導“忠恕”的道德原則,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即君子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于他人,則要寬以待人。君子與人交往要講誠信,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以“言過其實”及“躬之不逮”為恥,說話要謹慎,不說好聽話、空話,而在行動上則要勤奮敏捷。君子還應做到見賢思齊與見利思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是要求君子在為人處世時、在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的是道義。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是指君子要擅于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擅于導人以善,同別人一道行善。
    君子學習、修身的目的在于“行義以達其道”。通過修己獲得思想境界的提升,從而傳播道義,德化民眾,濟世安民?资ト苏f:“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說修養(yǎng)自己就要使自己能夠嚴肅、莊重、恭敬的去做事;修養(yǎng)自己就要善待他人;修養(yǎng)自己就要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寧和太平,這在《大學》中被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修正身心,凈化心靈,與道相合,與德相應。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胸懷坦蕩,與人為善。


本文編號:188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8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51f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