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集體記憶的召喚與重構——記憶理論視角下對電影《孔子》的文化解讀
本文選題:集體記憶 + 《孔子》; 參考:《電影文學》2012年03期
【摘要】:在反思"五四"、儒學復興、國學熱、國人尋求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背景下,中國人開始了對自己傳統(tǒng)文化集體記憶的喚起和重構,電影《孔子》在這樣的背景下,推波助瀾,以媒體的優(yōu)勢和功能對中華民族有關儒家思想的宗師孔子的集體記憶進行當下性重構,這種重構有對歷史事實的原本再現(xiàn),有對歷史事件的耦合、轉借、想象,也有對歷史的解構性修改和創(chuàng)新,由此試圖激發(fā)國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集體記憶的可延續(xù)性、完整性的現(xiàn)代重構的熱潮。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flecting on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the craze of Chinese studies and the search for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he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evoke and reconstruct their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functions of the media,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Confucius, the mas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nfucian ideology, is now reconstructed. This reconstruction includes the original reproduc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the coupling, borrowing, and imagin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re is also the d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history, which attempts to stimulate the upsurge of the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分類號】:J9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光全;司馬遷、班固“實錄”精神異趣探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孟淑媛;;孔子“天命觀”的現(xiàn)代闡釋[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莊華峰;北朝時代鮮卑婦女的精神風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許凌虹;《說文》“玉”部字與古代玉文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華智亞;;族譜、民俗生活與村民的記憶——對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7 王兵,張征;試論莊子學派與宋玉的親緣關系[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鄭學益;思想制勝的新世紀營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張碧波;箕子論——兼論中國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諸問題[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10 冷衛(wèi)國;東晉賦學批評的分期及時代特征[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蕭放;;“風俗”論考[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3 龔書鐸;;清代理學的幾個問題[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2 傅紹良;唐代諫官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陳迎年;感應與心物——牟宗三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修彩波;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亞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范正義;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閩臺保生大帝信仰為中心的個案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9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發(fā)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廈門為中心[D];廈門大學;2004年
10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秀玉;儒道人性論與治國理論的關系[D];西北大學;2001年
2 梁錫鋒;漢代的《詩經(jīng)》學與政治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3 黃厚石;會展與城市[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4 楊懷源;《段注》“廢、行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葉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時空闡釋[D];湘潭大學;2003年
6 譚同學;鄉(xiāng)鎮(zhèn)機構生長的邏輯[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宋萑;學校升旗儀式的人種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運全;論曹植辭賦的文化內蘊[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郭瑞芳;包恢詩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孫海輝;孔子與老子關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永和;;集體記憶與文學經(jīng)典的影像改編[J];電影文學;2011年16期
2 吳群;;我們的任務是喚醒[J];中國電視(紀錄);2009年03期
3 楊紫軒;;全球化視域下的華語電影:身份、集體記憶與傳播策略[J];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06期
4 ;消費記憶 請千萬配點罐頭笑聲[J];東方電影;2011年08期
5 余曉明;;歷史記憶與影像敘事——評紀錄片《人間正道》[J];中國電視(紀錄);2009年12期
6 崔景秋;;試析《集結號》主題曲的價值期待[J];飛天;2011年12期
7 張欣;;國慶紀錄片——一個國家的影像禮贊[J];中國電視(紀錄);2009年10期
8 李星文;;新還珠:一半因循舊跡,一半革故鼎新[J];大眾電影;2011年16期
9 陳志勇;;古劇腳色“丑”與民間戲神信仰[J];戲劇藝術;2011年03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孟君;;集體記憶的多副面孔——論“文革”的電影城市空間形態(tài)[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彥君;走進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N];西藏日報(漢);2011年
2 程小牧;美國往事與集體記憶[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本報特約評論員、作家 肖復興;如何面對重拍經(jīng)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4 周思明;書寫改革先行者的悲壯史詩[N];深圳商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張晉鋒 實習記者 何曉詩;上影08年創(chuàng)作:“多片種”產(chǎn)業(yè)鏈[N];中國電影報;2008年
6 北京外國語大學 王炎;當陽光不再燦爛[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李君娜;為譯制片再現(xiàn)“美聲”支招[N];解放日報;2008年
8 李曉蓓上影東方影視發(fā)行有限責任公司;好電影貴在好故事[N];中國電影報;2010年
9 簡平;諜戰(zhàn)劇還能走多遠[N];文匯報;2007年
10 韓浩月;《畫皮》:不必借“聊齋”的皮[N];文藝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昀;皖南目連戲音樂記憶的變遷[D];廈門大學;2008年
2 周吉紅;偉岸身軀的影像呈現(xiàn)[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孫宜山;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創(chuàng)作與受眾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徐凱;青春·成長·鏡像[D];暨南大學;2006年
5 孟麗花;文化研究視閾中的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凱;歌劇《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7 陳燦;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在家感”的營造[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朱冰;中國電影電視劇中的日本人形象[D];南京大學;2012年
9 董昕;記錄·紀實·真實[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小亞;白族大本曲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519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5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