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科學方法”輸入后的中國現(xiàn)代史學之走向

發(fā)布時間:2018-04-15 16:06

  本文選題:科學方法 + 現(xiàn)代史學; 參考:《學術月刊》2008年03期


【摘要】:胡適等人倡導的"科學方法"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深遠,它不獨在"拉近"傳統(tǒng)學術與西方現(xiàn)代科學的心理差距、擴大現(xiàn)代科學方法的感召力、吸引學術界更多人士自覺接受現(xiàn)代邏輯方法與科學理性精神的洗禮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更值得重視的是,它提示的現(xiàn)代人文學術研究參照自然科學的成功經(jīng)驗、注重外延性拓展的新思路,由此直接開啟了從北京大學國學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倡導的重視田野考察和現(xiàn)代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史學發(fā)展新路徑。但是,也應當看到,這一現(xiàn)代史學建構路線理論上也存在一些弱點:一是混淆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界限,特別是把"近代史學"的工作范圍牢牢框定在史料學的領域,以致限制了歷史視野及其研究事業(yè)的合理拓展;二是模糊了傳統(tǒng)考據(jù)學(樸學)方法與現(xiàn)代科學方法的區(qū)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學術界對傳統(tǒng)方法的自覺改造和更新意識。
[Abstract]:The "scientific method" advocated by Hu Shi and others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narrowing" the psychological gap between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western modern science, but also expanding the appeal of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Attracting more people in academic circles to accept the baptism of modern logical methods and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has played a powerful role in promoting it. What is more worthy of attention is that the modern humanities academic research that it suggests refers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natural science.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new thinking of extraductive development, this has directly opened the door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Peking University.The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Histo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the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Studies of Academia Sinica advocate a new way to develop historiography.However,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re are some weaknesses in the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line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first, it confuses the boundary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especially by firmly setting the scope of the work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materials.As a result, the historical field of vision and the reasonable expansion of its research cause are limited; seco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extual research (simple science) method and the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 is blurred.To a certain extent, it weaken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to reform and renew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歷史學系;
【分類號】:K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儲著武;;論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2 羅永萱;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大學教育政策述評[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熊寧;本世紀前半葉我國近代地理教育初探[J];地理研究;1987年01期

4 肖承罡;;30年代廣東救亡歌詠運動述略[J];廣東黨史;2006年03期

5 官麗珍;抗戰(zhàn)期間日本對廣東的文化侵略述論[J];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6 胡楊;;試論民國時期許崇清的教育理論與實踐[J];高教探索;2010年05期

7 趙師紅;;近代中國大學應用性學科“為社會服務”理念的踐行——以農科為個案[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2年06期

8 鄧小林,唐莉;略論近代國立大學校長之任職資格與教師聘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9 游玉華;近代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軌跡[J];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02期

10 張越;五四時期新的歷史教學建制與課程設置[J];歷史教學;2001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瑛;民國時期大學農業(yè)推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苗素蓮;中國大學組織特性歷史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滕峰麗;戴季陶的前期思想與三民主義(1909-1928)[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趙瑞情;中學生社團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媛;回望與沉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時峗;中國高等農業(yè)教育近代化研究(1897-1937)[D];河北大學;2007年

7 朱映占;民國時期的西南民族[D];云南大學;2012年

8 王傳;華南學派探淵[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成杰;抗戰(zhàn)時期國統(tǒng)區(qū)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其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2 李挺;抗戰(zhàn)時期中國高等院校內遷研究[D];西北大學;2000年

3 周志輝;校訓的道德教育價值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何淼;張志樂與中國革命運動[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海冬;鄒魯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6 趙靜;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貧困生資助問題[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朝輝;抗戰(zhàn)時期的高校學生救濟[D];四川大學;2007年

8 喻靜;中韓兩民族聯(lián)合革命運動史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慶華;校訓語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張曙光;民國時期廣東省內高校華僑學生教育狀況研究(1937-1949年)[D];暨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才憶;胡適的中西文化觀[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邱淅聞;;論胡適的文化救國論[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徐茜;;四面楚歌、腹背受敵——20年代“整理國故”運動的困境[J];理論月刊;2008年04期

4 關明國;孫雪英;;胡適的國學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忻劍飛;方松華;;胡適[J];探索與爭鳴;1987年01期

6 趙金紅;論胡適在中國史學研究中的貢獻[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7 黃克劍,吳小龍;胡適“科學的人生觀”的得與失[J];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06期

8 雷頤;殊途同歸:胡適與張君勱的歷史命運[J];近代史研究;1994年03期

9 顧紅亮;胡適范式的解釋學意義與效應[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張書學;胡適史學方法論再認識[J];齊魯學刊;199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道德;;胡適的科學方法簡析[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2 張海晏;;杜威的歷史方法及胡適對它的詮釋與應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3 田建民;;重史求實、新舊兼容的學術原則與治學方法——從錢鐘書對胡適和周作人的批評及對文言與白話的評說談起[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柳芳;;胡適和民國時期的大學體制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黃書光;;試析胡適“文學革命”對國語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陳鴻祥;;《王道詩話》若干相關史實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7 姜建;;瞿秋白、魯迅與胡適的一次交鋒[A];瞿秋白的歷史功績——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李丕洋;;評胡適的真理觀[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楊國榮;;胡適與文學革命[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10 蔣小波;;“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A];2008年臺灣文學現(xiàn)代性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明遠;胡適的經(jīng)濟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2 陳平原;“大家”與“全集”[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伍立楊;兩本胡適傳[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2年

4 余岸竹;胡適先生掠影[N];團結報;2000年

5 ;湖北省出版《胡適與<自由中國>》[N];湖北日報;2004年

6 謝泳;大樹凋零[N];華夏時報;2002年

7 張樹偉;“我比胡適還理解胡適!”[N];中國郵政報;2003年

8 杜德機;胡適與錢鍾書[N];東方早報;2010年

9 風石堰;自由與容忍之間的胡適[N];文學報;2004年

10 李國濤;重尋歷史的真相[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小玲;論胡適文學觀中的民俗理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國良;輸出與輸入[D];復旦大學;2003年

3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巖;重讀胡適[D];山東大學;2005年

5 陳占彪;“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觀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寧莉娜;中國近代文化革新視域中的邏輯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7 湯景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D];復旦大學;2008年

8 周璇;胡適、馮友蘭、金岳霖的邏輯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9 張哲英;清末民國時期語文教育觀念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邱建偉;走向“天人合一”[D];天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艷;論胡適的“科學觀”及其當代啟示[D];沈陽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霞玲;胡適的科學文化觀[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3 王利民;論胡適的實用主義方法論[D];湘潭大學;2002年

4 李凌;從“人”的解放看魯迅與胡適的內在精神聯(lián)系[D];河北大學;2003年

5 劉恩賢;胡適的中國文學觀[D];青島大學;2004年

6 唐亞軍;胡適人權法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謝江平;胡適實用主義在中國的影響[D];貴州師范大學;2002年

8 顧小燕;翻譯家胡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余敏;胡適思想矛盾的表現(xiàn)與解讀[D];湘潭大學;2004年

10 胡琴娥;胡適實驗主義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

本文編號:175481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5481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806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