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國際文化戰(zhàn)略問題的幾點認識
本文選題:文化戰(zhàn)略 + 中國文化; 參考:《學術(shù)界》2009年03期
【摘要】:隨著我們國家整體"硬實力"迅猛發(fā)展的同時,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并沒有進入相應的位置,體現(xiàn)相應的力量,這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制約、阻滯我們國家和平發(fā)展的一個瓶頸。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與實施顯然相對滯后,必須認清制定和實施國際文化戰(zhàn)略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當前主要是推廣海外漢語教學,打造中國文化傳播的語言平臺。重點是重振和弘揚國學,確立國際文化戰(zhàn)略的主導方向。以國學作為我們國際文化戰(zhàn)略實施中的核心命題,有利于在價值層面推廣我們的具有普適性的思想與理念,有利于提高人文學術(shù)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體現(xiàn)國家文化軟實力。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 s overall " hard power " , our country ' s " soft power " has not entered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 embodies the corresponding power , which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 s peaceful development .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分類號】:G1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1980年3月——1980年5月)[J];世界歷史;1980年04期
2 呂同六;記利瑪竇討論會[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7期
3 呂元明;“訪采真荃”的空海[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4 沈同衡;洛夫;;圣人和西崽[J];讀書;1980年09期
5 林默涵;;憶艾思奇同志[J];讀書;1980年10期
6 ;全國紅樓夢學術(shù)討論會、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會致臺灣紅學界同仁書[J];紅樓夢學刊;1980年04期
7 熊鐵基;;楚史二三題[J];江漢論壇;1980年01期
8 高禮雙;;古代寺觀壁畫[J];晉陽學刊;1980年02期
9 李浴;;古代歐洲美術(shù)所受中國之影響述略[J];美苑;1980年01期
10 饒鳳歧;;訪問北京電臺德文組[J];今日中國(中文版);1980年Z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道靜;;朱子對沈括科學學說的鉆研與發(fā)展[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2 鄭學檬;;在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shù)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代序)[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3 唐亦男;;從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討朱子思想中的現(xiàn)代性[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4 張品端;方彥壽;;海峽兩岸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shù)會議綜述[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5 ;編后記[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6 于黎明;;大學俄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何穎;;毛澤東對中國新文化建設的理論貢獻[A];學習 堅持 發(fā)展——青海省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3年
8 高燮初;;略論吳文化在長江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A];長江流域經(jīng)濟文化初探[C];1997年
9 任茂棠;;關(guān)于山西抗日根據(jù)地文化的內(nèi)容和核心問題的思考[A];三晉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山西抗戰(zhàn)文化研討專集[C];1995年
10 高增德;;時代呼喚“晉學”或“晉文化學”——兼評《三晉古文化源流》[A];三晉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毛志成;世界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困惑[N];北京科技報;2000年
2 張岱年;中國文化的要義不是三綱六紀[N];北京日報;2000年
3 特派記者 初小玲;世界兩大文明:歷史性對話[N];北京日報;2000年
4 特派記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漸入佳境[N];北京日報;2000年
5 金沖及;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文化走向三議[N];北京日報;2000年
6 劉德偉;湯一介談中國文化書院[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高小康;自我偏見中的中國文化形象[N];中國文化報;2000年
8 本報評論員;堅持經(jīng)濟、政治、文化協(xié)調(diào)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0年
9 本報評論員;推進西部文化創(chuàng)新[N];中國文化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趙忱;一眼望不到底[N];中國文化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孫可平;STS教育:挑戰(zhàn)與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衛(wèi)景宜;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論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中國文化書寫[D];暨南大學;2001年
4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桂翔;文化交往規(guī)律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7 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演變及其向中國的傳播[D];西北大學;2003年
8 毛翼鵬;“多元交互主義”知識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顏青山;挑戰(zhàn)與回應:中國話語中死亡與垂死的德性之維[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柴文華;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福平;新聞出版文化學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2 李文革;中國文化局限詞及其翻譯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學;2000年
4 楊淑敏;馮友蘭文化類型說述評[D];河北大學;2000年
5 邱環(huán);藏傳佛教禪思想源流初探[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6 吳雄江;黃炎培: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過渡形象”[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韓莉;美國在華投資企業(yè)的跨文化管理問題研究——以美國莊臣公司(中國)為例[D];暨南大學;2000年
8 大場悅子;“清貧”的意義[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9 舒暢;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及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徐艷;周恩來,,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D];外交學院;2001年
本文編號:17320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3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