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思潮批判
本文選題:國學 + 西學。 參考:《東南學術(shù)》2010年02期
【摘要】:國學是在西方現(xiàn)代學術(shù)傳入的歷史條件下,為了保存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抵御西學而提出的。因此,國學是以經(jīng)學為中心的傳統(tǒng)學術(shù),包括儒家的立場、注解經(jīng)書為主的研究方法等(國粹學);而不同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研究(國故學)。國學具有反現(xiàn)代性、反現(xiàn)代學術(shù)的性質(zhì),它拒絕中國學術(shù)融入世界學術(shù),并且打上了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以及被文化市場運作。從國學產(chǎn)生至今的歷史來看,它也不具有可行性,僅僅是一種思想主張?傊,國學是一種過時的、倒退的偽學術(shù)。
[Abstract]: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nd resist the western learning, Sinology was put forward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odern learning.Therefore, Sinology is a traditional academic study centered on Confucian classics, including the Confucian standpoin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nnotating the scriptures, and so on (quintessence stud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inology has the nature of anti-modernity and anti-modern learning. It rejects Chinese academic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and is branded as a nationalist ideology and operated by the cultural market.From the history of Sinology up to now, it is not feasible, it is only a kind of ideological proposition.In short, Sinology is an outdated, retrogressive pseudo-academic.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
【分類號】:G1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霞暉;;我看國學經(jīng)典[J];中小學德育;2011年06期
2 吳根友;;“國學”如何可能成為一種“軟實力”?——從知識譜系看“國學”的內(nèi)蘊力量[J];河北學刊;2011年05期
3 ;“國學”怎么了[J];科學之友(上旬);2011年07期
4 ;江蘇可一舉行《國學典藏書系》新書推介會[J];出版參考;2011年16期
5 吳為山;;國學的意義——與雕塑界同行的交流[J];雕塑;2011年03期
6 ;樂山市井研縣 國學重縣 文化之鄉(xiāng)井研[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3期
7 ;國學文化進社區(qū)[J];杭州(生活品質(zhì)版);2011年Z1期
8 栗子;;談“大國學”或“百家之學”[J];華夏文化;2010年04期
9 趙藝超;;深圳市首屆“國學寶貝”誕生[J];公共圖書館;2011年01期
10 王傳亮;;和而不同 和生萬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穆;;淺談國學、醫(yī)學與科學的相互關(guān)系[A];第四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中醫(yī)治未病與亞健康暨第二屆亞健康經(jīng)絡(luò)調(diào)理學術(shù)研討會精選論文集[C];2010年
2 樓宇烈;;國學百年啟示錄[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國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什么叫國學熱——在首都師范大學國學傳播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演(節(jié)選)[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8年第1期(許嘉璐會長文化論談專輯)[C];2008年
4 ;編后[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5 ;宗旨[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6 黃震云;馬宗昌;;關(guān)于儒學經(jīng)學國學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當代意義[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楊文禹;;國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guān)系及其推廣[A];2008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1)[C];2008年
8 ;《國學論衡》稿約[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9 馬榮春;;“特色中華國學”的時代風采[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10 隴菲;;文心一脈,不絕如縷 賀《國學論衡》第一輯出版[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敢峰;倡言國學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2004年
2 李憲堂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國學熱的冷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龍敏君;建構(gòu)新世紀的民族學術(shù)整體觀念[N];文藝報;2009年
4 CBN特約記者 王菲宇;劉東:國學精神不變[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5 扎拉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談?wù)剣鴮W概念的邏輯推證與今學話語優(yōu)先權(quán)問題(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袁濟喜 本報實習生 尹帆淼;國學30年:從凋敝禁錮走向開放復興[N];中國藝術(shù)報;2009年
7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國學熱”中說“國學”[N];經(jīng)濟觀察報;2009年
8 曾露;國學熱帶來的冷思考[N];中國信息報;2009年
9 扎拉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談?wù)剣鴮W概念的邏輯推證與今學話語優(yōu)先權(quán)問題(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扎拉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傳統(tǒng)國學熱要遵循科學理性(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梅英;傳播學視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趙書妍;16~18世紀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歷史啟示[D];河南大學;2006年
2 程玉嬌;黃楠森文化哲學思想探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3 陳富余;嚴復中西文化比較方法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4 聶寶梅;韓國鄉(xiāng)校書院的儒家文化傳承功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5 王鳳青;傅斯年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郜國強;消費文化影響下的經(jīng)典解讀類圖書出版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313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3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