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馬一浮的障難試析
本文選題:理解 切入點:馬一浮 出處:《浙江學刊》2008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下里巴人從者眾,陽春白雪和者寡。被梁漱溟先生譽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的馬一浮先生,其人其學,向來曲高和寡。最近幾年,隨著國學的升溫,馬一浮先生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然縱觀這些研究成果,浮慕其成就者多,贊嘆其躬行者少;識其博者眾,知其約者寡:一言以蔽之,大多得其性之所近,述其習之所在,罕有真能步入堂奧而心領神會者。個中原因何在?本文認為當前學界理解馬一浮先生的困難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價值取向上的背道而馳,二是學問涵養(yǎng)上的天地懸隔,三是方式方法上的南轅北轍,四是藝心文風的雅俗異趣。
[Abstract]:Mr. Ma Yi-fu, who is known a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millennium state, a generation of Confucianism" by Mr. Liang Shuming, has always been high in his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heating up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Mr. Ma Yi-fu is also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roughout these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dmire his achievements and admire his practice few; those who know his knowledge of his achievements are few in number: in a word, most of them are close to his nature. W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few who can really walk into the world and understand what their habits ar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Mr. Ma Yifu in academic circles at present: one is the opposite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other is the suspension of heaven and earth on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ing, the third is the diametrically different ways and methods, and the fourth is the different tastes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n the style of artistic mind and literary style.
【作者單位】:
【分類號】:B2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振國;蒲松齡癡狂意象論[J];蒲松齡研究;2003年01期
2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王列生;主體缺席的概念晚餐——關于當代文學批評失態(tài)的一種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5 方軍;海德格爾的真理觀——兼談一種思維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6 潘德榮;詮釋學:從主客體間性到主體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郭淑新;朱子、陽明圣人觀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潘盛;曠野的呼喚——蕭紅作品中對于人的異化主題的現(xiàn)代觀照[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9 李銳,封彩梅;寬容與共榮:陜南民間文藝的文化整合[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10 王岳川;消費社會中的精神生態(tài)困境——博德里亞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理論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軍;;網(wǎng)絡和家鄉(xiāng)——網(wǎng)絡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2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3 戴兆國;;朱子《大學章句》與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比較研究[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陳清春;;王陽明的格物實踐及其本體論轉變[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一)[C];2004年
6 肖永明;彭愛華;;陽明心學的興起對書院講學的影響[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陳銳;;浙東學派的歷史哲學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義[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陳寶良;;明初心學鉤沉[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9 余懷彥;;關學與心學[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潘德榮;;詮釋學:理解與誤解[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士禮;師陀鄉(xiāng)土小說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3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理論及其測評技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10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曉麗;存在主義影響下的個性化寫作[D];西南大學;2008年
2 李華凱;尼采“超人哲學”與?隆叭酥馈钡谋容^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王麗;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論[D];西南大學;2008年
4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鄧紅;論威拉·凱瑟拓荒小說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學;2001年
6 張青;論湯顯祖詩歌的主情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蔣浩;嚴復思想與近代中國哲學轉型[D];湘潭大學;2001年
8 陳振華;劉震云小說論[D];安徽大學;2001年
9 賀紅霞;王心敬哲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10 華章琳;論伽達默爾超越相對主義的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學文;;新技術背景下的當代藝術[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02期
2 黃麗娜;;文學形式研究中的兩種誤區(qū)[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3 張月;;觀念與藝術形態(tài)[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郭文成;;藝術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代生活方式下的藝術追問[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李根燦;;《教長的黑面紗》的語言特征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小習;;職業(yè)習慣[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0年01期
7 萬安峰;;父親沒有成就[J];政府法制;2010年06期
8 張祥茂;;虎年遐思[J];中國合作經濟;2010年02期
9 周長萍;;提高學生古典詩詞鑒賞能力方法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10 趙世惠;;喜歡著自己的幸福(散文)[J];軍事記者;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冰;;共同課和聲教學的核心——理解[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于長江;沈江;;對避碰規(guī)則理解上常見的誤解[A];2009航海技術實踐研究論文集[C];2009年
3 郭金杰;;查爾斯·泰勒的詮釋性理解理論——詮釋性社會科學哲學的一種嘗試[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4 彭啟福;;理解、解釋的限制與批評的自由——對赫施新方法論詮釋學的一種解讀與批評[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5 韋恩霞;;等待[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李德仁;;新儒家說易[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楊莉萍;;我們究竟為什么研究心理學?[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杜世回;;理解和應用地基承載力的若干問題[A];中國鐵道學會工程地質與路基專業(yè)委員會第21屆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9 藍文藝;丁曉波;;正確理解和把握環(huán)境執(zhí)法行為概念與特征[A];2007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7年
10 柴文華;;傳統(tǒng)價值理念的現(xiàn)代闡釋——論早期現(xiàn)代新儒家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A];第14次中韓倫理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樸民;怎么界定和弘揚“國學”[N];天津日報;2010年
2 尹華;國學大師馬一浮的“樂山羈旅”之嘆(上)[N];樂山日報;2010年
3 尹華;國學大師馬一浮的“樂山羈旅”之嘆(下)[N];樂山日報;2010年
4 劉夢溪;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義[N];中華讀書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呂林蔭;我們該怎樣向大師致敬[N];解放日報;2009年
6 李信;先秦史學家金景芳[N];吉林日報;2009年
7 本報見習記者 唐聞佳;計鐘授課頻現(xiàn) 坐而論道難求[N];文匯報;2009年
8 劉W,
本文編號:15753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57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