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國學”的發(fā)生與演變——以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典范意義為視角
本文關(guān)鍵詞: 國學 新國學 國學研究 清華國學研究院 出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近代以來"國學"在不同語境下表達出的不同觀念,可分為三個方面,即救亡意識主導下的、政治取向的國學觀念,啟蒙思潮主導下的、文化取向的國學意識,以世界漢學為參照的、學術(shù)研究的國學觀念。近代國學概念的定義也可分為三種用法:第一種指遭遇西方文化沖擊之前中國原有的思想文化與學術(shù)體系;第二種為擴大的用法,即以國學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簡稱;第三種是指近代以來以傳統(tǒng)文化為對象的學術(shù)研究的體系,即國學研究。國學研究在近代的演進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特點是在學問方法上延續(xù)清代的考據(jù)學、訓詁學,而在觀念上導入近代文化意識;第二階段的特色是呼應新文化運動、強調(diào)科學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階段是清華國學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漢學化的國學,即與世界漢學、世界學術(shù)接軌、合流的新的國學研究。近代國學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門人所代表的北大學者,第三階段的代表是王國維和清華國學院的學者,清華國學院學者的學術(shù)視野和研究成績,無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國研究。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重新認識1920年代的新國學運動和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術(shù)典范與歷史意義。
[Abstract]: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different ideas express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stud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aving the nation,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nlightenment trend of though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usages: the first refers to the original ideological culture and academic system of China before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The second is the use of expansion, that is, th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abbrev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third refers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syste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exegetic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method of learn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o the concept; The second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echoing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emphasizing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doubting ancient times; The third stage is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Tsinghua National Studies Institute, the Sinology of Sinology, that is, with the world of Sinology, the world of academic convergence, the new study of Chinese studie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Zhang Taiyan. The second generatio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aiyammen, the third stage is the scholars of the Kingdom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scholar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academic field of vision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the above aspects, we can reunderstand the academic mode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Chinese Studies Movement in the 1920s and the old Tsinghua Academy of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G122
【正文快照】: 2009年,新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在一定意義上說,新的清華國學研究院當然是對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繼承和重建。要建設好新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正確掌握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基本方向,就需要全面、深刻地認識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術(shù)典范和歷史意義。因此,若要全面認識老清華國學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瑞昕;國學在新文化運動前的一場自救運動——論20世紀初的保存國粹思潮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價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袁紅濤;中西傳記史學視野中的胡適自傳——以《四十自述》為中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3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與中國政治民主化路徑選擇[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關(guān)健英;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內(nèi)涵[J];北方論叢;2004年03期
5 葉瑞昕;辛亥革命時期中西文化觀研究及其發(fā)展趨勢[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6 高強,劉海玲;論梁啟超的“大民族主義”[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左玉河;孫中山的“德治”思想[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王達三;唯天為大:孔子天命觀試論[J];遼東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張 超;政務公開的理論依據(jù)[J];當代法學;2002年04期
10 翁賀凱;論今文周書所見之周初政治思想[J];東南學術(shù);2002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洪峻峰;;從中國現(xiàn)代思想范式的建立看嚴復的影響與地位[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2 李若暉;;諸子出于王官說平議——春秋時期世官制度之崩頹與褚子興起[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3 劉媛媛;;兼收并蓄”下的“新舊之爭——1917—1919年北大內(nèi)部國故派與新文化派的對峙[A];“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張廣志;;略論周人的“德治”與“民本”思想[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5 劉巍;;“諸子不出于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范式創(chuàng)新一例[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6 馬勇;;章太炎籌邊考異[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卷)[C];2002年
7 黃克武;;魂歸何處?——梁啟超與儒教中國及其現(xiàn)代命運的再思考[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黎志剛;;辛亥革命前后的辮發(fā)風潮[A];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10 耿云志;;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演變[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剛;道治主義政治文化及實踐[D];西北大學;2001年
3 盧文蕓;變革與局限[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墨;乾嘉學術(shù)的知識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高一農(nóng);漢賦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建龍;嚴復政治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馬增強;《儀禮》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8 周建雄;孫中山經(jīng)濟發(fā)展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曉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10 魏文哲;清末小說與時代思潮之互動[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愛英;《左傳》文體特征及其文化意蘊[D];河南大學;2001年
2 安文軍;走出混沌——周作人散文理論及其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發(fā)展的貢獻[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方澤;理解與融通[D];安徽大學;2001年
4 吳云霞;民本與師道的復歸[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5 余全介;荀子詩說研究[D];安徽大學;2002年
6 王利民;論胡適的實用主義方法論[D];湘潭大學;2002年
7 李娟;西漢官吏經(jīng)濟犯罪現(xiàn)象的文化透視[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8 宋新雅;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的差異及其文化解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岳宗偉;先秦儒家家庭觀探索[D];鄭州大學;2003年
10 譚寶剛;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俊瑞;;梁啟超與近代“國學”概念的提出——兼論中國近代國學思想形成的幾種分析路徑[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李繼凱;;民族文學入史與“新國學”建構(gòu)[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王富仁;;新國學·文化的華文文學·漢語新文學[J];學術(shù)研究;2010年08期
4 劉經(jīng)富;;為學日損 為道日益——讀《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J];讀書;2010年10期
5 徐宏力;;“國學蛻變”漫談[J];東方論壇;2010年05期
6 ;動態(tài)·信息[J];戲劇藝術(shù);2009年01期
7 榮開明;;國學的復興和重構(gòu)[J];學習月刊;2009年01期
8 張春樹;;國史、國學與國家——淺釋民初清華國學研究院四位史家之思想與史學[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劉保亮;;論新國學的多元文化視域[J];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09年01期
10 李淺予;;留個空子,讓大才脫穎而出[J];華人時刊;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宇清;;“華語電影”視野中的中國電影史書寫[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哲學博士 楊海文;國學功能的政策向度[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2 特約記者 王菲宇;中國主體,世界眼光[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3 特約記者 王菲宇;中國主體,世界眼光[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4 ;學術(shù)理論界研討馬克思主義新國學觀[N];光明日報;2009年
5 刁小龍;新國學,新解讀[N];中華讀書報;2009年
6 記者 崔凱;我校成立國學研究院[N];新清華;2009年
7 深圳報業(yè)集團駐京記者 李萍;努力探尋新國學之路[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8 陳來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清華國學研究院:歷史與現(xiàn)在[N];文匯報;2009年
9 方圓;動漫創(chuàng)作要“烹”出中國味[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10 記者 李瑞英邋柳霞;著名專家探討“何為國學,國學何為”[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換;衛(wèi)聚賢學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娟紅;吳宓與清華國學研究院[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克艷;“新國學”視野下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育[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743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7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