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毛澤東 早期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 革命教育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摘要】:對民族命運的關切不可能離開對民族教育的深刻反思。教育的成敗和民族命運的興衰休戚相關。這是因為,教育實踐是社會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教育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正是教育將一個民族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緊緊地聯(lián)結起來,包括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的演進,因此,古今中外的歷史偉人無不關心其民族的教育問題。作為20世紀中國的三位偉人之一,毛澤東非常重視全民族的教育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毛澤東無疑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一位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教育家。 毛澤東的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歷史蘊涵和發(fā)展邏輯。其早期教育思想,內(nèi)容豐富且深刻,形式新穎多樣,上承傳統(tǒng),下接國祚,取西學之所長,開國學之新風,最能彰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國化之特殊規(guī)律。因此,本文選擇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為研究對象,試圖發(fā)軔其內(nèi)涵,解釋其精神,希冀開啟其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受中國教育思想之涵養(yǎng)。其早年所受傳統(tǒng)私塾教育和西式“新學”基礎科學教育,使他深諳現(xiàn)代學校教育具有的明顯優(yōu)勢,熟知西方實用科學教育與儒家空疏道統(tǒng)教育之間的巨大差距。這也為他早期實踐并最終超越“教育救國”道路提供了實踐基礎。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單純的“教育救國論”只能作為社會革命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 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是變化劇烈、危機重重的中國近代社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單純通過教育培育精英以改良社會、改造中國、抵抗外國列強侵略無異于緣木求魚。鐵的事實也證明,“教育救國”的社會主張和實踐已經(jīng)完全失敗。在早期革命生涯中,毛澤東意識到教育不能從根本上解救國家與民族危機,必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于是他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成為革命救國論者。隨著毛澤東對教育所發(fā)揮的社會作用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其教育思想也發(fā)生重大變化,從教育救國論轉變?yōu)榻逃锩ぞ咧髁x。 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重要契機。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毛澤東看來,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喚醒人民的階級意識和革命激情,參加拯救國難的革命運動。為此,毛澤東積極投身社會革命教育,將教育對象指向工農(nóng)大眾。從湖南自修大學、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和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nèi)容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已經(jīng)把教育作為改造國民性、促進社會進化的工具發(fā)展到把教育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把教育當成無產(chǎn)階級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武器。 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的理論本質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毛澤東在對工人和農(nóng)民的教育實踐中,對教育本質和特征的認識不斷深入。其教育思想,在理論立場上從早年的唯意志論,轉向心物二元論,再走向辯證唯物論,體現(xiàn)了顯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特色;在階級立場上,用階級觀點分析教育的階級屬性,即教育要服務于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培養(yǎng)中國革命的領導人和骨干力量;從教學內(nèi)容看,毛澤東重視對農(nóng)民和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點。概言之,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體現(xiàn)為別具一格的“知行合一”革命教育觀,彪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革命教育觀。從這個角度而言,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與實踐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開端。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A84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刊一九八六年總目錄[J];毛澤東思想研究;1986年04期
2 易孟醇;毛澤東早期的一首古風簡析[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1年01期
3 劉愛君;;毛澤東早期的思想與革命活動[J];昌濰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4 郁之;終于——大書小識之二十一[J];讀書;1995年05期
5 許成人;毛澤東早期對舊教育的批判[J];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03期
6 朱正;;編注例話(三) 談《毛澤東早期文稿》[J];出版廣角;1998年05期
7 唐淮;淺析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及其哲學基礎[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1年04期
8 黃耀紅;;活潑潑的“生氣”——對毛澤東一份教案的解讀[J];教育科學論壇;2002年05期
9 呂世倫;蕭延中;王振東;;論“湖南自治運動”初期毛澤東的政治法律思想[J];法學家;1993年Z1期
10 壽斌;毛澤東早期的愛情詩篇[J];世界文化;199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聰;;試論楊昌濟的身體觀及對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的啟蒙[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2 王興國;;論毛澤東在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趙炎秋;;《講話》與毛澤東早期生活和思想[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邵同;;毛澤東早期美育思想[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5 雙傳學;;試述毛澤東早期“自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劉東;;毛澤東對近代中國先進體育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石河;;毛澤東早期教育主張的內(nèi)涵及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永春;肖志偉;;毛澤東與少年中國學會[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9 許成人;;毛澤東的早期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劉生龍;;東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毛澤東早期的文藝美學思想[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八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松濤;話說《毛澤東早期文稿》[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2 東發(fā) 光中;荊楚俊杰 湘江北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特約記者 趙萬吉 劉玉川 田智勇;緬懷領袖功績 再現(xiàn)領袖風采[N];中國檔案報;2002年
4 ;我們的事業(yè)會有光明燦爛的未來[N];文匯報;2007年
5 彭援軍;紅色收藏正逢時[N];北京日報;2007年
6 秦杰;民間紅色收藏家群像[N];中國文物報;2007年
7 高虹;打開“紅色記憶”的閘門[N];海南日報;2006年
8 許 煜;紅色成了湖南民藏主流色[N];中國商報;2005年
9 盧建國;論“三個代表”的科學理論精神[N];福建日報;2003年
10 邢賁思;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容動搖[N];人民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超;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2 張聰;毛澤東早期反抗教育思想來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張三萍;現(xiàn)代新儒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魏連;胡繩與馬克思主義[D];山東大學;2011年
5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6 關海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段鵬飛;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共產(chǎn)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胡軍生;旗幟問題考與辨[D];蘇州大學;2010年
9 張富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國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楊宏偉;馬克思主義工業(yè)化理論與中國特色工業(yè)化道路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艷珍;毛澤東早期社會改造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軼;毛澤東早期新聞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3 呂春蕾;毛澤東早期經(jīng)濟建設思想研究[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朱曉麗;毛澤東民主政治思想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5 王俊博;青年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與特征[D];湘潭大學;2010年
6 沈賦涵;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nèi)在張力[D];湘潭大學;2010年
7 姚興強;中國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劉時松;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當代建構[D];西南大學;2011年
9 馮世勛;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D];西華大學;2010年
10 張琦;論青年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1912-1921)[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368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23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