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
發(fā)布時間:2020-11-14 18:47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自誕生之日起到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但是目前對于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研究卻少見,關于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研究更為鮮見,在一定程度上這個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對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進行研究,有助于豐富相關領域的理論,并為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當代中國大學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文的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概述。首先,對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進行了概念界定。接著,為了進一步把握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內涵,筆者總結了其所具備的四個特征,即穩(wěn)定性、模式性、學術性和借鑒性。隨后將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分別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傳統(tǒng)、教育學傳統(tǒng)進行了區(qū)分。 第二、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形成的背景和原因。本章內容包括兩個方面:考察了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形成的歷史背景,包括國內背景和國外背景。接著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大學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包括外在原因和內在原因。 第三、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歷史尋蹤。對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將其劃分為孕育時期(1919年—1949年)、初步形成時期(1949年—1956年)、形成時期(1956年—1966年)、休眠時期(1966年—1976年)、發(fā)展時期(1976年—90年代末)和變革時期(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 第四、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基本內容。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學科性質、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與人的關系以及四大基本模塊體系。 第五、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在當代中國大學這個獨特的場域中,營造濃厚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研究氛圍;正確領悟馬克思主義及其相關教育論述的內容;縱向關注本國、橫向交流西方;融入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于教育學的思考;細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領域問題的研究。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G64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論
1.1 研究緣起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評
1.2.1 傳統(tǒng)
1.2.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及其相關領域
1.2.3 馬克思主義與教育學及中國教育科學的關系
1.2.4 中國教育學發(fā)展
1.2.5 教育學中國化問題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概論
2.1 何謂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
2.1.1 傳統(tǒng)的界定
2.1.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界定
2.1.3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界定
2.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特征
2.2.1 穩(wěn)定性
2.2.2 模式性
2.2.3 學術性
2.2.4. 借鑒性
2.3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2.3.1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2.3.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傳統(tǒng)
2.3.3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教育學傳統(tǒng)
第三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形成背景和原因
3.1 形成背景
3.1.1 國內背景
3.1.2 國外背景
3.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大學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
3.2.1 外在原因
3.2.2 內在原因
第四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歷史尋蹤
4.1 孕育時期(1919年—1949年)
4.1.1 孕育時期概述
4.1.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2 初步形成時期(1949年—1956年)
4.2.1 初步形成時期的概述
4.2.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3 形成時期(1956年—1966年)
4.3.1 形成時期的概述
4.3.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4 休眠時期(1966年—1976年)
4.5 發(fā)展時期(1976年—90年代末)
4.5.1 發(fā)展時期的概述
4.5.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6 變革時期(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
第五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基本內容
5.1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5.1.1 一般、特殊的關系運用于教育學
5.1.2 矛盾理論運用于教育學
5.1.3 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的原則運用于教育學
5.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5.2.1 黨性
5.2.2 階級性
5.2.3 科學性
5.3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5.3.1 教育與生產力
5.3.2 教育與生產關系
5.4 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5.5 教育與人的關系
5.5.1 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5.5.2 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內容
5.5.3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5.6 四大基本模塊體系
第六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
6.1 營造濃厚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研究氛圍
6.2 正確領悟馬克思主義及其相關教育論著的內容
6.3 縱向關注本國、橫向交流西方
6.4 融入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于教育學的思考
6.5 細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領域問題的研究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3833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G64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論
1.1 研究緣起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評
1.2.1 傳統(tǒng)
1.2.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及其相關領域
1.2.3 馬克思主義與教育學及中國教育科學的關系
1.2.4 中國教育學發(fā)展
1.2.5 教育學中國化問題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概論
2.1 何謂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
2.1.1 傳統(tǒng)的界定
2.1.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界定
2.1.3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界定
2.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特征
2.2.1 穩(wěn)定性
2.2.2 模式性
2.2.3 學術性
2.2.4. 借鑒性
2.3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2.3.1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2.3.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傳統(tǒng)
2.3.3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與教育學傳統(tǒng)
第三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形成背景和原因
3.1 形成背景
3.1.1 國內背景
3.1.2 國外背景
3.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大學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
3.2.1 外在原因
3.2.2 內在原因
第四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歷史尋蹤
4.1 孕育時期(1919年—1949年)
4.1.1 孕育時期概述
4.1.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2 初步形成時期(1949年—1956年)
4.2.1 初步形成時期的概述
4.2.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3 形成時期(1956年—1966年)
4.3.1 形成時期的概述
4.3.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4 休眠時期(1966年—1976年)
4.5 發(fā)展時期(1976年—90年代末)
4.5.1 發(fā)展時期的概述
4.5.2 代表性的大學、教授及典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4.6 變革時期(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
第五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基本內容
5.1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5.1.1 一般、特殊的關系運用于教育學
5.1.2 矛盾理論運用于教育學
5.1.3 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的原則運用于教育學
5.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5.2.1 黨性
5.2.2 階級性
5.2.3 科學性
5.3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5.3.1 教育與生產力
5.3.2 教育與生產關系
5.4 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5.5 教育與人的關系
5.5.1 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5.5.2 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內容
5.5.3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5.6 四大基本模塊體系
第六章 當代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
6.1 營造濃厚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研究氛圍
6.2 正確領悟馬克思主義及其相關教育論著的內容
6.3 縱向關注本國、橫向交流西方
6.4 融入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于教育學的思考
6.5 細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領域問題的研究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濟;20世紀中國教育學科的發(fā)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耿云志;;論傳統(tǒng)[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8年05期
3 M.多岡,R.帕爾,黃育馥;社會科學中的雜交領域[J];國外社會科學;1990年02期
4 楊存厚;;從紅色教授到抗日將領——錢亦石[J];湖北社會科學;1991年06期
5 毛信仁;;馬克思主義與教育學[J];蘇聯(lián)問題參考資料;1983年03期
6 魯潔;試論中國教育學的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1期
7 張忠華;;教育學中國化百年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8 陳桂生;重評凱洛夫《教育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01期
9 周谷平;代妮娜;;林礪儒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張傳燧;周卓瑩;;論教育傳統(tǒng)與教育創(chuàng)新[J];大學教育科學;2007年03期
本文編號:28838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838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