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醫(yī)大學醫(yī)學生死亡教育課程內容的構建及實踐研究
本文選題:死亡教育 + 課程設計; 參考:《第三軍醫(yī)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研究目的鑒于在樹立科學生死觀中的重要作用,死亡教育近年來日益受到業(yè)界學者所關注。目前,死亡教育在國外發(fā)展早已形成了較成熟的體系。但受制于中國的傳統(tǒng)死亡文化,我國國內死亡教育的教學與實踐活動發(fā)展均嚴重滯后,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如何借鑒國外成熟的教育培訓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死亡教育課程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研究在科學的教學模式理論指導下,研究并構建了符合軍醫(yī)大學醫(yī)學生發(fā)展需求的《死亡教育》課程內容體系,并對實踐教學效果開展調查分析,以更好促進我國死亡教育課程化建設,幫助醫(yī)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生死價值觀。研究內容與方法本課題將研究過程具體分為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及評估等階段,結合質性與量性研究的雙重特色展開調查與分析。其中主要研究步驟如下:1.軍醫(yī)大學醫(yī)學生《死亡教育》課程認知及需求的質性研究。采用一對一、面對面半結構訪談方式,對軍校醫(yī)學生死亡教育課程認知和需求進行調查和了解。按照成熟現象學分析法——Colaizzi分析法,將所搜集到的31份錄音轉錄成文字進行主題的剖析和凝練,發(fā)掘關鍵問題。2.《死亡教育》課程內容核心框架構建的專家函詢研究。結合前期研究基礎,對初步擬定的軍校醫(yī)學生《死亡教育》課程核心內容框架進行德爾菲專家函詢,借以專家視角構建了內容系統(tǒng)科學,可行性好的課程內容體系。研究共邀請25位專家教授參與課題合作,并開展為期兩輪的函詢過程。3.《死亡教育》課程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研究。在專家函詢所構建死亡教育課程核心內容基礎上,完善課程具體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效果評價。采用類實驗性研究方式,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在課程前后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一般資料、生命剖面圖量表、死亡態(tài)度描繪量表、死亡教育課程認知自評量表,以及實驗組課后增加的滿意度調查表。利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教學效果開展評價與分析。結果1.軍醫(yī)大學醫(yī)學生《死亡教育》課程認知及需求現況通過質性研究發(fā)現,醫(yī)學生對死亡態(tài)度存在正負向的交織,雖能明確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避免,但仍存有較多負面看法,逃避和恐懼死亡;缺乏對死亡事件的處置能力的正確指導與培訓;對《死亡教育》充滿未知與好奇,并期望通過課程的學習,增加對死亡或死亡教育的認識;此外,對教學內容多希望增加實用性強,貼近生活與專業(yè)發(fā)展需求方面,具體方式多以實踐、體驗等為主,擺脫單純理論講授。2.《死亡教育》課程核心內容專家函詢結果在兩輪德爾菲征詢過程中,專家的積極性系數分別是100%、96%,整體權威性系數分別為0.825、0.832,最后一輪指標專家肯德爾協(xié)調系數值為0.327(P0.01)。此外,按照一定的排除及納入標準,結合專家意見及小組討論后對每輪函詢指標進行詳細的討論、分析及修訂,最終確定了一個科學、可行性較高的,由7個一級指標、39個二級指標構成的軍醫(yī)大學醫(yī)學生死亡教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一級指標包括死亡本質教育、死亡觀及死亡文化教育、死亡倫理教育、死亡及瀕死相關情緒教育、死亡及瀕死調試技能訓練、自殺、暴力行為分析、軍事活動相關死亡教育等。3.《死亡教育》課程實踐教學效果評估結果(1)生命態(tài)度變化:課程后實驗組生命態(tài)度剖面圖量表得分明顯高于課前,分別為130.79±11.21和140.06±17.43,差值比較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其中存在充盈、生命目的、生命控制維度得分呈現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的升高;此外,與未接受培訓的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在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難接納等三個維度及總體評分上均出現了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升高。(2)死亡態(tài)度變化:實驗組死亡態(tài)度描繪量表得分較課前降低幅度明顯,分別為91.00±12.94和84.13±21.10,差值比較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其中死亡恐懼、死亡逃避得分較其他維度在統(tǒng)計學研究有明顯的降低;另外,與同期未接受過死亡教育課程對照組得分相比,實驗組在死亡恐懼、死亡逃避、逃離接受維度以及總評分上均出現了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降低。(3)《死亡教育》認知自評變化:實驗組得分明顯高于課前調查數據,分別為121.38±26.51和147.89±16.42,差值對比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同時實驗組得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但組內、組間比較時,在自殺、暴力行為分析、軍事活動相關死亡教育維度得分雖有提高,卻暫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余各維度得分均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比較價值。(4)課后滿意度測評:眾多學員對死亡教育課程開展給予高度認可與贊賞。結論1.開展死亡教育對于軍校醫(yī)學生具有重要意義與作用,并且應注重與軍校實際特色、靈活應用化相結合,以促進教學探索。2.本研究構建的該《死亡教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經德爾菲函詢研究及分析發(fā)現,其科學性與可靠性強、一致性較好,能較好滿足軍校醫(yī)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效指導教學與實踐。3.《死亡教育》課程教學能明顯提高醫(yī)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死亡態(tài)度向積極方向發(fā)展,能有效提高醫(yī)學生對“死亡教育”的認識和理解。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death education in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In addition , the scores of life attitude prof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P0.05 ) .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G642.3;R4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郎曉慧;白玉賢;;基于死亡教育的姑息性護理對晚期胃癌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年02期
2 雷愛民;;首屆中國當代死亡問題研討會暨“華人死亡研究所”籌建倡議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6年06期
3 范立;;淺談大學生死亡教育現狀及其對策[J];亞太教育;2016年35期
4 常嵐;王闖;;我國臨床醫(yī)學PBL教學的優(yōu)勢與不足[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年05期
5 羅羽;張慧蘭;王丹;鄭文紅;;開展軍人死亡教育課程的做法和教改設計[J];醫(yī)學與哲學(A);2016年08期
6 遲西琴;遲品偉;;論死亡教育中的死亡認知原則導向問題[J];醫(yī)學與哲學(A);2016年08期
7 田雪;呂世欣;徐耀輝;孫宏偉;;醫(yī)學生死亡態(tài)度與自殺意念的關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年06期
8 周蘭蘭;;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醫(yī)學生生命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6年07期
9 高鈺琳;馮現剛;陳佩云;龔艷艷;;死亡教育干預對醫(yī)學生死亡態(tài)度影響的準實驗性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6年02期
10 徐青;;PBL教學模式在我國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唐魯;《死亡教育》護士繼續(xù)教育課程方案的構建與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沈峰平;護士死亡教育培訓知識體系的構建[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郭巧紅;醫(yī)學生死亡教育教程編制和實施效果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羅蕊;死亡教育理念探[D];河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463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74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