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教學中的語用點:由點到面的教學實踐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語用學參考文獻[J];當代語言學;1980年04期
2 徐烈炯;;萊昂斯:《語義學》[J];當代語言學;1980年06期
3 ;《國外語言學》1980年總目錄[J];當代語言學;1980年06期
4 邱質(zhì)樸;;禮貌語言與社會語言學(提綱)[J];江蘇社會科學;1981年11期
5 周紹珩;;《語言學雜志》第15卷第2期內(nèi)容簡介——一致關系的層級結構、疑問詞命令句和有關問題等[J];當代語言學;1981年01期
6 望月八十吉;;關于漢語謂語的一個問題[J];語文研究;1981年01期
7 符淮青;表動作行為的詞的意義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8 倪波;國外關于語用學的探索[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2年02期
9 陸尊梧;日本現(xiàn)代辭典與當代語言學研究——簡析日本現(xiàn)代國語辭典的特色[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3年06期
10 張彥昌;馬克思關于語言發(fā)展的理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欣;《牛津語言學入門叢書》:語言學親切走近[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商友敬;語文到底是什么[N];文匯報;2001年
3 錢中文;各具特色的對話 交往哲學與詩學[N];文藝報;2001年
4 簡方;在語用邏輯里收獲思想[N];光明日報;2002年
5 本報通訊員 鄧虹、程秀麗 本報記者 郭扶庚;語言學研究跨越式發(fā)展令人矚目[N];光明日報;2002年
6 文木(書評人);跨不過的經(jīng)典[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7 顧曰國;語料庫語言學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句法語文學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9 ;中國邏輯學:回顧、反省與前瞻[N];光明日報;2003年
10 上海 童世駿;城市,精神生活的神圣殿堂[N];社會科學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永紅;詩筑的遠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建華;漢英跨文化語用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今杰;哲學的改造—阿佩爾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廖艷君;新聞報道的語言學研究:消息語篇的銜接和連貫[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三福;教學的語用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勤玲;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李海平;論意義的語境基礎[D];吉林大學;2005年
9 張淑玲;言語交際中非真實性話語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10 韓戈玲;語用標記語:雙邊最佳交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林雅;翻譯的語用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2 陳延兵;譯者在處理文化類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3 杜新天;漢語間接表達的主要類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4 唐靈芝;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5 梁文華;商務信函的語言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6 唐建萍;語篇連貫的無形網(wǎng)絡[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7 農(nóng)韋芳;語用學禮貌原則與報喜報憂國際商務信函[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8 倪雅菁;反語的英漢對比分析[D];蘇州大學;2001年
9 陳順黎;試析語境及其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秦莉娜;從語用學角度看日語請求表達方式[D];黑龍江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5754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7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