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預科留學生的新HSK考試成績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同濟大學預科留學生為例
【圖文】:
,及時檢查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雖然課堂出勤率和課堂活躍度與學生新HSK4級考試成績相關(guān)度不高,但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考勤管課堂出勤率0.3520.010課堂活躍度0.4020.003作業(yè)完成情況0.5350.000勤奮程度0.5380.000學習方法0.8350.000課后輔導次數(shù)-0.4460.001教師評價相關(guān)系數(shù)(r)Sig.(2-tailed)(P)新HSK4級考試成績新HSK4級考試總分表4教師評價與新HSK4級考試總分相關(guān)分析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評價與學生新HSK4級考試總分散點圖圖1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評價新HSK4級試總分考(分)(分)53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基金】:同濟大學985三期“外國留學生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子項目經(jīng)費資助
【分類號】:G648.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韞佳;;日本學習者感知和產(chǎn)生普通話鼻音韻母的實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2期
2 孫德平;;語言認同與語言變化:江漢油田語言調(diào)查[J];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小麗;;粵普中介語舌尖音、舌面音系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姜孟;李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音習得研究[J];英語研究;2010年01期
3 樊中元;;廣西農(nóng)民工語言的實證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4 周小兵;王功平;;近三十年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述評[J];漢語學習;2010年01期
5 謝小麗;;日本學習者漢語普通話翹舌音習得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6 王功平;;印尼留學生普通話舌尖前/后輔音發(fā)音偏誤實驗[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02期
7 陳建偉;;民族雜居區(qū)維吾爾族居民語言認同現(xiàn)狀研究——以上海為個案[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孫德平;;鼻邊音聲母變異研究:以江漢油田話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05期
9 梅麗;;元音環(huán)境和二語經(jīng)驗在輔音知覺中的作用[J];漢語學習;2013年02期
10 左翠玲;;杭州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外來務工人員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施家煒;;國內(nèi)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二十年[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_g;基于超聲波檢測的漢語普通話基礎元音發(fā)音的舌體運動研究[D];南開大學;2011年
2 梅麗;泰國學習者知覺與產(chǎn)出普通話塞擦音/擦音的實驗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3 楊晉;母語者和學習者漢英語韻律發(fā)聲雙向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秀芬;印尼棉蘭華裔和非華裔學生普通話語音習得偏誤比較[D];暨南大學;2011年
2 張峻綾;漢語中介語否定形式變異的認知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梅麗;日本學習者習得普通話舌尖后音的語音變異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4 上官雪娜;日本學習者對漢語[送氣]特征的感知與產(chǎn)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5 大西耕司;日本人的漢語拼音拼寫錯誤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高寧;外國留學生習得漢語常用篇章銜接手段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7 王邁;漢日語音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8 娜仁圖雅;新中國對日漢語教學研究綜述[D];吉林大學;2007年
9 劉湘憶;留學生語音學習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娜;初中級日韓美漢語學習者聲調(diào)輸入輸出的相關(guān)性和不平衡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guān)系[J];國外外語教學;2002年04期
2 郭駿;;語言態(tài)度與方言變異——溧水縣城居民語言態(tài)度與語言使用情況的簡要調(diào)查[J];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08期
3 王玲;;言語社區(qū)內(nèi)的語言認同與語言使用——以廈門、南京、阜陽三個“言語社區(qū)”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4 郭熙;;現(xiàn)代華人社會中稱說“漢語”方式多樣性的再考察[J];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01期
5 李健;;廣告語言與文化認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01期
6 李宇明;;2007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述要[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3期
7 高一虹,程英,趙媛,周燕;英語學習與自我認同變化——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2期
8 郭龍生;當代中國普通話推廣政策的價值取向研究[J];修辭學習;2004年03期
9 張軍;;蒙元時期語言認同建構(gòu)之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J];新疆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10 韋達;壯話與白、客、閩話的共同特征及其文化意蘊[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國際[J];教育;2011年08期
2 王藝;;留學之道:什么學生受青睞[J];高考金刊;2011年05期
3 福田俊之;;留學生眼中的“當今海外留學現(xiàn)狀”⑨——瑞士篇 受中國學生歡迎的永久中立國[J];當代學生;2003年09期
4 李世康;何巍;黎樂群;郭雅;蔣一強;;留學生胸心外科雙語教學的探索[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5年12期
5 ;小編信箱[J];21世紀;2005年11期
6 徐迅雷;;無愧于“派往明天的留學生”[J];觀察與思考;2008年23期
7 ;自費留學 邊讀邊工 速成捷徑 職業(yè)培訓 最佳選擇[J];成才與就業(yè);2004年04期
8 康寧;;荷蘭——留學市場新亮點[J];成才與就業(yè);2005年24期
9 sky;;托科姆斯特的希望[J];杉鄉(xiāng)文學;2006年02期
10 關(guān)秋紅;劉俏;;出國留學的七項準備[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年Z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凌學嶺;;中國留學服務貿(mào)易現(xiàn)狀、結(jié)構(gòu)分析和政策建議[A];中國現(xiàn)場統(tǒng)計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連芳;莫書榮;謝露;何惠;韋紅巧;林耀旺;;留學生生理學全英文教學實踐和體會[A];中南地區(qū)第六屆生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3 王有洪;楊希;李蘭枝;;高校留學生安全問題對策研究[A];北京市高教學會保衛(wèi)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選集[C];2007年
4 陳霜;楊艷萍;;專業(yè)型院校入系留學生預科教學形態(tài)分析[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5 莊佳騮;;容閎和中國近代留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6 黃利群;;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7 張琦;;試析留日學人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8 郎群秀;;論中國近代留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孟旭;;張之洞留學教育思想述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孫石月;;張之洞對我國早期留學教育的貢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刊記者 宋舒娟;巧用跳板 出國留學能省錢[N];成都日報;2006年
2 豐鎮(zhèn)平 梁莉;到中國,學西醫(yī)[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劉志強 王瑞華;留學生與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下)[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4 實習生 楊磊 記者 姜澎;復旦招收留學生將不分專業(yè)[N];文匯報;2006年
5 侯明清;英放寬留學生就業(yè)政策[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4年
6 見習記者 李燕;出國留學 看好了再走[N];西安日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張曉燕;走近寶雞的小留學生[N];寶雞日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向瑋;技工為留學生免費修電器[N];華夏時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方慧玲 實習生 韋錦星 潘曉明;豐盛的收獲 難忘的情緣[N];廣西日報;2004年
10 ;高校到國外招收留學生[N];經(jīng)濟參考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嵐;國立大學的角色與職能分析[D];蘇州大學;2008年
2 許小青;從東南大學到中央大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東杰;政治、社會與文化視野下的大學“國立化”:以四川大學為例(1925—1939)[D];四川大學;2002年
4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許琳;高等教育投資的國際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6 張男星;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閆亞林;高等教育層次和科類結(jié)構(gòu)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葉欣茹;中國高等教育社會投入需求預測[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9 孫冰紅;大學教育與社會發(fā)展論[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5年
10 阿卜杜勒·哈迪;中國與也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若干問題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秀坤;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的消長——論中國近代留學生的現(xiàn)代性特質(zhì)[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朝鋒;大學理念的前提性反思[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畢晉鋒;近代留學生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群體[D];山西大學;2005年
4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5 白閣;印度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成績和問題分析[D];鄭州大學;2007年
6 王欣;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高校學生培養(yǎng)及就業(yè)指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7 屈軼;留學制度的演變與近現(xiàn)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許鳳霜;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留蘇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任巧珍;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娟;西非在華留學生學習風格適應性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550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5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