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再思考
本文關鍵詞: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再思考
【摘要】:政治認同一般遵循著一定的外在與內在形成機理,外在機理主要通過"導"與"矯"的兩種措施實現,內在機理則通過意識輸入、情感運行、信仰升華、實踐養(yǎng)成等多個階段來實現。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特殊體,他們的政治認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少數落后的民族文化、高校傳統(tǒng)的教育手段及低效的政治實踐機制等諸多因素影響著政治認同形成機理的作用發(fā)揮。因此,應從優(yōu)化外在環(huán)境、強化優(yōu)秀民族文化育人功能、創(chuàng)新高校教育手段與增強實踐養(yǎng)成機制效能等方面尋求少數民族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回歸策略。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
【關鍵詞】: 少數民族大學生 政治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2015年廣西哲社規(guī)劃研究課題“高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15FZX003) 2015年度廣西本科教改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醫(yī)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互動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2015JGA182)
【分類號】:G751
【正文快照】: 政治認同是一種政治態(tài)度,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傾向和心理歸屬。政治認同更多地體現為個體的政治態(tài)度和心理狀態(tài),及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雖難以直觀觀察了解,但卻時刻指導著人的實踐行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問題,許多專家學者也進行了深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席琳琳;你在北京還好嗎?——縱觀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京就業(yè)現象[J];中國民族;2004年02期
2 劉艷;;以新農村建設為機遇 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yè)[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李雪靜;;略論如何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素質[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4 李德海;;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及解決的辦法[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4期
5 努力曼·依米提;米海麗·依米提;;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觀現狀與對策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林偉民;潘運;全小山;楊桂芳;;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生育價值觀現狀調查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馬祥;劉英;楊鳳微;;關于培養(yǎng)少數民族大學生信心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8 吳常柏;巴哈爾古麗·哈力克;;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探析[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9 李敏;姜國峰;;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同的表現規(guī)律及構建淺析[J];延邊黨校學報;2011年05期
10 姜國峰;成團英;楊慶玲;;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同運行機制的社會化視野解讀[J];保山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普麗春;;云南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余海波;;大學教育管理者的視角: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校園文化[A];西部省區(qū)市社科聯第四次協(xié)作會議暨西部發(fā)展能力建設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黃羽新;;立足學生實際,加強教學管理和改革——少數民族學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之二[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4 李軍平;;少數民族大學生科普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A];安徽首屆科普產業(yè)博士科技論壇——暨社區(qū)科技傳播體系與平臺建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5 龍群;潘欣頌;;伊斯蘭教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建設影響的調查與分析——以新疆高校為例[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6 阿勒泰·賽肯;;試論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延組;延邊每年為少數民族優(yōu)秀生付學費[N];組織人事報;2009年
2 記者 肖靜芳;大陸少數民族大學生赴臺進行文化交流[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我省啟動少數民族大學生成才計劃[N];貴州民族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林曉潔;少數民族大學生走在希望的大路上[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1年
5 粵民;廣東出臺措施資助民族聚居區(qū)少數民族大學生[N];中國民族報;2013年
6 記者 蘇麗霞 通訊員 伍芳;春風送暖[N];金融時報;2011年
7 記者 師艷芳;地區(qū)150名少數民族大學生赴豫培養(yǎng)[N];哈密日報(漢);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包永全;“三重認同”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楊萍;西北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中的幾個突出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3 金學官;中國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包文賢;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2 史莎莎;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意識[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趙靜;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及其導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4 劉秀艷;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研究[D];北京工商大學;2014年
5 韓曉峰;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光明;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經濟貧困現狀及對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王利捷;新時期我區(qū)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狀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芳芳;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
9 韋冬梅;少數民族大學生“四個認同”教育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10 秦嶺;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971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79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