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家庭教育空間及其變遷——巖村烤火的田野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01 12:11
基于對四川巖村烤火生活的田野考察,通過參與觀察和收集口述史的方法,本研究闡釋和解讀了傳統(tǒng)家庭教育空間的建構要素;同時透過烤火生活的變遷,描摹和提煉出蘊于其中的家庭教育空間的變化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在巖村傳統(tǒng)的燃柴烤火生活中,家庭交往活動通過物理空間的容納、心理空間的孵化和知識空間的傳承建構起家庭教育空間。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燃煤烤火和用電烤火逐漸取代燃柴烤火生活,家庭教育空間也隨之發(fā)生改變,這些變化包括:物理空間的分解與重構;心理空間的疏離與更親密;知識空間的更替與選擇。家庭教育空間的現(xiàn)代變遷呼喚農村教育研究給予回應。
【文章來源】:民族教育研究. 2019,3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分離與留守:農村家庭教育空間的變遷趨勢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三、傳統(tǒng)家庭教育空間的建構
(一) 物理空間的容納
(二) 心理空間的孵化
(三) 知識空間的傳承
四、家庭教育空間的變遷
(一) 物理空間的分解與重構
1. 分解
2. 重構
(二) 心理空間的疏離與更親密
1. 疏離
2. 更親密
(三) 知識空間的更替與選擇
1. 更替
2. 選擇
五、結論與思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情感交流活動在虛擬社會的重大演變[J]. 龔振黔. 貴州社會科學. 2018(11)
[2]留守兒童積極情感教育之對策[J]. 姜英杰,嚴燕. 教育研究. 2018(08)
[3]父母關愛對農村留守兒童抑郁的影響機制:追蹤研究[J]. 范興華,方曉義,黃月勝,陳鋒菊,余思. 心理學報. 2018(09)
[4]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范式:問題與超越[J]. 鄧純考,周谷平.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7(18)
[5]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政策需要從“問題回應”型轉向“家庭整合”型[J]. 董才生,馬志強. 社會科學研究. 2017(04)
[6]留守兒童生活壓力與孤獨感、幸福感的關系:心理資本的中介與調節(jié)作用[J]. 范興華,余思,彭佳,方曉義. 心理科學. 2017(02)
[7]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學理反思與可能生長點[J]. 凡勇昆,鄔志輝,秦玉友.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6(20)
[8]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的保護性因素研究——以曾留守大學生的生命史為視角[J]. 李燕平,杜曦.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6(04)
[9]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調查報告[J]. 鄔志輝,李靜美.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1)
[10]論教育研究中的空間轉向[J]. 田曉偉. 教育研究. 2014(05)
本文編號:3113312
【文章來源】:民族教育研究. 2019,3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分離與留守:農村家庭教育空間的變遷趨勢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三、傳統(tǒng)家庭教育空間的建構
(一) 物理空間的容納
(二) 心理空間的孵化
(三) 知識空間的傳承
四、家庭教育空間的變遷
(一) 物理空間的分解與重構
1. 分解
2. 重構
(二) 心理空間的疏離與更親密
1. 疏離
2. 更親密
(三) 知識空間的更替與選擇
1. 更替
2. 選擇
五、結論與思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情感交流活動在虛擬社會的重大演變[J]. 龔振黔. 貴州社會科學. 2018(11)
[2]留守兒童積極情感教育之對策[J]. 姜英杰,嚴燕. 教育研究. 2018(08)
[3]父母關愛對農村留守兒童抑郁的影響機制:追蹤研究[J]. 范興華,方曉義,黃月勝,陳鋒菊,余思. 心理學報. 2018(09)
[4]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范式:問題與超越[J]. 鄧純考,周谷平.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7(18)
[5]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政策需要從“問題回應”型轉向“家庭整合”型[J]. 董才生,馬志強. 社會科學研究. 2017(04)
[6]留守兒童生活壓力與孤獨感、幸福感的關系:心理資本的中介與調節(jié)作用[J]. 范興華,余思,彭佳,方曉義. 心理科學. 2017(02)
[7]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學理反思與可能生長點[J]. 凡勇昆,鄔志輝,秦玉友.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6(20)
[8]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的保護性因素研究——以曾留守大學生的生命史為視角[J]. 李燕平,杜曦.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6(04)
[9]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調查報告[J]. 鄔志輝,李靜美.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1)
[10]論教育研究中的空間轉向[J]. 田曉偉. 教育研究. 2014(05)
本文編號:31133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311331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