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會認識論視閾下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民族雙語教學
本文關(guān)鍵詞: 少數(shù)民族 雙語教學 默會認識論 語言 學習 出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力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教育,政策法規(guī)體系雖得以建立,但學習與教學規(guī)律研究滯后,嚴重制約雙語教學實踐發(fā)展。波蘭尼將人類知識分為默會知識和明言知識,默會知識之于明言知識具有優(yōu)先性,而在民族基礎(chǔ)教育課程知識觀中,明言知識多被體現(xiàn),默會文化知識被漠視。微觀層面上的知識默會性主要體現(xiàn)在言語、文本和意義上,三種知識的內(nèi)部特征及地位轉(zhuǎn)換機制,可為雙語學習中教學方法和教學設(shè)計,雙語教科書的編寫和校本課程開發(fā),雙語學習環(huán)境設(shè)置和教學資源開發(fā),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的轉(zhuǎn)變提供參考或建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minority education, although the system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but the stud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w is lagging behind,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Polanyi divides human knowledge into tacit knowledge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has priority to explicit knowledge, but in the view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of national elementary education, explicit knowledge is often reflected, and tacit cultural knowledge is ignored. At the micro level, tacit knowled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speech, text and meaning.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transition mechanism of the three kinds of knowledge may includ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design in bilingual learning, compilation of bilingual textbooks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etting up of biling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chang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way provides reference or suggestion.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農(nóng)村留守兒童發(fā)展狀況及幫扶措施效果追蹤研究”(項目編號:13BRK028)
【分類號】:G752.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面向21世紀 大力推進雙語教學[J];中國民族教育;2002年02期
2 劉永泉;;新疆高校師范類大學生雙語教學認知情況調(diào)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年03期
3 程天富;“雙語教學”應名副其實[J];云南教育;1998年Z2期
4 措拉卓瑪;;如何提高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雙語教學[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王琳娜,王愛英;實施雙語教學的調(diào)查分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馮常深;;進一步完善少數(shù)民族學生雙語教學體系的思考[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王中興;;對成人雙語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8 楊凌;;新疆雙語教學發(fā)展新狀態(tài)[J];職業(yè)時空;2007年13期
9 馬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雙語教學師資建設(shè)研究[J];內(nèi)蒙古統(tǒng)計;2007年04期
10 阿依努爾;;新疆雙語教學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芻議[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楊志濤;;關(guān)于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學的一些看法[A];“社會學與貴州‘十一五’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劉玉彬;張樹安;宋敏;李曉梅;;民族高校多層次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洛德;;民族地區(qū)“一!苯逃郎\析[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4 孫萬里;趙鳴之;;開展雙語教學,為廣大聾兒的語言康復探索新路[A];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2003年康復醫(yī)學發(fā)展論壇暨慶祝中國康復醫(yī)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小梅;呼喚建立完善的雙語教學體系[N];貴州日報;2009年
2 記者 王文博;我區(qū)15.5萬少數(shù)民族學生走進雙語課堂[N];喀什日報(漢);2009年
3 記者 楊燕;雙語之花遍地開[N];和田日報(漢);2010年
4 通訊員 陳光勇;疏勒 實現(xiàn)學前雙語教育全覆蓋[N];喀什日報(漢);2010年
5 本報記者 龐旭民 柳鵬 宋霞 李艷榮;承載希望的雙語教學[N];塔城日報(漢);2012年
6 本報記者 謝依然 實習記者 蔣龍珍;地區(qū)雙語教學從娃娃抓起[N];阿克蘇日報;2007年
7 鄭梅;雙語教學打造會計復合型人才[N];財會信報;2006年
8 記者 劉天亮;新疆推廣“雙語教學”深入人心[N];人民日報;2006年
9 李寅;雙語教學,為少數(shù)民族學子插上騰飛的雙翼[N];中國民族報;2008年
10 記者 朱立毅 顏園園;西藏 雙語教學貫穿小學到高中[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孫躍;新疆雙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4年
2 包明艷;內(nèi)蒙古雙語教學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3 卓鳳;廣西壯漢雙語教學的案例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年
4 艾比班·依米提;新疆中小學雙語教學中的教師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5 馬春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呂曉曄;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蒙古族小學“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能力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7 努爾沙拉.居努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中學雙語教學實施狀況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羅貞燕;墨江縣“民—漢”雙語文教學情況調(diào)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36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153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