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銜接
“幼小銜接”是指從學前的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前后半年階段,這是一個從學前期向學齡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既存在著連續(xù)性,又有它的階段性。在這段時間里,兒童的身心都要發(fā)生一定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是孩子一生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如何搞好幼小銜接是人們一直比較關注的課題。
雖然幼小銜接是基礎教育系統(tǒng)工作中的一個關鍵點,但實際上,目前往往是幼兒園和小學很少通氣、彼此不太了解,使得幼兒入小學初期表現出種種不適應。針對目前教育系統(tǒng)中存在的幼小銜接的種種問題,筆者提出了改善幼小銜接的現狀的策略。
一、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聯系與區(qū)別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比較重要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教育階段與小學教育階段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其過渡應是教育自然的連續(xù)。幼兒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兒園學習成為小學學習的必經的準備階段。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又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幼兒園遵循的是“保教合一”的教育原則,它的教育內容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方式,而小學是以課堂和書本知識為主來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幼兒園兒童的學習,學樂結合,不留作業(yè),不考試;入小學后,學習科目多,考試多,作業(yè)多。另外小學有升學率的壓力,教師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兒童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的標準。
二、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教育任務不同,存在著階段性。幼小銜接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諧的發(fā)展和教育質量的高低,目前幼小銜接中還存在著不少令人擔憂的問題。
1.幼兒教育小學化,兒童入學后易產生厭學情緒。許多幼兒園和家長把識字課和數學課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學的教學內容提前拿到幼兒園,讓未入學的幼兒學習。這非但不能提高兒童入學的適應能力,而且還造成了種種弊端:這種“教材下放”,讓幼兒學習入學后將要學習的內容,實際上是讓孩子先學一遍,一年后又重復學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動學習的后勁,等到“儲備”用完,就會出現使用困難。
2.缺乏社會適應性能力鍛煉。幼兒園平常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而對遵守課堂紀律等非智力因素較少考慮,使得剛入小學的兒童表現得很不適應,如不知道按時完成作業(yè)、不知道準時上課等。教師更多地強調知識的培養(yǎng)和積累,其實非智力因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兒童的感情、動機、意志、愛好等,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兒童的成績好壞,還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發(fā)展。
3.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產生不良學習習慣。有些幼兒教師由于對小學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兒園本身就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讓兒童在幼兒園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入小學后,有些兒童使用過學具后,不能自己收拾還原;書寫漢字筆順有錯誤,操作活動不規(guī)范;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學習方式明顯帶有幼兒園特點,習慣于依賴教師;有的兒童甚至不懂得按順序看畫面、按頁碼翻書等。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將影響日后兒童的有效學習。
三、對做好幼小銜接的建議
“幼小銜接”問題主要是適應學習困難和社會性適應困難。兒童在這過渡期中,主導的活動被改變了,這就形成了幼小銜接的坡度。我們要從入學前社會性適應教育入手,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適應小學教育的能力訓練。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學習適應能力,絕不是要對幼兒進行大量的文化知識教育,而是從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入手,培養(yǎng)兒童的適應小學的各項能力要求,注意發(fā)展幼兒心理活動的有意性、穩(wěn)定性,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如讓幼兒獨立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幼兒學會上課時間要守課堂紀律,使幼兒能夠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幼兒園的孩子在生活上常依賴成人,而入小學后情況一下子發(fā)生了變化,所以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要慢慢學會獨立生活、學習和勞動。,筆耕論文新浪博客
本文編號:23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