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意言說方式
本文關(guān)鍵詞: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意言說方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003年8月第23卷第4期
yyy
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JournalofYunyangTeachersCollegeAug.2003Vol.23No.4
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意言說方式
殷滿堂
(荊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北
荊州434104)
[摘 要]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的梳理以及對古代文學批評實踐的考察,可以歸納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特有的詩意言說方式及其特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為古代文學批評提供了詩意言說的理論范式,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又呈現(xiàn)出這一特有方式。具體表現(xiàn)為在文學批評中批評主體運用 詩性思維 ,以意象作比喻進行言說。
[關(guān)鍵詞]文學批評;詩意言說
[中圖分類號]I20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6072(2003)04 0077 05當我們進行中西文學批評的比較研究時,我們會始終被這些問題所困擾,那就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民族特點究竟是什么?它與現(xiàn)代的文學批評差異何在?通過對中西文學批評史的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具有以詩意言說為主導(dǎo)傾向的特點,即中國古代的批評家為了進入作品所描繪的美妙的文學境界中,往往努力沖破邏輯、語言、思想的限制,以整個身心去體悟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境界。在說詩過程中他們注意 以不破壞詩的 機心 為理想,在結(jié)構(gòu)上,用 言簡而意繁 及 點到而止 去激起讀者意識中詩的活動,使詩的意境重現(xiàn),是一種近乎詩的結(jié)構(gòu)。 [1](P9)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具有 不同于亞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洋文學批評那樣認為文學有一個有跡可循的邏輯的結(jié)構(gòu) [2](P3)的特點。本文擬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實踐兩方面來探討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這一特點。
國古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獨特性。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范疇體系中, 神 、 氣 、 韻 、 味 以及 意境 等理論范疇處于核心的地位。中國古代文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苦苦追求的,就是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神、氣、韻以及意境之美。同樣道理,中國古代批評者在接受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努力在探尋與發(fā)現(xiàn)神、氣、韻、味以及意境之美。因此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過程表現(xiàn)為 尋美 的過程,這種批評在西方又稱之為 尋美的批評 [3](P121)。
在這幾個核心范疇中, 味 無疑又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與理論特色的一個范疇。中國自古就有 以味論詩 的傳統(tǒng), 味 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意蘊豐富、形態(tài)多樣的美學范疇。它大致有兩種用法:一是作名詞用,指審美對象自身具有的、并能被人感知的審美屬性,其二是作動詞用,指審美主體研究、體會、領(lǐng)略、涵詠。 味 是一個歷時形態(tài)的概念,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意味,我們認為 滋味 、 韻味 這兩個概念并與 神韻 這一概念一起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肯定性闡釋文學意義的三個典范概念,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人對藝術(shù)美的認識的不斷深化。
味 本指人的味覺、嗅覺、觸覺等在一定的物質(zhì)刺激下產(chǎn)生的酸、甜、苦、辣、咸、香、臭等感覺。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隨著文學進入到一個自覺的時代,人們的審美意識也走向自覺, 味 的內(nèi)涵
一
首先,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提供了一種詩意言說的理論范式。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作為文學理論的一種形態(tài),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與范疇。而范疇作為人類思想意識的結(jié)晶,它集中體現(xiàn)了人類思想體系的本質(zhì)。因此,從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范疇研究出發(fā),可以洞悉中
yyy
[收稿日期]2003-03-18
[基金項目]湖北省重點項目[2001A38002]
[作者簡介]殷滿堂(1965-),男,湖北天門人,長江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古代文論和古代文學研究。
YYSZXB
77
本文關(guān)鍵詞: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意言說方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19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7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