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guān)鍵詞:兩晉南朝山水游記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廣西師范大學》 2013年
兩晉南朝山水游記研究
張興潔
【摘要】:山水游記作為一種文學題材,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晉南朝山水游記值得深入研究的原因,一是它處于整個山水游記文學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其產(chǎn)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關(guān),二是它表現(xiàn)了兩晉南朝文人獨特的精神生活及其創(chuàng)作心態(tài)。以清代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全晉文》、《全宋文》、《全齊文》、《全梁文》、《全陳文》為底本,大致統(tǒng)計出98篇山水游記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結(jié)合山水游記產(chǎn)生的背景及其文體類型、表達方式對兩晉南朝山水游記進行綜合研究,以期明確其在中國古代游記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山水游記發(fā)展的影響。 本文整體結(jié)構(gòu)分為引言、正文、結(jié)語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對兩晉南朝山水游記的概念作出界定,追溯了前人的研究現(xiàn)狀,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文分為三章,是本文的主體。 第一章簡要概述了兩晉南朝時期山水游記的概況。第一節(jié)追溯了此時期山水游記的淵源。第二節(jié)主要論述山水游記興起的思想文化背景。自然審美意識的覺醒是山水游記產(chǎn)生的美學基礎(chǔ),為山水游記的誕生提供了內(nèi)在的精神動力;放游山水與尚隱之風則為山水游記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具體的內(nèi)容;佛教與道教的興盛,不僅在觀念上深深地影響了士人的思想,而且影響了山水游記的創(chuàng)作。第三節(jié)簡要概述兩晉南朝山水游記的創(chuàng)作概況。西晉時期,山水游記作品的數(shù)量是十分有限的;晉室南遷,江南的明山秀水吸引了士人的目光,激發(fā)了他們游賞的興趣與創(chuàng)作的激情,放游山水之風大盛,山水游記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較為繁榮的局面;及至南朝,人們的山水審美意識發(fā)生了全新的變化,自然審美意識真正獨立,山水游記散文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第二章主要從賦、書、序、志、記等文體類型對兩晉南朝的山水游記作分文體的敘說。此時期山水游記的文體表現(xiàn)出了初期游記文體的廣泛性與包容性。首先,山水游覽賦是此時期山水游記創(chuàng)作的一種普遍形式,從游覽的性質(zhì)來看來,可將其分為紀行山水賦與紀游山水賦。其次,以書信紀游是此時期一個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從書信的對象來看,書信體山水游記有親人之間的書信和友人之間的書信。再次,以序紀游在此時期也較普遍,從游覽的規(guī)?,有集體游覽序和個人游覽序,游覽序大多是詩序,與此時期山水詩的興盛不無關(guān)系。最后,第四、五節(jié)簡單地敘說此時期志體與記體山水游記的概況。 第三章以表達方式為視角,在對典型作家作品個案分析的基礎(chǔ)之上,探討兩晉南朝時期山水游記的表達方式。首先是游蹤的敘述,作家或詳細或簡略地記述了其游歷的行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其游興;其次是景物的描寫,時空交織、動靜結(jié)合、聲色調(diào)和與虛實相生是其寫景的主要方式;第三是情感的抒發(fā),作家在模山范水的同時,或直白或通過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法含蓄地表達自身的情感;最后是玄理的議論,作家或以玄對山水,但由于玄釋合流,士人亦兼談玄理佛思。 由于兩晉南朝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玄學自然觀的產(chǎn)生,士人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加之玄、佛、道思想對士人思想的影響,以及江南山水對士人精神的熏陶,士人的目光從社會轉(zhuǎn)向自然,以其獨特的審美特質(zhì)抒寫了眾多的山水游記作品,使我們感受到了當時士人豐富的山水游覽生活及崇尚自然的情懷,其情感真摯而自然。兩晉南朝的山水游記,無論是在文體上的嘗試,還是在表達方式上的實踐,皆為后世山水游記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與范例。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207.6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立群;論山水游記的起源和形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2 譚家健;南朝山水游記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3 李烈初;;古籍的收藏、點校、實用[J];收藏界;2009年09期
4 余如忠;;試論《廬山記》在山水游記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兼與張大新先生商榷[J];浙江師大學報;1993年04期
5 ;南朝山水文初探[J];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吳艷萍;南朝山水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娟俠;山水游記緣起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梅娟;《聊齋志異》在中國小說美學史上的特殊意義[J];蒲松齡研究;2002年02期
2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3 沈天水;;論馮夢龍的“情教”說[J];蒲松齡研究;2008年04期
4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5 王承丹;徐文蕾;;試論蒲松齡筆下的三國人物[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6 馬茂洋;;《聊齋》的宗教美研究[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7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8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9 馬予超,張家合;《文心雕龍·章句》的虛詞觀及其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10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gòu)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劉建國;;意境欲開 心花競吐——試論陶藝的意境表現(xiàn)[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shù)設(shè)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5 陳建農(nóng);;士族文化與六朝詩學的審美情趣[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則遠;;略論“物感說”之“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蘭輝耀;;莊子技術(shù)觀的倫理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孫秋霞;;藝術(shù)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史節(jié);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10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珣;柳與園林造景[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4 張欣;樂亭皮影的佛教因素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5 曹藝;論漢字體設(shè)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6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寫意畫之寫與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穎;談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shè)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臧維熙;;古代山水文學發(fā)達的原因[J];安徽大學學報;1983年04期
2 臧維熙;魏晉玄風與山水意識[J];安徽大學學報;1989年02期
3 鮑遠航;;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文化異質(zhì)——以《水經(jīng)注》和南朝山水書札為例[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4 莊國瑞;;先秦至宋代散文山水游記發(fā)展概述[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崔文影;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水文[J];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鮑遠航;袁山松與中國山水散文的開創(chuàng)[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7 鮑遠航;;山水清音 南北殊調(diào)——論《水經(jīng)注》與南朝山水文之異[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王立群;論山水游記的起源和形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9 譚家健;南朝山水游記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10 田宏虎;古代山水游記發(fā)展論略[J];中國民航學院學報(綜合版);1994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付葉宏;晉宋的山水賦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家治;山水游記的內(nèi)在生命[J];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02期
2 鮑叔;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寫作技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Z1期
3 梁桂;論郁達夫山水游記的意境美[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8年01期
4 譚家健;南朝山水游記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5 孫榮春;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人格美[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彭建明;山水游記—把自然拉入社會[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7 邱勤;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藝術(shù)特色[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1988年03期
8 牟瑞平;繪畫藝術(shù)在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表現(xiàn)[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9 趙國斌;柳宗元山水游記對山水文學的發(fā)展[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10 郭曉芳;;文中有畫——淺談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視覺藝術(shù)[J];語文學刊;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曹立波;;論徐霞客的山水觀——從中國古代文人出游的動機談起[A];徐霞客研究(第14輯)[C];2006年
2 呂宗力;;讖緯與兩晉南朝的政治與社會[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郭鵬;;北宋詩學思想札記三則[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夏咸淳;;重讀徐霞客——景觀審美與寫景藝術(shù)[A];徐霞客研究(第17輯)[C];2008年
5 馬增義;;五銖錢別品四例[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五輯)[C];2003年
6 張炯;;筆落驚風雨,詩成注鬼神——謝翱的文學成就[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吳鵬;;論楊龍友的文化選擇——兼論晚明士人的“殉死”心態(tài)[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C];2004年
8 王堅;;甲狀腺炎的認識-歷史與現(xiàn)狀[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內(nèi)分泌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西來;[N];文藝報;2010年
2 雒青之;[N];河南日報;2004年
3 大連市作協(xié)副主席 古耜;[N];光明日報;2011年
4 繆俊杰;[N];文藝報;2010年
5 本報駐湖南記者 王偉 通訊員 袁朝平 王逸鶴;[N];中國旅游報;2010年
6 吳曉東;[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王群麗;[N];中國教師報;2003年
8 孫萍;[N];青海日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韓世文 袁玥 特約編輯 于洪飛;[N];中國教師報;2011年
10 滕茂椿;[N];中國藝術(shù)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李;唐代記體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燁;明清時期山東地區(qū)基層士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譚慧存;秦漢士人隱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4 祝捷;曹魏之政治格局、士人社會與思想對話[D];南開大學;2012年
5 常德榮;南宋中后期詩壇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6 楊園;漢魏文學思想的變遷與士人生命意識覺醒思潮[D];云南大學;2011年
7 蔣波;秦漢時期的隱逸現(xiàn)象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8 雷濤;石濤繪畫美學思想中的士人精神[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登科;書法與宋代的社會生活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肖能;魏晉的自然主義[D];復(fù)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興潔;兩晉南朝山水游記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劉靜;清初山水游記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3 李云;柳宗元山水游記創(chuàng)作淵源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娟俠;山水游記緣起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袁茹;柳宗元的學術(shù)研究與散文創(chuàng)作[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6 程春博;袁宏道山水游記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2年
7 梧金麗;謝良琦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祎;北宋亭臺樓閣記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麥;元結(jié)詩文及其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麗東;中晚明江南士人飲食養(yǎng)生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兩晉南朝山水游記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5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5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