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語系”研究的“中國性”問題,2007-2017
發(fā)布時間:2020-07-24 10:27
【摘要】:“華語語系”(Sinophone)是近年來在北美漢學界風行的前沿研究領域。這一概念最早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書美(Shu-meiShih)提出,并在此后的十幾年內被海外漢學界持續(xù)地關注和討論!叭A語語系文學”旨在重新定位和區(qū)分世界范圍內的漢語文學和文化,強調邊緣和離散,并從諸如”中國文學“、“世界華文文學”、“漢語文學”等概念中脫離出來,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定義和討論空間。對于這一概念的爭論從其誕生伊始便不曾平息,本文認為,“中國性”問題不斷縈繞于這一研究領域的建制之中,而對之的認同和褒貶,“中國”在華語語系文化生產(chǎn)中應該如何被定位,也成為“華語語系”研究的焦點。如何從中國的角度,客觀、邏輯地來解讀這一方興未艾的概念,更有效和獨立地參與世界漢學發(fā)展潮流和“中國”論述,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試圖從目前有關“華語語系”研究的研讀出發(fā),探究“中國性”問題如何被討論,并作出批判性的分析和立足于中國語境的展望。首先,本文的第一章作為緒論,將交代論文的選題背景與意義,并探討“華語語系”概念的命名與建構。本章將通過對“華語語系”發(fā)展的勾勒,展現(xiàn)目前“華語語系”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發(fā)生與研究現(xiàn)狀,同時也對已有的討論做文獻綜述的努力。在第二章,本文將首先處理當前“華語語系”研究的倡導者,也是最重要的代表史書美的論述。圍繞作為理論問題的“中國性”,史書美的“華語語系”論在本章中以兩個主題做討論:第一節(jié)為“'反離散'還是'去中國':一種作為策略的理論”,第二節(jié)為“'華語語系'與'帝國'”。前者的討論認為,盡管有對目前研究的啟發(fā)之處,但史書美最主要的論點“反離散”承接七十年代以來北美后殖民理論與族裔政治的解構主義脈絡,實際表現(xiàn)為其“去中國性”的傾向;而后者分析史書美“華語語系”論的根基,即如何理解“中國”作為帝國,并認為史書美的“帝國論”是缺乏歷史分析,為其“去中國性”的立場服務。第三章接著處理另一位“華語語系”研究的代表人物王德威的“中國性”論述。在學術譜系上,王德威與史書美可看作對立的兩端,但王德威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現(xiàn)有“華語語系”的討論空間。本章為探討這一區(qū)別,同樣分作兩個部分:第一節(jié)“'華夷風'與'后遺民'”討論王德威“華語語系”論述的主要觀點,認為其擴大了“華語語系”意涵,并肯定其借助中國傳統(tǒng)文藝批評的努力。第二節(jié)“如何'包括在外'?:'根的政治,勢的詩學'”從討論如何對待來自中國的文學在“華語語系”世界的地位出發(fā),分析王德威另一主要觀點,并指出王德威在文藝討論中某種程度的刻意含混。作為本論文的最后一部分,第四章“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性':西方后殖民論述與中國語境”將基于史、王二人的研究,從更廣闊也更深入的角度探討所謂“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性'”的其他面向,并從中國語境出發(fā),試圖說明“如何中國”的問題在現(xiàn)有的討論下,還可能觸發(fā)我們如何的,更具生產(chǎn)性的關于“中國性”及文學生產(chǎn)的想象。第一節(jié)討論史、王之外,三位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學者對于“華語語系”及“中國性”問題的批評和討論;第二節(jié)討論后殖民脈絡下“去中國性”的理論前史及現(xiàn)有批評,兩節(jié)共同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中國性”問題的其他方面。第三節(jié)為“放回世界的'中國性':'華語語系'與中國語境”,將從中國語境出發(fā),批判美國區(qū)域研究的邏輯,闡釋“中國性”在今日的全球性意義;同時也以“如何中國”為思考路徑,試圖展現(xiàn)“華語語系”與世界文學的理論內涵。本文通過重新閱讀“華語語系”研究的相關著作,分析不同學者對“中國性”問題的不同看法,試圖指出背后不同的理論面貌和問題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譜系的考古,重新閱讀構成“華語語系”前身的理論來源和話語政治,并且從中國的本位出發(fā),分析在今日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語境”對“中國性”的意味。這將提醒“華語語系”的研究者應注意到“中國”的存在,彌補中國在全球學界研究“華語語系”的失語狀態(tài)。本文認為,“中國性”問題在九十年代以來的后冷戰(zhàn)學術政治中被建構為應付“中國崛起”的策略武器流行于西方學界中,然而針對海外離散華人文學與文化研究,我們尚需要清醒地意識到一個不容否認的,多方面的“中國”之存在。在這樣的語境下,對于“中國性”問題的討論應盡快脫離后殖民論述,并以“華語語系”為基礎,重新建立真正客觀有效的研究意識,來回答“什么是中國”的歷史性問題。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I206
本文編號:2768710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I2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J];揚子江評論;2014年01期
2 史書美;趙娟;;反離散:華語語系作為文化生產(chǎn)的場域[J];華文文學;2011年06期
3 楊俊蕾;;“中心—邊緣”雙夢記:海外華語語系文學研究中的流散/離散敘述[J];中國比較文學;2010年04期
4 朱崇科;;華語語系的話語建構及其問題[J];學術研究;2010年07期
5 李鳳亮;;“華語語系文學”的概念及其操作——王德威教授訪談錄[J];花城;2008年05期
6 王德威;;華語語系文學:邊界想像與越界建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周寧;走向一體化的世界華文文學[J];東南學術;2004年02期
本文編號:27687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76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