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詩經(jīng)》“興”之研究綜述(1900—2018)
發(fā)布時間:2020-04-29 17:44
【摘要】:“興”是我國古典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關于“興”的研究始終莫衷一是。本文以“1900年至2018年”為具體的時間范圍,共收集整理了23本專著,336篇文獻資料,其中包括學位論文23篇。在此基礎上,筆者試圖對近百年關于“興”的研究成果以及發(fā)展流變做一次理論梳理。全文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章,“興”的起源。五四運動之后,聞一多在討論“興”與“隱語”的淵源時,最早觸及到了“興”的起源問題。建國后,張朝柯的“勞動說”將“興”的起源研究引入到原始歌舞中。改革開放后,趙沛霖提出“興”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理論,將這一問題的討論推向了高潮。同期,葉舒憲和涂元濟從主觀意識出發(fā),將“興”的起源追溯到原始思維中。第二章,“興”是否取義。20世紀初期,“興”是否取義的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筆者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梳理,將討論的焦點歸納為諧音類、取義類和聲兼義類,并分析了各類理論在當今學界的認同度。第三章,“興”的分類。筆者以“他物”與“所詠之詞”間的關系、起興的方式以及“興”的性質(zhì)為依據(jù),就每一個大背景下學者的具體觀點進行詳細區(qū)分,進而獲得一個較為清晰的分類框架。第四章,“興”的作用。筆者主要討論了“興”在經(jīng)學、文學和美學領域的擔當。其中,經(jīng)學中的“興”表現(xiàn)為一種兼具美刺和譎諫作用的政治外交手段。而文學中的“興”主要以詩歌為研究對象,強調(diào)“興”在詩歌中押韻起情、象征暗示和創(chuàng)造意境的作用。美學中的“興”則融合在由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和欣賞三個層面構(gòu)成的審美體驗中。縱觀20世紀以來關于“興”的研究,理論多而雜,成果繁而散。筆者根據(jù)具體的文獻資料,從上述四個方面入手,力圖對百年來“興”的研究情況做出整飭。希望通過本文的梳理,可以為今后關于“興”的研究提供一個清晰的資料參考,從而推動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進程。
【圖文】:
對于“興”的論述,他最終得出結(jié)論:“‘興’乃是初民合群舉物旋游時發(fā)出的音,帶著神采飛逸的氣氛,共同舉起一件物體而旋轉(zhuǎn)。”②這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就是群體舞蹈的畫面,而在群體舞蹈中的發(fā)聲者,或者說是領唱,將這種聲音帶入到節(jié)奏感的歌唱中,這就是“興”。“興”起源于原始歌舞理論的早期代表人物還有周策縱。他同樣從文字學的度著手,分別從“興”與“凡”以及“興”與“般”之間的關聯(lián)中探究“興”的源。一方面,他認為,“‘凡’、‘盤’、‘i謾ⅰ畍洹倒?jié)a褡鄭蟪衖悶淥槳邐鎦。”③莾x康鰨,栽倝嬊昔[小靶恕本拖窳街皇種屑渚倭艘桓齔し叫緯衖茫紓╗后編]1.26.6)。除了這種樣式外,中間加一橫或加一“口”的樣式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金文中的“興”與甲骨文中的樣式基本一樣(如圖 1.1)。在X摹胺病弊紙屑淙刻盥ㄈ繽
本文編號:2644829
【圖文】:
對于“興”的論述,他最終得出結(jié)論:“‘興’乃是初民合群舉物旋游時發(fā)出的音,帶著神采飛逸的氣氛,共同舉起一件物體而旋轉(zhuǎn)。”②這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就是群體舞蹈的畫面,而在群體舞蹈中的發(fā)聲者,或者說是領唱,將這種聲音帶入到節(jié)奏感的歌唱中,這就是“興”。“興”起源于原始歌舞理論的早期代表人物還有周策縱。他同樣從文字學的度著手,分別從“興”與“凡”以及“興”與“般”之間的關聯(lián)中探究“興”的源。一方面,他認為,“‘凡’、‘盤’、‘i謾ⅰ畍洹倒?jié)a褡鄭蟪衖悶淥槳邐鎦。”③莾x康鰨,栽倝嬊昔[小靶恕本拖窳街皇種屑渚倭艘桓齔し叫緯衖茫紓╗后編]1.26.6)。除了這種樣式外,中間加一橫或加一“口”的樣式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金文中的“興”與甲骨文中的樣式基本一樣(如圖 1.1)。在X摹胺病弊紙屑淙刻盥ㄈ繽
本文編號:26448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64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