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古代文學論文 >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 投稿:田緡緣 XX

發(fā)布時間:2016-12-02 10:06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 投稿:田緡緣

中圖分類號:I20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6)05-0109-05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21世紀文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之一。文學接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實績,而文學傳播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還不太…

摘要:文章從國內商業(yè)銀行金融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的現(xiàn)狀出發(fā),針對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怎樣提高商業(yè)銀行金融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的效率、質量、水平,希望能助推商業(yè)銀行更好地貫徹落實“以客戶為本”的銀行金融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理念,助推商業(yè)銀行金融產(chǎn)品創(chuàng)新模式的新突破。關鍵詞:…

在新時期,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為金融體系注入了新能量,勢必成為金融格局變化的推手和金融創(chuàng)新的強大動力。隨著馬云旗下余額寶的橫空出世,實現(xiàn)了與天弘基金的無縫對接,全民理財成為了可能,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本文介紹了余額寶及其創(chuàng)新之處,通過與商業(yè)銀行傳統(tǒng)業(yè)務的對比,…

作者:王兆鵬

江漢論壇 2006年11期

  中圖分類號:I20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6)05-0109-05

  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21世紀文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之一。文學接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實績,而文學傳播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還不太明了。至少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究竟要研究哪些問題?如何操作?學術界還沒有形成共識。這里就談談我個人的一點思考。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研究,要探討六個層面的問題:

  一要追問傳播主體,即追問是誰傳播文學,有哪些人或哪些機構傳播。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文學傳播的主體不盡相同,既有個體,又有群體;有民間機構,如家族、書坊、行會、寺廟等,也有政府組織,如官府和學校等。就宋代而言,民間的家庭、書坊、官方的秘書省、國子監(jiān)和各級地方政府以及州縣的學校,都曾經(jīng)編刻印行文學類書籍。學校不僅刻書,而且像圖書館一樣收藏書籍,開放借閱書籍。寺廟雖然刊行文學書籍較少,但負責經(jīng)營石刻傳播的,很多是寺廟的住持長老。像北宋的蘇軾、黃庭堅和秦觀等名流經(jīng)常寄詩文給杭州的長老們刻石,類似于當今的作者向出版社或報刊投稿;而有些寺廟的僧侶又常常向當世名流們索取詩文刻石,類似于當今的約稿。唐代的寺廟,兼有學校教育與圖書館傳播文化的雙重功能,不少士人都曾到寺廟長期住讀。古代寺廟在文學傳播方面的功能與貢獻,很值得關注。

  不同的傳播主體,傳播的目的、宗旨、動機、觀念不一樣,有隨機自發(fā)性的,也有目的明確的;有營利性的,也有非營利性的;有職業(yè)化的或專業(yè)化的,也有非職業(yè)化的業(yè)余性的。如宋代唱詞的歌妓,元明清時期的戲曲演員,,宋元時期說書的書會才人,都是職業(yè)化的文學傳播者。而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的行人在外交場合誦詩賦詩,則是一種非職業(yè)的文學傳播者。至于民間自發(fā)的隨機性的傳抄、傳誦、吟唱,自然也是非職業(yè)化的了。

  不同的傳播主體,由于各自的角色身份不同、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不同,他們傳播文學的作用、效果肯定也不一樣。在特定的時期和范圍內,官方機構傳播文學的影響力輻射力應大于民間機構。營利性專業(yè)性機構,如書坊等,由于有專人運作和富有經(jīng)驗,他們傳播文學作品的數(shù)量、速度和廣度應大于非營業(yè)性的機構和個人。

  從文學傳播史的角度而言,我們既要考察每個歷史時期文學傳播的主體有哪些,還要探討文學傳播主體的變化;既要從共時性的角度把握傳播主體的特征、身份、觀念、目的,又要從歷時性的角度考察其不同時期的差異和變化。

  二要追問傳播環(huán)境,即追問在什么環(huán)境中傳播文學。

  環(huán)境,可分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兩大類。硬環(huán)境,指顯性的傳播場所:官府學校等官方場所、寺廟村落等公共場所、歌樓妓館等娛樂場所、勾欄瓦市和書場戲院等演出場所、書坊書鋪等營業(yè)場所、家庭親友聚會等私人場所。我們要了解的是,每個歷史時期進行文學傳播的相對固定的場所和臨時場所有哪些,每種場所各傳播哪些文學作品,各有哪些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力,又各有哪些限制或負面的效應。

  軟環(huán)境指隱性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和相關技術條件等。不同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對文學傳播的推動力和影響力不一樣。經(jīng)濟發(fā)達,有利于文學的傳播,人們既有經(jīng)濟實力傳播文學,也有更多的物質條件來接受和消費文學,文學消費能力的提高會反過來促進文學的傳播。政治環(huán)境的開放程度和自由程度,相關傳播政策和出版法規(guī)的寬嚴,也直接影響到文學的傳播。一般說來,寬松的政策、開明的政治,會促進文學的傳播,而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會限制阻礙文學的傳播。但我們也應注意到事情的復雜性,嚴酷的政策有時卻潛在地刺激文學傳播,如北宋黨爭,對政敵作品的禁毀,一方面限制了被禁作家作品的傳播,另一方面又潛在地刺激了廣大接受者對被禁作家作品的好奇心和獲取擁有的欲望。蘇軾詩文在徽宗朝曾經(jīng)以黃金論價,與當時的強令禁止不無關系。

  我們對于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有關傳播制度,特別是有關文學傳播法規(guī)的了解,還非常有限,這方面需要探討的問題很多。

  三要追問傳播方式,即追問怎樣傳播。

  在傳媒不發(fā)達的古代,古人運用哪些傳播媒介、手段、方式、途徑來傳播文學,每個時期各自的傳播方式有哪些特點,有哪些發(fā)展和變化。

  我們可以根據(jù)傳播手段的不同,將古代的傳播方式分為兩大類:口頭傳播和書面?zhèn)鞑ァ?/p>

  口頭傳播有吟誦、歌唱、講唱、演出等,《墨子》所說的“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就都是口頭傳播。其他如漢樂府的歌唱、唐宋詞的歌妓演唱、敦煌變文的講唱、宋元話本的說唱、元明清戲曲的演出,都屬于口頭傳播。這每一種傳播方式的具體情形、功能特點及其變化過程,都有待于深入地考察。

  至于書面?zhèn)鞑,有手抄、題壁、石刻和鏤印等。手抄雖然是一種比較原始和落后的傳播手段,但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傳播史上卻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在不同時代,它的傳播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在唐五代以前,屬主流的傳播方式,宋元以后,就變成了一種非主流的輔助性傳播方式了。至于手抄本的文學作品,是通過哪些渠道、途徑傳播,不同的時代又有不同。題壁傳播,中晚唐以后開始流行,宋金元時期最為興盛,題壁成為一種便捷的發(fā)表文學作品或閱讀接受文學作品的重要媒介。文人所到之處,都要看看當?shù)氐念}壁詩,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就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北宋周邦彥《浣溪沙》詞也說過“下馬先尋題壁字”,南宋陸游《客懷》詩有“壁間閑看舊留題”的話頭,金人趙秉文和元人虞集分別有“下馬來尋題壁字,拂塵先讀草堂碑”① 和“里父留看題壁字,山僧打送舍田碑”② 的詩句。題壁作為一種固定的文學傳播方式,在唐宋金元時期有關題壁的規(guī)定和制度,題壁的主體、處所、管理運作的方式以及傳播途徑等具體情形,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石刻作為一種傳播媒介,至少在秦始皇時代就已開始。到了宋代,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傳播方式,并有職業(yè)化的經(jīng)營者。石刻拓本,既是書法藝術的載體,也是文學作品的載體,具有特殊的傳播功能和價值。過去的金石學,對石刻形制上的特點和史學價值已有比較成熟的研究,但從文學傳播的角度探討石刻傳播的特點、功能和管理運作的過程,還不多見。鏤印的文集,過去是版本目錄學、出版史和印刷史研究的對象,如何從文學傳播的角度給予新的詮釋,還有待開拓。

  四要追問傳播內容,即追問傳播什么,傳播誰的作品和什么樣的作品,哪些人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后能得到及時地傳播,什么樣的作品更受當下和后世的歡迎。

  古代文學的傳播,具有強烈的“時差性”。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寫出來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特別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時傳播,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等人的詩文一落筆,即為人傳誦。而有些作家,特別是知名度比較低的作家,其作品就很難及時傳播,常常是生前藏之深山,身后才得以傳之后世。宋代人的文集,有不少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后代子孫親友刊印流傳。文學傳播的“時差性”必然會造成作家影響的延后性,即作品傳播滯后的作家,不可能對同時的其他作家產(chǎn)生影響,而只有當他的作品傳播之后才會產(chǎn)生影響。一般說來,作家知名度的高低與傳播的速度與廣度成正比。作家的知名度越高,讀者閱讀的欲望也越高,需求量越大,傳刻的版本就越多。

  作品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除與作家的知名度有關之外,又與作品本身的審美趣味相關。能迎合當下審美風尚的作品往往能夠及時傳播而廣為人接受,反之,獨立于時代審美風尚之外的作品,則常常不被認同而不能及時傳播。如北宋柳永的詞作,符合當時市民大眾的審美趣味,故傳播及時而廣泛,以至于“凡有井水飲處,皆可歌柳詞”。而北宋中后期的黃裳,是神宗朝的狀元,在社會上的名氣不算小,因為他寫詞,不注重娛樂性,不考慮聽眾的審美趣味,只是按自己的志趣寫風雅之詞,“以清淡為正,悅人之聽者鮮”③,所以無人傳唱,也無人欣賞,只好孤芳自賞。

  作品傳播的歷程,常常不是直線型的而是曲線型的,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高峰。

  有些作家作品的傳播,具有連續(xù)性,在當時及后世都盛傳不衰,如宋代歐陽修、蘇軾和辛棄疾的作品,問世后歷來都為人傳誦,刻本不斷。

  有些作家作品的傳播,則呈現(xiàn)出間歇性特點。盛行一時后,就湮沒無聞,沉寂一段時間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盛極一時,當時刊行的李清照作品集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本,《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本,《易安詞》六卷本,《漱玉集》一卷本、三卷本和五卷本等多種版本。到了明代,李清照的作品集又全部失傳,以至于像楊慎那樣博學的學者,也未見過李清照的詞集。而近代以來,隨著李清照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不斷攀升,她的作品又得到重新整理,并廣泛傳播。20世紀以來,其詞的選本、全集箋注本之多,少有詞人能望其項背。與李清照同時而略晚的朱淑真,在南宋僅有魏仲恭編的《斷腸集》,而且流傳不廣,影響甚微。明代以后,隨著朱淑真聲名的鵲起,其詩詞集又得到廣泛的傳播,就連通俗小說中女主人公的案頭也常擺放著朱淑真的詩詞集。

  作品的傳播,又有突起性的現(xiàn)象。當時傳播不廣,在后代某個時期,因為某種特別的機緣而大受關注,廣為流傳,之后又復式微。如宋末周密、張炎、王沂孫等人的唱和詞集《樂府補題》,在當時傳本極少,元明兩代一度失傳,清代康熙年間朱彝尊偶然發(fā)現(xiàn)讓人在北京鏤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廣為傳播,詞壇上一時形成學習模仿《樂府補題》的熱潮,京城的詞風為之一變。此后,《樂府補題》雖然并未絕版,但傳播有限,以至于在20世紀連一個校注本都沒有出現(xiàn)過,跟宋代其他的詞選相比較,其傳播的廣度相對狹小。這種情形,文學史上并不是孤立個別的現(xiàn)象。南宋人編選的《草堂詩馀》,其傳播歷程即約略相似。此書在南宋一代,傳本極少,到了明代,又盛極一時,成為明人學詞最主要的典范讀本。其傳刻批注增補本之多,沒有任何一個詞選本能與之比肩。明末毛晉曾大為感嘆:“宋元間詞林選,幾屈百指,惟《草堂》一編,飛馳幾百年來,凡歌欄酒榭,絲而竹之者,無不拊髀雀躍。及至寒窗腐儒,挑燈閑看,亦未嘗欠伸魚睨。不知何以動人一致如此!”④ 到了清代,因為浙西詞派的詞學主張與《草堂詩馀》所代表的詞風格格不入,浙西詞派的領袖朱彝尊對《草堂詩馀》大為不滿,嚴加指責,從此《草堂詩馀》就備受冷落,一蹶不振。

  一個時期,不僅是傳播當代的作品,還要傳播前代的作品。一種作品,不僅是在當代傳播,還要在后代傳播。所以考察一個時期文學的傳播,不僅要考察其同代作家作品的傳播,還要考察前代作家作品在該時代的傳播。如果研究宋代文學傳播,就不僅要關注有宋一代先后傳播了多少宋人的作品和文集,還要注意當時傳刻了多少唐人及唐以前的文學作品集,前代哪些人的作品在宋代最具影響力?是杜甫詩傳播更廣,還是李白詩傳播更多,同時期有哪些變化?

  五要追問傳播對象,即追問向誰傳播。

  文學作品的傳播,最終是要作用于讀者受眾,只有接受者接受后才能實現(xiàn)作品的價值。而接受者的價值取向對文學作品的傳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接受者有三種類型:首先是消費型的讀者。如果細分,消費型讀者又可分為普通民眾和文人士大夫兩個階層。普通民眾的閱讀,主要是為娛樂和消遣。適合民眾娛樂需求的作品類型,容易傳播,如宋詞的娛樂性比宋詩強,詞作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就遠遠大于宋詩;講唱文學的話本小說,故事性和娛樂性又大于同期的文言筆記小說,所以它的傳播就比文言筆記小說傳播要廣,更受市民大眾的喜愛和歡迎,以至于出現(xiàn)了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的書會才人。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市民大眾對通俗小說的濃厚興趣和需求,又促進了當時通俗小說的興盛。受傳統(tǒng)文學觀念的制約,文人以寫小說為恥,而書商為了經(jīng)濟利益,就紛紛自己寫小說或請人代寫,使得通俗小說大量刊行,廣為傳播。文人士大夫的閱讀接受,更偏重于文化、審美需求。因此,文化意蘊豐厚、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更會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睞和重視,其傳播也就相對廣泛。杜甫的詩歌,在宋代被視為詩學審美理想的典范,杜詩那種超越雕琢綺麗而進入精光內斂的老成境界,深深契合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和審美需求,所以在宋代的傳播十分廣泛,出現(xiàn)了“千家注杜”的盛況。不同的文學作品,總是來源于一定的社會階層,并為一定的社會階層所接受。宋元話本小說的接受者,主要是當時的市民大眾,而杜詩韓文的接受者,則主要是文人士子。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階層與接受群體,由于閱讀目的和審美好尚的差異,對文體、作品的選擇與接受不盡相同。

  其次是批評型的專家。消費型的讀者,閱讀文學作品,主要目的是娛樂和消遣,他們也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但一般不公開發(fā)表批評性的意見。而批評型的專家,常常以審視的眼光來閱讀作品,閱讀后會根據(jù)自己的文學理念公開發(fā)表意見,進行價值評估或解讀詮釋。他們對作品的褒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作品的傳播。得到批評家一致好評的作品,往往會引起接受者的關注,激發(fā)接受者的閱讀興趣,從而促進作品的快速而廣泛的傳播。反之,受到批評家否定性評價的作品,或者是受到批評家冷落的作品,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影響到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影響到作品傳播的熱度。特別是有影響力的批評家,對作品的褒貶,更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命運。宋代文壇很重視名家“印可”,受名家“印可”贊譽的作家作品,可能一舉成名,洛陽紙貴。而沒有名家印可的作品,很可能長時間無人問津。

  最后是創(chuàng)作型的作家。作家詩人閱讀的目的常常是為了從中借鑒吸取有益的成分進行再創(chuàng)作。就詩詞而言,詩人詞客讀詩詞,常常要追和其韻,或仿效其體。宋詞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就屢屢被人追和次韻。追和之作越多,就會引發(fā)和強化讀者對被和原唱的興趣,特別是名家的和韻,更會引發(fā)讀者對原作閱讀的期待。比如,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向來被詞評家視為名篇,人們閱讀東坡此詞后,就很自然地想了解章質夫的原唱如何,以便比較優(yōu)劣異同,看看是原唱好,還是和作更佳。這無形之中就促進了原唱的傳播和影響力。事實上,有的選本在選錄蘇軾這首《水龍吟》詞時,也連帶入選或附錄章質夫此詞。至于宋代蘇軾等人的“和陶詩”,不僅提高了陶淵明在宋代詩人心目中和詩歌史上的地位,也促進了陶淵明詩的廣泛傳播。至于宋詩中的“效山谷體”、“效東坡體”、“效李白體”、“效孟郊體”、“效賈島體”、“效昌黎體”等,宋詞中的“效柳體”、“效易安體”、“效稼軒體”、“效姜堯章體”等等,既是一種模擬性的創(chuàng)作行為,也是一種傳播行為。也就是說,這種模仿擬作,把原作重新推到了讀者面前,激發(fā)起讀者對被擬原作的興趣,從而促進原作的傳播。

  還有作家在自己創(chuàng)作中詠嘆或引用其他作家作品的情況,也可以促進被詠被引作家作品的傳播。比如,李白讀到崔顥的《黃鶴樓》詩后,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后他寫《登金陵鳳凰臺》詩,很大程度上可視為競賽之作。有詩仙李白的高度評贊和競賽軼事,就極大地提高了崔顥詩的聲譽,促進了崔顥詩的傳播。此外,作家化用前賢的句式、句意,征引其典故,使用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學意象和原型等,也都會促成被引用涉及的作家作品再一次“復活”,從而對這些作家作品起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總之,不同類型的接受者,期待視野不一樣,閱讀興趣、取舍標準不一樣,對作品的選擇接受也就不同,從而對作品傳播的影響也會不同。接受者對傳播的影響,既需要進行還原性的實證研究,也需要作理論性的探索思考。

  六要追問傳播的效果,即追問傳播有什么作用和效果,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是傳播的內容產(chǎn)生的效應,還是傳播方式或傳播途徑所發(fā)揮的作用。

  文學傳播的效果,首先當然是取決于作品內容本身的藝術性,但同樣的作品,用不同的傳播方式來傳播,其效果肯定會不一樣。比如唐人詩歌,書面?zhèn)鞑サ男Ч筒蝗缗錁犯璩男Ч敲磸娏、動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入樂傳唱后,成為唐宋兩代傳唱不衰的經(jīng)典名曲,比王維其他詩歌傳播更為廣泛,更讓一般民眾耳熟能詳。同樣的道理,宋詞口頭歌唱傳播的效果又遠遠大于書面?zhèn)鞑。宋代的詞,多由女性歌妓傳唱,歌妓的美麗面容可以悅目,清亮的歌喉和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娛耳,較之單純的通過詞作文本的閱讀就多了兩層悅目娛耳的功能。宋人聽詞,又常常是在宴會雅集等場所群體聽詞,其熱烈的環(huán)境氛圍和“現(xiàn)場感”又較之個體的閱讀欣賞更富于感染力。

  同樣是書面手抄傳播,由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文本,又比一般人的手抄本或印刷本更引人注目,因為書法家的書法本身就是藝術品。名家書寫的文學作品,是文學藝術與書法藝術的合成結晶。蘇東坡書寫的歐陽修《醉翁亭記》,就是文學作品與書法作品的珠聯(lián)璧合,深受后人的珍愛,到處刻石傳播。顏真卿書寫的元結《大唐中興頌》,刻石湖南的祁陽,也是傳世的經(jīng)典名作,到了宋代,還時常有人拓印售賣。中國古代流傳著多種由著名作家撰文、書法家書寫的碑刻。三國時曹植撰孔廟碑文,梁鵠書,鐘繇手刻,人稱“三絕碑”。后來唐人李華撰寫的元德秀墓碑,由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李陽冰篆額,后人爭相摹寫,后世亦稱“三絕碑”。這些文學與書法藝術的珍品(拓印本),到了明清時代還在廣為傳播,為人收藏品鑒。

  文學傳播效果的大小和影響力,既受到不同傳播方式、媒介的影響,也會受到作家社會政治地位、文壇地位、家庭背景和個人身份等非文學因素的影響。

  一般而言,政治地位高的作家,社會知名度也高,其作品在一定時期內更受人關注,傳播也就比較及時廣泛。宋代地方官府刊行的時人文集,大多是政治地位較高、知名度較大的賢達顯宦的文集,而很少刊刻名不見經(jīng)傳的作者的文集。北宋宰相王安石去世后,朝廷曾委派專人編輯印行他的文集,這也與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相關。

  在文壇上享有盛譽的作家,其作品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也往往高于一般作者。北宋歐陽修,是文壇領袖,其作品的傳播就非常迅速,如“《醉翁亭記》初成,天下莫不傳誦,家至戶到,當時為之紙貴”⑤。有時沒有定稿就被傳播出去,想收回來改正都來不及。蘇軾、黃庭堅的詩文也是落筆即為人爭相傳誦。

  作家的家庭環(huán)境,對其作品的傳播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生長在有文壇背景的家庭,其作品容易進入文壇的視野而受人關注,反之,很難進入文學圈子而備受冷落。宋代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典型的例證。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文壇名士,與蘇軾及蘇門四學士都有密切的交往,李清照因為這層關系,而受到晁補之和張耒的贊譽,其作品也漸為文壇所知曉,并得到廣泛的傳播。而朱淑真是生長在與文壇絕緣的普通家庭,沒有文壇名流引薦,她的作品也就很難一時廣被世人注目,因而傳播的范圍就非常有限。

  作家個人的特殊身份,也影響著作品的傳播。在中國古代,忠臣義士的作品受人關注,而奸臣小人的作品就遭人唾棄。唐代宋璟的《梅花賦》,寫得婉媚富麗,因為他是一代名相,為人剛毅嚴明,而大受后人的贊譽追捧,不少文士必欲讀之而后快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為人剛正不阿,人品高尚,其詞也深受后人的喜愛。民族英雄岳飛的詞作,更是千古傳誦。而禍國殃民的蔡京、秦檜等權奸的作品,在其身后就少有流傳。明代嚴嵩的作品,藝術水準并不低,因為他是大奸臣,所以他作品的傳播也頗為有限。

  影響文學傳播效果的其他非文學因素,并不限于這幾點,還需要結合具體作家作品作進一步的思考。

  考察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又不能僅僅是關注在歷史上的影響,還應該注意在當代現(xiàn)實文化生活、文學進程中的影響;既要注意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過去完成時態(tài),還應注意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和將來時態(tài)。應該考慮和關注當代人對于古代文學,喜歡接受什么題材內容的作品,喜歡哪些類型、形式的作品,是原典性的作品還是改編重寫的作品更切合當代人的需求?這些需求是源于文化的、審美的?還是源于實用的、功利的?我們還需要考察古代文學在當代哪些傳播方式的效果更好。如今古典文學的作品紛紛推出圖文版,這種圖文并茂的傳播形式,使詩詞古文得以走出象牙塔,更多的讀者樂于欣賞閱讀它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唐詩和宋詞鑒賞辭典,曾風行一時,一本書的印數(shù)多達幾十萬甚至數(shù)百萬。這類圖書為什么先是暢銷后來滯銷?而近來《水煮三國》和《孫悟空是個好員工》之類應用型的解讀又成為暢銷書,又給我們古代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提供了哪些啟示?對此,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接受研究應該走出學院派的院墻,放寬視野,考察當下社會文學消費和傳播的新特點,以便了解現(xiàn)代社會對古代文學的多元需求,重新把握古典文學的豐富蘊涵,深刻認識它的嶄新價值和生命力。

  注釋:

 、仝w秉文:《游草堂寺》,見林侗《來齋金石刻考略》卷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②虞集:《自仁壽回成都.道園遺稿》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埸S裳:《演山居士新詞序》,《演山集》卷二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苊珪x:《草堂詩馀跋.草堂詩馀》卷末,明末汲古閣刻詞苑英華本。

  ⑤朱弁:《曲洧舊聞》卷三,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20頁。

  ⑥王惲:《宋廣平梅花賦后語》,《秋澗集》卷七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作者介紹:王兆鵬,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武漢 430072

中圖分類號:I20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6)05-0109-05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21世紀文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之一。文學接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實績,而文學傳播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還不太…

中圖分類號:I20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6)05-0109-05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21世紀文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之一。文學接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實績,而文學傳播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還不太…

中圖分類號:I20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6)05-0109-05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21世紀文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之一。文學接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實績,而文學傳播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還不太…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wǎng)()首發(fā),轉載請保留網(wǎng)址和出處!

>> 查看更多相關文檔

免費下載文檔: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156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0156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cb6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