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教對唐代文學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 唐代文學 道教文化 道教義 佛教宗派 道教學者 唐代佛教 內丹 唐代文化 世俗文化 變文 出處:《中國宗教》2017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唐代佛教、道教與文學互動的歷史,可以發(fā)現宗教與文學所具有的內在聯(lián)系。宗教以文學的形態(tài)面向社會,文學也從來沒有間斷過從宗教中吸取營養(yǎng)和靈感。佛教在唐代達到極盛,形成若干中國佛教宗派,特別是禪宗,更成為后來佛教發(fā)展的主流。道教由于李唐朝廷的大力支持也得到迅速發(fā)展,一批道教學者融儒援佛,推動道教義理不斷創(chuàng)新,內丹學隨之崛起。佛教、道教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繁榮的世俗文化形成互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Taoism and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can be found. Religion faces the society in the form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has never stopped drawing nutrients and inspiration from religion. Buddhism reached its height in the Tang Dynasty, forming a number of Chinese Buddhist sects, especially Zen. Taoism also developed rapidly as a result of the vigorous support of the Li Tang Dynasty, a group of Taoist scholars melt Confucianism to aid the Buddha, promote the Taoist righteousness and theory innovation, the rise of the Inner Dan study. Buddhism. Taoism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ng Dynasty culture, and it is mutually with the prosperous secular culture.
【作者單位】: 上海電力學院;同濟大學;
【分類號】:B929;I206.2
【正文快照】: 佛教在唐代達到極盛,形成若干中國佛教宗派,特別是禪宗,更成為后來佛教發(fā)展的主流。道教由于李唐朝廷的大力支持也得到迅速發(fā)展,一批道教學者融儒援佛,推動道教義理不斷創(chuàng)新,內丹學隨之崛起。佛教、道教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繁榮的世俗文化形成互動,對文學藝術予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在慶;新時期中國唐代文學研究的回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蔣寅;20世紀后期唐代文學研究述評[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3 閻琦;20世紀80年代唐代文學研究的回顧1[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陶新民;略論多民族的融合與唐代文學的繁榮[J];文學遺產;2004年03期
5 傅璇琮;唐代文學研究:社會—文化—文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徐禮節(jié);海峽兩岸50年來唐代文學研究成果的總匯[J];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07期
7 李中華;唐代文學中的商賈形象[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8 戶倉英美;近年來日本的唐代文學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李筱茜;;試論亭在唐代文學中的作用[J];文化學刊;2007年02期
10 梁爾濤;;唐初氏族觀念的轉向與“唐代文學”觀念的確立[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吳在慶;;20世紀后期中國大陸唐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第一屆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科研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陶新民;;略論多民族的融合與唐代文學的繁榮[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3 傅璇琮;;編者題記[A];唐代文學研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四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4 湯華泉;;評“李白是李陵之后、周隋李賢李穆一系”說[A];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5 嚴春華;;開闊視野下的精深之作——評戴偉華先生《唐代文學綜論》[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6 ;華鋒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7 趙敏俐;;山崇拜與道教文化及游仙詩[A];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 總第八輯)[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胡曉宜;甘肅省唐代文學學會第九屆豐會在天水師院名開[N];天水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王小寧;推動新世紀唐代文學研究的又一舉措[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3 曾智安;唐代文學研究的新收獲[N];光明日報;2006年
4 羅宗強;唐代文學研究的又一進展[N];人民日報;2000年
5 李燁;以文活史 以史實文[N];光明日報;2009年
6 國風;道教與文學藝術[N];中國民族報;2007年
7 李小榮 謝模楷;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N];光明日報;2008年
8 何鏗;唐文學研究集大成之作[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曹新玲;唐代文學研究呈現繁榮景象[N];新疆日報(漢);2012年
10 曹麗芳;唐代文學VS重大歷史事件[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智宇暉;三晉文化與唐代文學[D];南開大學;2013年
2 柯卓英;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建華;唐代山東士族與文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楊曉慧;唐代俗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安之樂;《文心雕龍》在唐代的接受[D];寧夏大學;2015年
2 宋麗娟;五代人論唐代文學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3 饒福婷;論唐代文學中的“愚”人及塑“愚”現象[D];西南大學;2006年
4 王軍兵;新出土墓志與唐代文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趙豫云;唐代文學與讖緯文化關系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4年
6 譚瓊;兩《唐書》文學批評比較研究[D];汕頭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532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45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