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投資中國A股市場的評價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1-09 19:01
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加速向前發(fā)展,各國經濟日益緊密的結合,各國金融市場日漸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外開放成為各國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的必然政策選擇。中國經濟作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伴隨著改革和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開始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在這個大背景下,如何根據國內外情況,適時而動,采取什么方式和策略來積極推進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作為開放一國資本市場的方式之一,QFII制度自誕生之日起即為實施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帶來了顯著效果。2002年11月7日,中國證監(jiān)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lián)合發(fā)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并于12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志著中國大陸證券市場正式引入QFII制度。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實質是一種在本國證券市場漸進開放的過程中所實施的有限的資本管制,該制度對QFII的申請程序和條件、基金托管和清算、允許投資的金融工具、資金匯出和管理等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在這一機制下,任何打算投資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的國外投資者必須通過合格機構進行證券買賣,以便于政府進行外匯監(jiān)管和宏觀調控。QFII從2003年7月9日在中國A股市場投下...
【文章來源】:西南財經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臺灣QFII資金流入情況
QFII的投資者結構在初期是亞洲和歐美對半,而后歐美投資者逐漸占據主導(見表2.3)。而我國內地對QFII的規(guī)模限制較高,所以在初期就有可能呈現出歐美投資者為主的特點。表2.3 臺灣地區(qū)QFII的地區(qū)結構變化年份 美國 歐洲 亞洲 其他地區(qū)1991 11.72% 33.64% 48.41% 6.23%1992 11.30% 43.75% 34.87% 10.08%1993 16.72% 53.68% 25.27% 4.33%1994 24.61% 29.60% 43.40% 2.39%1995 21.23% 30.95% 39.76% 8.07%1996 30.54% 29.87% 33.93% 6.66%1997 38.25% 30.96% 26.15% 5.00%1998 41.51% 32.68% 23.52% 2.29%1999 48.91% 33.90% 14.70% 2.29%2000 48.12% 40.31% 9.32% 2.23%2001 41.74% 43.62% 10.90% 3.73%資料來源:臺灣證券與期貨管理委員會(www.sfc.gov.tw)
基金管理機構, 61%退休基金, 15%銀行, 10%證券商, 9%保險公司, 5%(4)上市公司市盈率和換手率的變化。QFII進入臺灣后,臺灣股市的市盈率處于不斷下降過程,但其原因不是股價持續(xù)降低,而是每股收益持續(xù)上升。原因在于QFII投入前景良好的藍籌公司,降低了他們的籌資成本,促使其融資規(guī)模擴張、產出增大、利潤提升,進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從而形成以優(yōu)化資源配置為推動力的良性循環(huán),帶動大藍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圖2.3 臺灣QFII的內部主體結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QFII投資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實證分析[J]. 孫立,林麗. 金融研究. 2006(07)
[2]資本市場改革與公司治理變遷——QFII制度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影響分析[J]. 李紀明,方芳. 浙江社會科學. 2005(03)
[3]QFII:我國證券監(jiān)管法律體制面臨的挑戰(zhàn)[J]. 謝紅霞. 山東社會科學. 2005(04)
[4]我國證券市場引入QFII制度的風險防范分析[J]. 陳玲. 商業(yè)研究. 2005(02)
[5]QFII看A股[J]. 王偉力,孫磊. 新財經. 2004(11)
[6]從 QFⅡ投資中尋找機會[J]. 裴雷. 資本市場. 2004(10)
[7]引入QFIIs對新興證券市場的影響[J]. 張雪瑩.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2004(03)
[8]QFII制度下金融風險的法律防范[J]. 王家兵,蔣順毅. 經濟師. 2004(05)
[9]新興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及績效分析[J]. 丁君鳳,翟俊生.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4(02)
[10]QFII制度的國民待遇問題研究[J]. 陳孜.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6)
碩士論文
[1]QFII制度的國際經驗及投資實踐[D]. 林麗.東北師范大學 2006
[2]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研究[D]. 江小華.重慶大學 2005
[3]QFII臺灣經驗及QFII對我國大陸證券市場的效應[D]. 黃艷.中國人民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485899
【文章來源】:西南財經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臺灣QFII資金流入情況
QFII的投資者結構在初期是亞洲和歐美對半,而后歐美投資者逐漸占據主導(見表2.3)。而我國內地對QFII的規(guī)模限制較高,所以在初期就有可能呈現出歐美投資者為主的特點。表2.3 臺灣地區(qū)QFII的地區(qū)結構變化年份 美國 歐洲 亞洲 其他地區(qū)1991 11.72% 33.64% 48.41% 6.23%1992 11.30% 43.75% 34.87% 10.08%1993 16.72% 53.68% 25.27% 4.33%1994 24.61% 29.60% 43.40% 2.39%1995 21.23% 30.95% 39.76% 8.07%1996 30.54% 29.87% 33.93% 6.66%1997 38.25% 30.96% 26.15% 5.00%1998 41.51% 32.68% 23.52% 2.29%1999 48.91% 33.90% 14.70% 2.29%2000 48.12% 40.31% 9.32% 2.23%2001 41.74% 43.62% 10.90% 3.73%資料來源:臺灣證券與期貨管理委員會(www.sfc.gov.tw)
基金管理機構, 61%退休基金, 15%銀行, 10%證券商, 9%保險公司, 5%(4)上市公司市盈率和換手率的變化。QFII進入臺灣后,臺灣股市的市盈率處于不斷下降過程,但其原因不是股價持續(xù)降低,而是每股收益持續(xù)上升。原因在于QFII投入前景良好的藍籌公司,降低了他們的籌資成本,促使其融資規(guī)模擴張、產出增大、利潤提升,進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從而形成以優(yōu)化資源配置為推動力的良性循環(huán),帶動大藍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圖2.3 臺灣QFII的內部主體結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QFII投資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實證分析[J]. 孫立,林麗. 金融研究. 2006(07)
[2]資本市場改革與公司治理變遷——QFII制度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影響分析[J]. 李紀明,方芳. 浙江社會科學. 2005(03)
[3]QFII:我國證券監(jiān)管法律體制面臨的挑戰(zhàn)[J]. 謝紅霞. 山東社會科學. 2005(04)
[4]我國證券市場引入QFII制度的風險防范分析[J]. 陳玲. 商業(yè)研究. 2005(02)
[5]QFII看A股[J]. 王偉力,孫磊. 新財經. 2004(11)
[6]從 QFⅡ投資中尋找機會[J]. 裴雷. 資本市場. 2004(10)
[7]引入QFIIs對新興證券市場的影響[J]. 張雪瑩.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2004(03)
[8]QFII制度下金融風險的法律防范[J]. 王家兵,蔣順毅. 經濟師. 2004(05)
[9]新興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及績效分析[J]. 丁君鳳,翟俊生.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4(02)
[10]QFII制度的國民待遇問題研究[J]. 陳孜.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6)
碩士論文
[1]QFII制度的國際經驗及投資實踐[D]. 林麗.東北師范大學 2006
[2]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研究[D]. 江小華.重慶大學 2005
[3]QFII臺灣經驗及QFII對我國大陸證券市場的效應[D]. 黃艷.中國人民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4858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qtouz/348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