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新世紀以來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伊犁是個多民族地區(q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對伊犁的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做出貢獻。民族關系影響到經濟發(fā)展,政局穩(wěn)定、社會和諧、領土完整和邊防鞏固。沒有民族關系的和諧,就沒有社會的和諧,講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只能是一句空話。伊犁維漢民族關系問題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筆者認為,新世紀以來伊犁維漢民族關整體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新世紀以來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原因主要是經濟、政治、文化、人才等方面。因此,論文試圖為促進和改善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給出一些建議。本文除引言和結論外,共由四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論述了民族關系研究相關理論概述及其作用。民族關系是在人們的交往中,不僅具有社會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會關系,本質上是涉及民族這個社會人們共同體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感情的特殊社會關系。第二部分分析了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現狀。伊犁維漢的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各不相同,長期在同一地區(qū)生產、生活、交往的過程中有可能發(fā)生誤解和矛盾。但黨和政府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為根本原則的民族政策的指導,相關部門的和諧民族關系的宣傳倡導下,維漢民族的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包容使民族關系出面融洽的局面。第三部分論述了新世紀以來影響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因素。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影響因素,正是在維漢交流與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經濟、政治、文化、人才的作用而展開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促進和改善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途徑。改善伊犁維漢民族關系靠我們要加快經濟發(fā)展、完善黨的民族政策并加強宣傳、正確看待民族文化差異、創(chuàng)新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這樣才能夠使伊犁維漢各族群眾共同享受發(fā)展成果及更加繁榮發(fā)展。
【關鍵詞】:新世紀 伊犁 維吾爾族 漢族 民族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633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6
-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9-11
- 1.1.1 選題背景9-10
- 1.1.2 選題意義10-11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11-14
- 1.2.1 國外研究現狀11-12
- 1.2.2 國內研究現狀12-13
- 1.2.3 國內外研究述評13-14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研究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15-16
- 1.4.1 研究重點15
- 1.4.2 研究難點15
- 1.4.3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15-16
- 2 民族關系相關理論概述16-22
- 2.1 民族關系及其內容16-18
- 2.1.1 民族關系16
- 2.1.2 新世紀民族關系的基本內容16-17
- 2.1.3 民族關系的性質17
- 2.1.4 民族關系的特點17-18
- 2.2 和諧民族關系對社會的作用18-20
- 2.2.1 和諧民族關系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18
- 2.2.2 和諧民族關系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18-19
- 2.2.3 和諧民族關系有利于民族的發(fā)展19-20
- 2.3 新中國成立后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演變20-22
- 2.3.1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時期的伊犁維漢民族關系20-21
- 2.3.2 改革開放到新世紀的伊犁維漢民族關系21
- 2.3.3 新世紀之后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現狀21-22
- 3 新世紀以來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現狀22-37
- 3.1 伊犁的民族狀況22-25
- 3.1.1 伊犁地理歷史概況22-24
- 3.1.2 人口狀況和民族分布特點24-25
- 3.2 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現狀調查25-37
- 3.2.1 伊犁維漢民族關系取得的成績27-31
- 3.2.2 伊犁維漢民族關系存在的問題31-34
- 3.2.3 新世紀以來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變化34-37
- 4 新世紀以來影響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因素37-47
- 4.1 經濟因素38-41
- 4.1.1 發(fā)展差距問題39-40
- 4.1.2 開發(fā)資源帶來的沖突40-41
- 4.2 政治因素41-44
- 4.2.1 民族宣傳政策工作不夠完善41-42
- 4.2.2 民族工作不到位42-43
- 4.2.3 小部分群眾缺少對“三股勢力”本質的認識43-44
- 4.3 文化因素44-45
- 4.3.1 對民族文化的認識不全面44
- 4.3.2 風俗習慣的影響44-45
- 4.4 人才因素45-47
- 4.4.1 民族干部隊伍建設薄弱46
- 4.4.2 缺乏高素質民族人才46-47
- 5 促進和改善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的途徑47-54
- 5.1 努力加快經濟發(fā)展47-48
- 5.1.1 大力發(fā)展經濟,,縮小維漢民族之間的經濟差距47-48
- 5.1.2 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促進快速發(fā)展48
- 5.2 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并加強宣傳48-50
- 5.2.1 進一步宣傳民族團結教育48-49
- 5.2.2 采取措施形成相互尊重風俗習慣的局面49
- 5.2.3 加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反分裂斗爭的宣傳教育49-50
- 5.3 尊重差異,包容多樣50-52
- 5.3.1 掌握維漢民族文化差異,營造寬容的文化環(huán)境51-52
- 5.3.2 積極推進民族社區(qū)文化工作的開展52
- 5.4 創(chuàng)新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52-54
- 5.4.1 大力培育民族人才,建立高素質的干部隊伍53
- 5.4.2 提高人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53-54
- 結論54-55
- 附錄55-59
- 附件59-60
- 參考文獻60-63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論文63-64
- 后記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烏力吉;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J];前沿;2000年09期
2 魯渝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研究[J];滿族研究;2001年02期
3 馬穎章,鄭繼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民族關系的新特點及對策[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4 楊建新;關于民族發(fā)展和民族關系中的幾個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5 周平;關注西部大開發(fā)中的民族關系變動[J];今日民族;2002年10期
6 李忠斌;論城市民族關系的特點、結構與功能[J];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7 張之佐;從傳統(tǒng)的中國西北民族關系看西北地區(qū)的現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8 馬志敏;以科學發(fā)展觀發(fā)展和完善民族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張海樓,張科;以法律為準繩 調整好民族關系[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10 盧守亭,南文淵,李守宏;淺談遼寧省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關系[J];滿族研究;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佳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徐黎麗;陳建軍;;論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的互動影響[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徐黎麗;;接觸與非接觸——影響民族關系的變量分析[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4 趙健君;;論中國民族關系基礎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楊嘉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民族關系與政治穩(wěn)定調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6 楊圣敏;;歷史上民族關系中的幾個問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狀調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狀調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9 白振聲;;論文化與民族關系[A];民族學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10 鄭洪芳;王宏曉;;論現代城市中和諧的民族關系的構建[A];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一次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馬強;宗教寬容方能保證民族關系和諧[N];中國民族報;2013年
2 明浩;民族關系中值得關注的“過濾”現象[N];中國民族報;2013年
3 記者 吳艷;國內外學者研討世界民族關系與發(fā)展趨勢[N];中國民族報;2013年
4 何龍群;民族關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淺議(上)[N];中國民族報;2013年
5 何龍群;民族關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淺議(下)[N];中國民族報;2013年
6 付廣華;壯漢民族關系研究的新收獲[N];中國民族報;2014年
7 段煜煒;認真做好新時期城市民族關系協(xié)調工作[N];承德日報;2005年
8 周競紅;科學發(fā)展觀更利于鞏固良好的民族關系[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周競紅;科學的發(fā)展觀有利于鞏固和發(fā)展良好的民族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10 課題組;云南民族關系史研究[N];云南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葛艷玲;當前新疆北疆基層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宋鑫華;民族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蔣立松;中國西南地區(qū)民族關系基礎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路憲民;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西部民族關系[D];蘭州大學;2008年
5 周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關系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劉智文;東疆民族關系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瑤瑤;青海海西州漢族移民文化變遷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李潔;變遷、互動與交融[D];蘭州大學;2009年
9 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馮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漢族移民鄉(xiāng)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曄;論城市化進程中喀什市的民族關系[D];新疆大學;2008年
2 郎雪霞;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現狀及發(fā)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3 楊東興;新時期民族地區(qū)藏漢民族關系的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4 劉莉;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煬;花為媒:柳城畬族鎮(zhèn)畬漢民族關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6 格根塔娜;改革開放以來蒙漢民族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7 袁小飛;影響北京市民族關系的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李建國;甘南地區(qū)民族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互動影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敏俊卿;甘南地區(qū)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阿依努爾;新疆維、哈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新世紀以來伊犁維漢民族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14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