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視域下媒體公器價值的衡量框架與尺度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9-04 18:14
媒體的公共性問題是傳播學的核心議題;媒體的社會公器價值為其天然屬性,但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這一天然屬性逐漸被商業(yè)動機所取代,這一問題在涉及爭議性事件的媒體新聞工作中顯得尤為突出。為了引導媒體在信息告知、促進參與和鏡鑒政府時盡可能地發(fā)揮好其應然的社會公器作用,需要為媒體社會功能的衡量設定一定的框架和尺度,具體包括"是否提供均等的知情權""是否提供開放的表達權""是否能夠容納不同觀點""是否促進社會理性討論""是否有助于形成民眾共識""是否影響公共政策行為"等。這六個方面從低到高、前后貫穿、循序漸進,共同構成一個整體性、系統(tǒng)化、階梯狀的衡量框架和尺度。我們可以基于這一框架和尺度進一步反思和治理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不符合媒體公共性標準的"偽公共性"行為,進而為凈化社會輿論環(huán)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6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媒體的社會功能貴在公器價值
第一,信息告知,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
第二,促進參與,實現(xiàn)不同主體間的表達與對話。
第三,依法監(jiān)督公共行為,鏡鑒政府、問責行政。
二、衡量媒體功能的基本框架與尺度
(一)是否提供均等的知情權
(二)是否提供開放的表達權
(三)是否能夠容納不同觀點
(四)是否促進社會理性討論
(五)是否有助于形成社會共識
(六)是否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三、不符合媒體公共性標準的三種“偽公共性”
(一)私人事務公共化
(二)公共事務模糊化
(三)公共事務隱匿化
四、優(yōu)化媒體社會功能的建議和舉措
(一)強化媒體人的專業(yè)技能,引導社會公眾的媒體參與熱情
(二)提升媒體人社會公眾情懷,增強社會公眾在公共空間領域里的話語權
(三)引導媒體人處理好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話的重要性:國際傳播中的理解與接受[J]. 張小婭.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1)
[2]重構解讀框架:網絡時代的主流媒體與中國社會共識——當代中國媒介變革透析[J]. 林暉.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3(02)
[3]媒介公共性問題研究三題[J]. 方延明.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6)
本文編號:3383763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6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媒體的社會功能貴在公器價值
第一,信息告知,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
第二,促進參與,實現(xiàn)不同主體間的表達與對話。
第三,依法監(jiān)督公共行為,鏡鑒政府、問責行政。
二、衡量媒體功能的基本框架與尺度
(一)是否提供均等的知情權
(二)是否提供開放的表達權
(三)是否能夠容納不同觀點
(四)是否促進社會理性討論
(五)是否有助于形成社會共識
(六)是否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三、不符合媒體公共性標準的三種“偽公共性”
(一)私人事務公共化
(二)公共事務模糊化
(三)公共事務隱匿化
四、優(yōu)化媒體社會功能的建議和舉措
(一)強化媒體人的專業(yè)技能,引導社會公眾的媒體參與熱情
(二)提升媒體人社會公眾情懷,增強社會公眾在公共空間領域里的話語權
(三)引導媒體人處理好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話的重要性:國際傳播中的理解與接受[J]. 張小婭.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1)
[2]重構解讀框架:網絡時代的主流媒體與中國社會共識——當代中國媒介變革透析[J]. 林暉.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3(02)
[3]媒介公共性問題研究三題[J]. 方延明.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6)
本文編號:33837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837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