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民族事務治理中的身份固化與邊界跨越——兼論少數(shù)民族權利保護的思路轉換
本文選題:民族身份 + 民族邊界 ; 參考:《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民族身份識別是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的一個原點。民族身份識別及民族加權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的包容性發(fā)展,但也容易誘致民族身份固化和族際邊界切割。此外,民族身份信息的非規(guī)范采集和使用也激化著民族身份認同和刺激著民族邊界凸顯。有鑒于此,當前民族事務治理必須強化各民族的公民身份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規(guī)范民族身份信息采集、允許民族成員個體擁有多元民族類別的身份,強化民族身份的個人自抉、解綁民族身份與權利附加之間的關聯(lián)。在民族邊界跨越的后時代,我國更加應該從區(qū)域分化、社會分化和少數(shù)人的角度,強化邊疆區(qū)域、弱勢群體和少數(shù)群體的權利保障,以達到不談民族權利特殊化保障而實現(xiàn)民族權利特殊化保障之目的。
[Abstract]:National identity recognition is the origin of our national affairs governance. National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national weighting greatly promote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but they also easily induce the solidifi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utting of ethnic boundaries. In addition, the non-standard collection and use of ethnic identity information also intensifi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imulates the national boundary highlight. In view of this, the current governance of ethnic affairs must strengthen the identity of the citizens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andardize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allow individual ethnic members to have pluralistic national identities. Strengthen the individual identity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unt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rights attached. In the post-era of national border crossing, our count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border areas, vulnerable groups and minority groups from the angle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minority peop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alizing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rights specialization without discussing the guarantee of national rights specialization.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當代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4CZZ010)
【分類號】:D6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益民;協(xié)調和處理民族事務的幾點體會[J];民族論壇;2000年03期
2 張小蕾;;城市民族事務部門定位的再思考[J];社科縱橫;2011年06期
3 楊靜仁;;關于加強民族事務機構工作的幾點意見(1959年1月3日在全國省、市、自治區(qū)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會議上的報告第二部分摘要)[J];中國民族;1959年02期
4 王天杞;;福建省成立民族事務委員會[J];中國民族;1983年08期
5 劉寶明;;更新民族事務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J];今日民族;2014年06期
6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fā)江蘇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兼職委員單位職責和兼職委員名單的通知[J];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報;2006年06期
7 ;湖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關于規(guī)范性文件清理結果的公告[J];湖南政報;2009年04期
8 ;黑龍江省民族事務委員會[J];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報;2012年18期
9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fā)河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單位及其職責和河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名單的通知[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報;2002年11期
10 明月;中國歷史上有關民族事務的機構及其措施述略[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熊文釗;;第四章 民族事務依法管理的推進[A];中國民族法治發(fā)展報告(2011)[C];2012年
2 ;寧夏歷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民族事務委員會[A];2007中國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規(guī)劃成果博覽會、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蘇永生;我區(qū)實行民族事務委員會兼職委員制度[N];內蒙古日報(漢);2007年
2 王成高 張勇;怎樣加快推進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建設[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明浩;中國處理民族事務的道路、理論與制度[N];中國民族報;2012年
4 翟艷萍;全市民族事務協(xié)調委員會工作會召開[N];蚌埠日報;2008年
5 記者 勾六零;大理州民族事務委員會揭牌[N];大理日報(漢);2008年
6 劉兵;邯鄲市正式成立“民族事務委員會”[N];中國民族報;2004年
7 趙建忠;市民族事務委員會 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成效顯著[N];鄂爾多斯日報;2009年
8 記者 翟艷萍;民族結對幫扶項目確定[N];蚌埠日報;2010年
9 王成高 張勇;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建設須加快推進[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記者 安志鵬;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調研組來我市調研[N];隴東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麗華;中國民族自治區(qū)民族事務行政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吳利霞;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事務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6年
2 劉劍;新形勢下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6年
3 李興莉;中國行政吸納型民族事務治理模式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0397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03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