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體育城市的類型特征、創(chuàng)建成因與本土啟示
本文關鍵詞: 體育城市 工業(yè)化 城市化 城市自治 職業(yè)體育 出處:《體育科學》2015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當代美國城市化水平高,全球文化影響力大,職業(yè)體育高度發(fā)達,城市體育氛圍濃郁,在全球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中具有典型意義。中、美城市內在品性和體育發(fā)展樣態(tài)雖存在本質性差異,但美國體育城市的發(fā)展指征與創(chuàng)建成因對本土體育城市建設仍具有反思性指導價值。研究表明,工業(yè)化與城市化伴生同步,城市營銷成為美國體育城市興起背景與首要動因;體育城市整體性類型化特征突出,體育消費形成完整的鏈式產業(yè)結構,職業(yè)體育成為城市文化消費一部分,城市間聯(lián)賽產生基于城市的身份認同與群體榮耀,以及體育城市作為狂歡中心,呈現(xiàn)出超級媒體文化奇觀等;城市自治和法權意識、城市經濟和商業(yè)資本以及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是美國城市與體育有效融合的三個內在性關鍵因素。以此為觀照,反思本土體育城市創(chuàng)建的若干議題。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urbanization level is high, the global cultural influence is big,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is highly developed, the city sports atmosphere is rich, has the typ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glob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city research. Although there ar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herent character of American cities and the patterns of sports development,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of American sports cities still have a reflective guiding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ve sports cit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in synchronism with each other. Urban marketing has become the background and primary cause of the rise of sports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verall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cities are prominent, sports consumption forms a complete cha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become a part of urban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 inter-city league produces identity and group glory based on the city, and sports city as the carnival center, presents the cultural wonders of super media, and so on, the sense of city autonomy and the right of law, etc. Urban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capit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national character are the three intrinsic key factors for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merican cities and sport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體育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2&ZD02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3YJC890035)
【分類號】:G817.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昆;;體育娛樂區(qū)與城市中心再發(fā)展——以薩克拉門托國王隊新球館與“鐵路廣場”項目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10年10期
2 張鴻雁;房冠辛;;新型城鎮(zhèn)化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設[J];民族研究;2014年01期
3 鄭芳;;美國職業(yè)體育制度的起源、演化和創(chuàng)新——對中國職業(yè)體育制度創(chuàng)新的啟示[J];體育科學;2007年02期
4 熊歡;;城市化與市民體育的興起——美中城市體育發(fā)展之比較[J];體育科學;2008年01期
5 陳林華;薛南;王躍;;歐美體育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體育與科學;2011年02期
6 田恩慶;仇軍;;從《街角社會》論體育運動在街角社會中的意義和對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啟迪[J];體育學刊;2013年06期
7 龔正偉;肖煥禹;蓋洋;;美國體育政策的演進[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8 陳林華;王躍;李榮日;杜梅;汪艷;;國際體育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體育科學;2014年06期
9 董禮潔;;美國城市的法律地位——狄龍規(guī)則的過去與現(xiàn)在[J];行政法學研究;2008年01期
10 王成;張鴻雁;;體育城市本土創(chuàng)建的社會病理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菲;;論大都市區(qū)與美國經濟增長[J];北方論叢;2007年01期
2 朱軍;公共藝術與城市景觀建設[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3 陳建霞;盧瑞瑞;何斌;;職業(yè)體育聯(lián)賽的競爭機制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4 李彬;;論19世紀20年代后“硬設施”的飛躍發(fā)展對美國城市郊區(qū)化的影響[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年05期
5 盧天程,袁江;重慶城市郊區(qū)化發(fā)展前景探討[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徐穎;;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戰(zhàn)略定位與發(fā)展模式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1年03期
7 王興平;城市企業(yè)化與城市戰(zhàn)略規(guī)劃[J];城市規(guī)劃;2002年06期
8 丁文靜;朱喜鋼;;人均GDP3000美元時期的城市發(fā)展研究——國際比較及對長江三角洲的啟示[J];城市規(guī)劃;2006年10期
9 李浩;鄒德慈;;當前“城鎮(zhèn)群規(guī)劃”熱潮中的幾點“冷思考”[J];城市規(guī)劃;2008年03期
10 謝守紅;大都市區(qū)的概念及其對我國城市發(fā)展的啟示[J];城市;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旭;;小議城市財政與北京中心城市建設[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吳曉;;我國進城農民的居住空間探析及其對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來工為例[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祖群;王波;;在集聚與擴散之間搖擺:建國后首都經濟的政策成長過程[A];城鄉(xiāng)一體化與首都“十二五”發(fā)展——2012首都論壇文集[C];2012年
4 楊渝坪;馮西寧;楊毅;徐世玉;鐘瑋;;四川省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研究——中美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及解決方法對比[A];2013第六屆中青年專家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前安;社區(qū)體育俱樂部與政府、市場、社區(qū)關系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鄭祥榮;城市家庭體育模式及其形成機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鄭芳;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濟學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4 劉盼盼;中國體育產業(yè)結構的演進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5 宋昱;中國體育產業(yè)的集聚與集群化發(fā)展研究(1994-2010)[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高衛(wèi)紅;20世紀上半期美國南方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超;美國“肯定性行動”中黑人就業(yè)政策研究(1965-2000)[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姜立杰;美國工業(yè)城市環(huán)境污染及其治理的歷史考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40年代)[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壯松;美國城市經理制[D];廈門大學;2002年
10 王學義;人口現(xiàn)代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景芝;國內重點城市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評價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莫世英;肇慶市主城區(qū)城市空間形態(tài)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3 王瑩;現(xiàn)代行政中心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耿直;早期美國華工的命運(1865—1894年)[D];山東大學;2010年
5 胡海文;林登·約翰遜政府國內改革再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黃建達;新時期(1979-2010)中美城市外交問題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7 蔣曉娟;紐約“城市更新”研究1949-1972[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金娟;論人口結構與紐約城市犯罪問題(1980-200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翟佳;基于內生機制的濟源市城市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國琴;中國特色城鎮(zhèn)化道路的探索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長寶;于然海;;體育元素與城市營銷——印第安納波利斯與郴州的比較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09年S1期
2 祝影;城市化的人類學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1年04期
3 劉玉芳;;國際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探討[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7年04期
4 齊心;張佰瑞;趙繼敏;;北京世界城市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測評[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1年04期
5 張愷;城市歷史風貌區(qū)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編制研究——以“鎮(zhèn)江古城風貌區(qū)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03年11期
6 馬曉龍,吳必虎;歷史街區(qū)持續(xù)發(fā)展的旅游業(yè)協(xié)同——以北京大柵欄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05年09期
7 張鴻雁;城市空間的社會與“城市文化資本”論——城市公共空間市民屬性研究[J];城市問題;2005年05期
8 張鴻雁;;中國沿海城市群與內地城市“嵌入性結構關系”論──一個關于國家可持續(xù)安全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J];城市問題;2007年11期
9 張鴻雁;;中國城市化理論的反思與重構[J];城市問題;2010年12期
10 費孝通;;清華人的一代風騷[J];讀書;1991年1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主席 斯蒂芬·葛霖;[N];文匯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劍利;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及其相關法律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如海;北京上海城市經濟競爭力比較[J];城市問題;2000年04期
2 彭震偉;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社會經濟類課程體系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3 臧秀梅;東西部城市經濟的合作與發(fā)展[J];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03期
4 李忠金;以經營城市來促進發(fā)展[J];安徽決策咨詢;2002年11期
5 蔡恩澤;經營城市——突破城建瓶頸的一著妙棋[J];理論觀察;2002年01期
6 胡國亮;;城市競爭力:武漢仍居“中游”[J];學習與實踐;2002年03期
7 徐雨森,戴大雙;軟硬環(huán)境在資源型城市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唐雪明;實現(xiàn)富民興桂的重要途徑:發(fā)展城市經濟[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06期
9 吳曉燕;論經營城市與提高城市競爭力[J];蘭州學刊;2003年06期
10 李嘉榮,楊宇,范卿澤,王妙平;城市經濟發(fā)展的策略[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體滇;;全國城市經濟發(fā)展的評價[A];中國城市形象戰(zhàn)略與城市文明建設研討會參閱文集[C];1997年
2 楊重光;;當前我國城市經濟發(fā)展八大特點[A];中國城市經濟教育培訓中心揭牌儀式暨世博會與長三角城市聯(lián)動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安徽城市經濟學會常務理事、理事人選建議名單[A];安徽城市經濟學會會議資料匯編[C];2007年
4 煙臺中心城市發(fā)展研究課題組;;前言[A];煙臺中心城市發(fā)展研究[C];2007年
5 李婧;;規(guī)則尊重與城市文明[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胡楠;李志蘭;;借勢京津優(yōu)化發(fā)展廊坊公共交通[A];2010·中國·廊坊基于都市區(qū)輻射功能的京津廊一體化研究——同城全面對接暨京津廊經濟一體化學術會議論文[C];2010年
7 鄧衛(wèi);;新世紀·新城市·新觀點——對于21世紀城市發(fā)展的思考[A];中國城市形象戰(zhàn)略與城市文明建設研討會參閱文集[C];1997年
8 李萌;;武漢城市圈構建中的政府作用研究[A];科學發(fā)展觀與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朱鐵臻;;建設現(xiàn)代化城市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A];地區(qū)現(xiàn)代化理論與實踐——第二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10 曹向宇;惠秀娟;田亞男;孔飛;;遼寧省城市生活垃圾現(xiàn)狀與治理對策建議[A];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集(2005)(下冊)[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宋言奇;城市“時間邊疆”開發(fā)例說[N];北京日報;2004年
2 金鐸;“宜居城市”重要元素應是和諧[N];中國改革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譚t熕,
本文編號:15342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53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