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評估工具的研制及與生存質(zhì)量關系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27 08:22
目的:分析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概念變革、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明確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核心范疇,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gòu)建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模式;編制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評估工具,并探討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與生存質(zhì)量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的作用路徑,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慢性皮膚病心理社會適應模式的應用和推廣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概念變革、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的研究遵循Arksey和O’Malley范圍研究的原則,檢索從2009年1月到2018年12月EMBASE、Pub Med、CINAHL和Psyc INFO收錄的相關文獻,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并提取相關信息,歸納出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概念變革、影響因素和干預措施。第二部分: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gòu)建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模式的質(zhì)性研究基于建構(gòu)主義扎根理論的方法學,2018年8月起對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研究對象進行訪談與觀察,訪談資料轉(zhuǎn)錄后經(jīng)過初始、聚焦、軸向和理論編碼4個關鍵階段,通過不斷比較對數(shù)據(jù)進行迭代編碼和分析,直至資料達到飽和...
【文章來源】:中國醫(yī)科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16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慢性皮膚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1.1.2 慢性皮膚病患者的心理社會研究現(xiàn)狀
1.1.3 慢性皮膚病心理社會干預研究進展
1.2 理論基礎
1.2.1 Roy適應模式
1.2.2 Lazarus和 Folkman情感調(diào)節(jié)應對
1.2.3 Sheldon和 King積極心理學
1.3 研究假設和意義
1.3.1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研究假設
1.3.2 研究意義
第一部分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概念變革、相關因素及干預措施的研究
1 背景
2 方法
2.1 界定研究問題
2.2 確定相關文獻
2.3 篩選文獻
2.4 數(shù)據(jù)可視化
2.5 整理、總結(jié)和報告結(jié)果
3 結(jié)果
3.1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概念變革
3.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影響因素
3.2.1 人口學因素
3.2.2 疾病因素
3.2.3 心理因素
3.2.4 社會因素
3.3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干預措施
4 討論
5 結(jié)論
第二部分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gòu)建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模式的質(zhì)性研究
1 背景
2 對象與方法
2.1 倫理問題
2.2 研究參與者
2.3 抽樣的方法與過程
2.4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2.4.1 形成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提綱
2.4.2 訪談場所
2.4.3 正式訪談
2.4.4 參與式觀察
2.4.5 轉(zhuǎn)錄
2.5 資料分析
2.6 文獻的應用
2.7 質(zhì)量控制
3 結(jié)果
3.1 慢性皮膚病的影響
3.2 背景因素
3.3 生理體驗
3.4 心理體驗
3.5 社會體驗
3.6 自我認知
3.7 積極心理社會適應
3.8 消極心理社會適應
4 討論
4.1 心理社會適應是動態(tài)變化的結(jié)果
4.2 自我認知是心理社會適應的核心范疇
4.3 心理社會適應的背景因素
4.4 心理社會適應的體驗
5 結(jié)論
第三部分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評估工具研制及與生存質(zhì)量關系的量性研究
1 背景
2 對象與方法
2.1 倫理問題
2.2 研究對象
2.3 研究方法
2.3.1 形成初始化問卷及條目池
2.3.2 信度和效度檢驗
2.4 資料收集工具
2.4.1 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調(diào)查表(附錄D)
2.4.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問卷(附錄E)
2.4.3 皮膚病生存質(zhì)量指數(shù)(附錄F)
2.4.4 阿森斯失眠問卷(附錄G)
2.4.5 醫(yī)院焦慮與抑郁問卷(附錄H)
2.4.6 領悟社會支持問卷(附錄I)
2.5 資料收集
2.6 資料分析
3 結(jié)果
3.1 形成初始化問卷
3.2 內(nèi)容效度
3.3 預調(diào)查
3.4 項目分析
3.5 探索性因子分析
3.6 驗證性因子分析
3.7 效標關聯(lián)效度
3.8 K組分析
3.9 內(nèi)部一致信度
3.10 重測信度
3.11 問卷總體及維度間相關性分析
3.1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與生存質(zhì)量相關性的分析
3.13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影響因素的分析
3.13.1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單因素分析
3.13.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3.3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路徑分析
3.13.4 銀屑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單因素分析
3.13.5 銀屑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3.6 白癜風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單因素分析
3.13.7 白癜風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4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3.14.1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單因素分析
3.14.2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4.3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路徑分析
3.14.4 銀屑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單因素分析
3.14.5 銀屑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4.6 白癜風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單因素分析
3.14.7 白癜風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4 討論
4.1 項目分析
4.2 效度
4.3 信度
4.4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與生存質(zhì)量的相關性
4.5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路徑
4.6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路徑
5 結(jié)論
附錄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本研究對臨床工作和未來研究的啟示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精神分裂癥照顧者病恥感測量工具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董佳,周郁秋,孫玉靜.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8(03)
[2]慢性手部濕疹的心理社會因素[J]. 李黎,劉盼盼,李吉,謝紅付,匡葉紅,李捷,粟娟,朱武. 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7(02)
[3]銀屑病病人疾病恥辱感與社會支持及疾病對病人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相關性研究[J]. 朱蓓蓓,曹春艷. 護理研究. 2016(29)
[4]自尊水平與主觀幸福感對銀屑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沈甦.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4(09)
[5]睡眠質(zhì)量的衡量標準[J]. 孫玉蘭,陳祥明.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02(14)
博士論文
[1]銀屑病患者病恥感及其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研究[D]. 晏曉穎.中南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中年離異女性自我認知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D]. 張雯雯.東北石油大學 2019
[2]社會工作介入住院皮膚病患者心理壓力的實務研究[D]. 趙玥.復旦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45146
【文章來源】:中國醫(yī)科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16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慢性皮膚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1.1.2 慢性皮膚病患者的心理社會研究現(xiàn)狀
1.1.3 慢性皮膚病心理社會干預研究進展
1.2 理論基礎
1.2.1 Roy適應模式
1.2.2 Lazarus和 Folkman情感調(diào)節(jié)應對
1.2.3 Sheldon和 King積極心理學
1.3 研究假設和意義
1.3.1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研究假設
1.3.2 研究意義
第一部分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概念變革、相關因素及干預措施的研究
1 背景
2 方法
2.1 界定研究問題
2.2 確定相關文獻
2.3 篩選文獻
2.4 數(shù)據(jù)可視化
2.5 整理、總結(jié)和報告結(jié)果
3 結(jié)果
3.1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概念變革
3.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影響因素
3.2.1 人口學因素
3.2.2 疾病因素
3.2.3 心理因素
3.2.4 社會因素
3.3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干預措施
4 討論
5 結(jié)論
第二部分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gòu)建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模式的質(zhì)性研究
1 背景
2 對象與方法
2.1 倫理問題
2.2 研究參與者
2.3 抽樣的方法與過程
2.4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2.4.1 形成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提綱
2.4.2 訪談場所
2.4.3 正式訪談
2.4.4 參與式觀察
2.4.5 轉(zhuǎn)錄
2.5 資料分析
2.6 文獻的應用
2.7 質(zhì)量控制
3 結(jié)果
3.1 慢性皮膚病的影響
3.2 背景因素
3.3 生理體驗
3.4 心理體驗
3.5 社會體驗
3.6 自我認知
3.7 積極心理社會適應
3.8 消極心理社會適應
4 討論
4.1 心理社會適應是動態(tài)變化的結(jié)果
4.2 自我認知是心理社會適應的核心范疇
4.3 心理社會適應的背景因素
4.4 心理社會適應的體驗
5 結(jié)論
第三部分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評估工具研制及與生存質(zhì)量關系的量性研究
1 背景
2 對象與方法
2.1 倫理問題
2.2 研究對象
2.3 研究方法
2.3.1 形成初始化問卷及條目池
2.3.2 信度和效度檢驗
2.4 資料收集工具
2.4.1 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調(diào)查表(附錄D)
2.4.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問卷(附錄E)
2.4.3 皮膚病生存質(zhì)量指數(shù)(附錄F)
2.4.4 阿森斯失眠問卷(附錄G)
2.4.5 醫(yī)院焦慮與抑郁問卷(附錄H)
2.4.6 領悟社會支持問卷(附錄I)
2.5 資料收集
2.6 資料分析
3 結(jié)果
3.1 形成初始化問卷
3.2 內(nèi)容效度
3.3 預調(diào)查
3.4 項目分析
3.5 探索性因子分析
3.6 驗證性因子分析
3.7 效標關聯(lián)效度
3.8 K組分析
3.9 內(nèi)部一致信度
3.10 重測信度
3.11 問卷總體及維度間相關性分析
3.1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與生存質(zhì)量相關性的分析
3.13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影響因素的分析
3.13.1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單因素分析
3.13.2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3.3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路徑分析
3.13.4 銀屑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單因素分析
3.13.5 銀屑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3.6 白癜風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單因素分析
3.13.7 白癜風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4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3.14.1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單因素分析
3.14.2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4.3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路徑分析
3.14.4 銀屑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單因素分析
3.14.5 銀屑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4.6 白癜風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單因素分析
3.14.7 白癜風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4 討論
4.1 項目分析
4.2 效度
4.3 信度
4.4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與生存質(zhì)量的相關性
4.5 慢性皮膚病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路徑
4.6 慢性皮膚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路徑
5 結(jié)論
附錄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本研究對臨床工作和未來研究的啟示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精神分裂癥照顧者病恥感測量工具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董佳,周郁秋,孫玉靜.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8(03)
[2]慢性手部濕疹的心理社會因素[J]. 李黎,劉盼盼,李吉,謝紅付,匡葉紅,李捷,粟娟,朱武. 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7(02)
[3]銀屑病病人疾病恥辱感與社會支持及疾病對病人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相關性研究[J]. 朱蓓蓓,曹春艷. 護理研究. 2016(29)
[4]自尊水平與主觀幸福感對銀屑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沈甦.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4(09)
[5]睡眠質(zhì)量的衡量標準[J]. 孫玉蘭,陳祥明.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02(14)
博士論文
[1]銀屑病患者病恥感及其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研究[D]. 晏曉穎.中南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中年離異女性自我認知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D]. 張雯雯.東北石油大學 2019
[2]社會工作介入住院皮膚病患者心理壓力的實務研究[D]. 趙玥.復旦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451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6451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