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與方法的差異:傳播學二元框架下的中國科學傳播碩博論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2 05:35
本研究參照傳播學學科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二元框架,對國內科學傳播碩博論文進行了全面梳理,發(fā)現(xiàn)在科學傳播研究領域,也存在著經驗研究和批判研究兩類與傳播學中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相似的研究范式。目前,經驗研究占科學傳播領域的主流地位,多借鑒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和實證研究方法,批判研究則更多繼承了源自科學元勘領域的批判傳統(tǒng)和思辨色彩,主要立場是對科技發(fā)展與社會關系的深刻反思,和對科學主義現(xiàn)象的批判,而兩個學派之間的研究范式差別也正源自于立場和科學觀之差異。
【文章來源】:自然辯證法通訊. 2020,42(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引 言
二、研究樣本
1.樣本選擇
2.研究方法及類目設置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1.論文研究類別
2.樣本涉及的學科
3.來源高校、指導教師及高引文章
四、討論:科學傳播中的經驗研究與批判研究
五、結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學傳播的溯源、變革與中國機遇[J]. 賈鶴鵬,閆雋.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02)
[2]當代中國的科學傳播[J]. 吳國盛.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02)
[3]建構與消解:“批判學派”概念的變遷[J]. 胡翼青,陳如歌.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4(08)
[4]誰是批判學派:對傳播研究范式二元框架的批判[J]. 胡翼青,吳雷. 當代傳播. 2012(03)
[5]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與三個階段[J]. 劉華杰. 科普研究. 2009(02)
[6]“傳播學”引進中的“失蹤者”:從1978年—1989年批判學派的引介看中國早期的傳播學觀念[J]. 劉海龍.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7(04)
[7]方法論:傳播學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比較分析[J]. 梅瓊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7(03)
[8]科學傳播——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J]. 田松.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7(02)
[9]國內科學傳播研究:理論與問題[J]. 劉兵,侯強.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4(05)
[10]現(xiàn)代性的兩副面孔——論傳媒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分野[J]. 陳全黎.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3(05)
碩士論文
[1]科普碩士生就業(yè)狀況調查研究[D]. 任少磊.華中科技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226049
【文章來源】:自然辯證法通訊. 2020,42(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引 言
二、研究樣本
1.樣本選擇
2.研究方法及類目設置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1.論文研究類別
2.樣本涉及的學科
3.來源高校、指導教師及高引文章
四、討論:科學傳播中的經驗研究與批判研究
五、結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學傳播的溯源、變革與中國機遇[J]. 賈鶴鵬,閆雋.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02)
[2]當代中國的科學傳播[J]. 吳國盛.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02)
[3]建構與消解:“批判學派”概念的變遷[J]. 胡翼青,陳如歌.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4(08)
[4]誰是批判學派:對傳播研究范式二元框架的批判[J]. 胡翼青,吳雷. 當代傳播. 2012(03)
[5]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與三個階段[J]. 劉華杰. 科普研究. 2009(02)
[6]“傳播學”引進中的“失蹤者”:從1978年—1989年批判學派的引介看中國早期的傳播學觀念[J]. 劉海龍.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7(04)
[7]方法論:傳播學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比較分析[J]. 梅瓊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7(03)
[8]科學傳播——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J]. 田松.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7(02)
[9]國內科學傳播研究:理論與問題[J]. 劉兵,侯強.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4(05)
[10]現(xiàn)代性的兩副面孔——論傳媒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分野[J]. 陳全黎.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3(05)
碩士論文
[1]科普碩士生就業(yè)狀況調查研究[D]. 任少磊.華中科技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2260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322604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