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普工作特點及對策研究
本文選題:北京 + 科普; 參考:《科普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在新形勢下開展科普工作,是實施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社會基礎(chǔ),是全社會理解科技創(chuàng)新、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的必然需要,是改變政府職能,加大科技公共服務(wù)的主要手段,也是公眾了解科技問題、熱點和焦點問題的重要渠道。本文依據(jù)2012年度和2013年度北京地區(qū)科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介紹了近年來北京科普工作的現(xiàn)狀,分析了開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特點及經(jīng)驗,并針對北京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推動科普工作的五點建議:(1)整合社會科技(普)資源,促進科普社會化格局形成;(2)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現(xiàn)代科普傳播形式和內(nèi)容,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需求;(3)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shè),優(yōu)化科普隊伍結(jié)構(gòu);(4)健全政府引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保證科普經(jīng)費投入;(5)加強科普理論研究,推動科普工作實踐發(fā)展。
[Abstract]:Carrying out the work of popularizing scien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the social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e inevitable need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understand and suppor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main means to change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increase the public serv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sues, hot spots and focus issu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Beijing in 2012 and 2013,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Beijing in recent years,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aims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Beijing. Put forward a five-point proposal to promote the work of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ing),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ized pattern of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modern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 the public,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alent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team and to perfect the diversified investment mechanism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o ensure the investment of fund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5)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作者單位】: 北京市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
【分類號】:G31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董全超;許佳軍;;發(fā)達國家科普發(fā)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科普工作的幾點啟示[J];科普研究;2011年06期
2 翟杰全;;科學傳播:時代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開放[J];科普研究;2012年05期
3 朱效民;;30年來的中國科普政策與科普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駱團結(jié);李慧;;地質(zhì)公園網(wǎng)絡(luò)科普辭典設(shè)計與創(chuàng)作思考[J];國土資源情報;2012年04期
2 劉偉華;;公共圖書館現(xiàn)代科普的職責與使命[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年05期
3 張培行;顧佐佐;黃瑩;顧東曉;;我國網(wǎng)絡(luò)科普受眾群體信息需求的差異性分析[J];電子商務(wù);2015年07期
4 郎曉波;;當前杭州市民科學素質(zhì)的現(xiàn)狀及提升機制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4期
5 馮雅蕾;張禮建;;試析建國以來我國地方性科普政策演化特征[J];價值工程;2011年32期
6 寶勝;;基于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科普工作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9期
7 李偉偉;;科學家在科學傳播中責任缺失的原因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1年26期
8 萬周鳳;;科普節(jié)目路在何方——湖南衛(wèi)視《百科全說》改版停播的反思[J];科技傳播;2012年18期
9 湯書昆;方媛媛;林世淵;;后ECFA時期海峽兩岸科普交流路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3期
10 田洪娜;王佰才;鄭雪林;;智能機器人在科普中的應(yīng)用[J];機器人技術(shù)與應(yīng)用;2012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徐頑強;張紅方;;社會熱點焦點與科學普及交叉的研究綜述[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zhì)建設(shè)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李志紅;;中國歷次科技規(guī)劃中的科普政策[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3 劉立;常靜;;中國科普政策的類型、體系及歷史發(fā)展初探[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4 王德貴;劉子良;武強;;淺論社區(qū)科普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原則[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5 余維運;;韓國科普政策分析[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昀京;;中國科普歷史研究的幾點思考[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羅永翔;;關(guān)于基層科普運營機制的探討——基于云南省科普實踐的研究[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張偉麗;劉鳳民;謝綠香;周燕玲;張佩珍;;高!翱茖W大使”進駐小學開展“生命科學”科普宣傳的探索與實踐[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鄭巍;尹穎;陸洲;;海洋環(huán)保科普教育的實踐及啟示——以上?萍拣^“深海潛能”為例[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紅方;我國社會熱點事件與科學普及的互動關(guān)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2 孫文彬;科學傳播的新模式[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3年
3 楊娟;中英美澳科學傳播政策內(nèi)容及其實施的國際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4 陳玉海;論科普的科學性與人文性[D];東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婷;中國科協(xié)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對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李Z\0;我國報紙科普現(xiàn)狀分析和發(fā)展對策[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3 姚琳;河北省科普效果分析與評價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09年
4 張俊;電視科普創(chuàng)新能力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5 吳娟;科學松鼠會傳播要素及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6 陳云菲;我國基本科技公共服務(wù)均等化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7 李偉偉;科學傳播的主體及其責任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2年
8 敖Pr;行為—結(jié)果導向下民族地區(qū)科普工作績效評價與對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9 高悅;科協(xié)在推進科普體系建設(shè)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10 周曉丹;2012年新浪微博科普新聞觀察與分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佟賀豐;;建國以來我國科普政策分析[J];科普研究;2008年04期
2 任福君;張義忠;劉萱;;科普產(chǎn)業(yè)發(fā)展若干問題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年03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陳萌;[N];大眾科技報;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曉偉;現(xiàn)代科普的內(nèi)容與我們的科普工作[J];社會科學家;2001年05期
2 劉鴻禧,常曉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 做好科普工作[J];學會;2001年05期
3 曾晴川;;盡快實現(xiàn)科普工作重點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J];科協(xié)論壇;2001年03期
4 張卓群;;試論科普工作的時代特征[J];科協(xié)論壇;2001年06期
5 鄔欲峰;;淺談新形勢下的科普工作[J];科協(xié)論壇;2001年09期
6 游磊;;省科普工作會議召開[J];江蘇科技信息;2001年06期
7 ;切實抓好科普工作[J];青?萍;2002年01期
8 ;青海省科普工作扎實有效[J];青?萍;2002年06期
9 宋曼君;發(fā)揮學會優(yōu)勢 搞好科普工作[J];學會;2002年01期
10 馬淳淳;社區(qū)科普工作的實踐與成效[J];學會;2002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初;;加強社區(qū)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2 徐建平;何應(yīng)昌;;新時期學會科普工作創(chuàng)新的嘗試[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6第四屆氣象科普論壇[C];2011年
3 顏新玲;;淺談新時期科普工作的幾點建議[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4 李家寶;;江蘇省中醫(yī)藥學會科普工作的實踐與思考[A];2009年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盛世蘭;;加強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科普工作著力提高群眾科學素質(zhì)[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6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shù)普及法》為指南全面貫徹《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努力開拓天河區(qū)科普工作新局面[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7 徐莉;;加強社區(qū)科普工作 推動和諧社會建設(shè)[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8 曾昌生;;上海社區(qū)科普工作創(chuàng)新案例研究[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9 羅啟穎;李霞;;全面貫徹《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努力開拓天河區(qū)科普工作新局面[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搶抓機遇、克難攻堅、開創(chuàng)科普工作新局面[A];西南地區(qū)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經(jīng)驗交流會交流材料[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葉文建;加強對農(nóng)村和青少年的環(huán)保科普教育工作[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2 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 書記處第一書記 黨組書記 張玉臺;依法開展科普工作 提高公眾科學素質(zhì)[N];大眾科技報;2002年
3 原永香;把社區(qū)科普工作做廣做深[N];大眾科技報;2004年
4 中共無錫市委書記 楊衛(wèi)澤;深入開展科普工作 努力提高公眾素質(zhì)[N];大眾科技報;2005年
5 中共永安市委副書記 張虹;創(chuàng)新科普工作機制 促進三個文明協(xié)調(diào)發(fā)展[N];福建科技報;2005年
6 本刊主編室 陳遐齡;正視科普工作的誤區(qū)[N];廣東科技報;2004年
7 馬榮蘭 ;做好社區(qū)科普工作[N];貴州日報;2004年
8 張玉臺;依法開展科普工作 提高公眾科學素質(zhì)[N];光明日報;2002年
9 周文麟;站在“三個代表”高度搞好科普工作[N];甘肅日報;2002年
10 李峰;政府要在科普工作中起主導作用[N];甘肅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成芳;我國科普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3年
2 司楠;新時期我國科普工作的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3 劉傳彬;我國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D];東北大學;2009年
4 孫艷華;科普工作中的大眾傳播體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750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197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