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社美國分社歷史研究
本文關鍵詞: 中國科學社 美國分社 科學專業(yè)主義 愛國民族主義 公民社會 出處:《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科學社1914-1915年由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建立,1918年總部遷回中國以后其在美國的組織一度渙散。1929年科學社理事會和總干事楊孝述委托清華大學留美監(jiān)督梅貽琦重組美國分社,選舉職員,召開年會,聯(lián)絡留學生,加強中美科技教育聯(lián)系,成效顯著。后來在1931年底梅貽琦被召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之后,由趙元任、湯佩松、任之恭、裘開明等繼續(xù)組織美國分社活動。本文根據(jù)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美國分社1929-1936年檔案資料進行考察,認為科學社美國分社的歷史表明,中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fā)展一直有著廣泛的跨國因素,科學專業(yè)精神和愛國民族主義是中國近代科學家的兩個強大驅(qū)動力,而自我管理是以科學社為代表的早期中國科學家共同體對中國公民社會建設的一個貢獻。
[Abstract]:The China Science Society was foun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Chinese students from 1914 to 1915. After its headquarters moved back to China in 1918, its org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once fragmented. In 1929, Yang Xiaoshu, the board of the Science Society and director general, entrusted Tsinghua University with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supervise Mei Yiqi's reorganization of the US branch. After electing staff, holding annual meetings, liaising with overseas students,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were remarkable. Later, in end of 1931, after Mei Yiqi was recalled to serve as presi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ao Yuanren, Tang Peisong, Chih Kung Jen, Qiu and others continue to organize American bureau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archives of the American Branch collected by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from 1929-1936,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Branch of Science Society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lways had a wide range of transnational factors. Scientific professionalism and patriotic nationalism are two powerful driving forces for Chinese modern scientists. And self-management is a contribu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ty of scientists represented by the Science Societ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
【作者單位】: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歷史系;
【分類號】:G32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鐵權;民國科學社團發(fā)展變遷——中國科學社社員的時空分布透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03期
2 鄭清坡;黃艷麗;;科學社團史研究的新進展——評《體制與觀念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的科學文化》[J];滄桑;2006年01期
3 范鐵權;;民國科學社團發(fā)展變遷的多元透析——以中國科學社為中心[J];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4 許為民;;中國科學社與浙江大學[J];科學;1997年02期
5 張劍;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宣傳及其影響(1914─1937)[J];檔案與史學;1998年05期
6 ;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舊址征集史料[J];科學;1999年03期
7 張劍;民國科學社團發(fā)展研究——以中國科學社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2年02期
8 范鐵權;張謇與中國科學社[J];歷史教學;2002年10期
9 范鐵權;試論胡明復與中國科學社[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10 范鐵權;評中國科學社的西部活動[J];中州學刊;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敬全;;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科學社會體制化的進程[A];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陳熙涵邋王磊;追憶近代科學開拓者[N];文匯報;2008年
2 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 張超;中國科學社在中國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中的作用[N];光明日報;2008年
3 楊艦 劉丹鶴;庚款留學生與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建淵源[N];大眾科技報;2007年
4 東南大學STS研究中心 王麗;中國科學社:倡導科學救國的一面旗幟[N];經(jīng)濟參考報;2008年
5 國家圖書館典藏閱覽部 張珊珊;中國《科學》發(fā)展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范鐵權;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的科學文化[D];南開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偉偉;中國科學社與中國近代科普教育(1914-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132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151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