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貨幣論文 >

中美儲蓄率比較:從核算口徑到經濟含義

發(fā)布時間:2018-05-22 15:34

  本文選題:儲蓄率 + 國民經濟核算; 參考:《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從核算口徑考慮中美兩國儲蓄率的最大差異主要是美國通常使用凈儲蓄率的概念,中國的儲蓄率是包含折舊的總儲蓄率概念。無論以什么口徑衡量,都不改變中美兩國各自儲蓄率的變動趨勢;不改變中國國民儲蓄率高,美國國民儲蓄率低的結論;不改變中國居民儲蓄率高,美國個人儲蓄率低的實際。中美兩國儲蓄水平差異的背后反映的是在中國體制改革過程中,居民傳統(tǒng)安全感的喪失,企業(yè)對社會責任承擔的缺失,以及政府經濟支配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堅定推進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加快推進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時,約束企業(yè)和政府分配行為、防止公共部門利益固化更具有長遠意義。
[Abstract]: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avings rates is that the concept of net savings rate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savings rate is the concept of total savings rate including depreciation. No matter what calibre we measure, it will not change the trend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spective savings rat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will not change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a's national savings rate is high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avings rate is low; and it will not change the fact that China's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s high, and the United States' personal savings rate is low. The difference in savings level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flects the loss of residents' traditional sense of security, the lac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dominanc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reform. Therefore, while firm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peeding up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t is of more long-term significance to restrain the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distribution and to prevent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sector from solidifying.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銀行;
【分類號】:F83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任若恩;覃筱;;中美兩國可比居民儲蓄率的計量:1992—2001[J];經濟研究;2006年03期

2 陳利平;;高增長導致高儲蓄:一個基于消費攀比的解釋[J];世界經濟;2005年11期

3 何新華;曹永福;;從資金流量表看中國的高儲蓄率[J];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家勝;祁春節(jié);;我國貿易順差存在的根源與發(fā)展趨勢研究[J];財經研究;2007年08期

2 陳享光;劉霄;;2005年我國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J];當代經濟管理;2006年06期

3 蔡f ;王美艷;;“未富先老”對經濟增長可持續(xù)性的挑戰(zhàn)[J];宏觀經濟研究;2006年06期

4 任碧云;;儲蓄向投資轉化機制及中國目標模式的選擇——基于高儲蓄率、高貿易順差背景的思考[J];經濟經緯;2006年04期

5 李通屏;李建民;;中國人口轉變與消費制度變遷[J];人口與經濟;2006年01期

6 陳友華;人口紅利與人口負債:數量界定、經驗觀察與理論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7 陸杰華,肖周燕,王燁;2004:中國人口學研究的回顧與評述[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年01期

8 都陽;;中國低生育率水平的形成及其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5年12期

9 黃偉力;隋廣軍;;中國經濟的動態(tài)效率——基于修正黃金律的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10 蔡f ;;勞動力短缺:我們是否應該未雨綢繆[J];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黃永香;;對國外及東亞地區(qū)人口轉變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簡論[A];2007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永生;中國轉型期消費信貸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2 龐麗;經濟增長中能源政策的計算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于冬;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國際資本流動性及效應的經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劉偉;中國經常項目的變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5 許雄奇;中國財政赤字的宏觀經濟效應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6 黃偉力;中國經濟的動態(tài)效率:理論與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7 楊科威;含勞動收入的動態(tài)消費—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及應用[D];復旦大學;2007年

8 張盈華;社會保障促進經濟增長的機理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9 鄭純雄;中國最優(yōu)儲蓄率的決定及宏觀經濟效應[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10 段平方;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苗振洲;中國資本市場效率問題探析[D];鄭州大學;2006年

2 袁友文;“人口紅利”期養(yǎng)老保險籌資模式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6年

3 朱洪;中國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7年

4 李德友;基于人口紅利的廣東人口年齡結構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偉;人口老齡化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及日本政府的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6 趙春雨;我國流動性過剩的成因及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7 陳中;宏觀視角的流動性測度方法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家新;政府儲蓄的形成:從財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J];財經科學;2002年01期

2 齊天翔;經濟轉軌時期的中國居民儲蓄研究——兼論不確定性與居民儲蓄的關系[J];經濟研究;2000年09期

3 施建淮,朱海婷;中國城市居民預防性儲蓄及預防性動機強度:1999—2003[J];經濟研究;2004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宗平;談談《國民帳戶體系》和《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核算國民收入的差別和資料換算方法[J];中國統(tǒng)計;1980年Z1期

2 ;前言[J];東南亞研究;1980年03期

3 汪祥春;談談積累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數量關系[J];財經問題研究;1980年01期

4 劉長新 ,蒼開極;試論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國民經濟核算的一種形式,經濟計劃管理的系統(tǒng)工程[J];財經問題研究;1980年02期

5 大來佐武郎;朱根;孫守錚;;八十年代日、中、美三國經濟關系展望[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0年04期

6 趙春新;關于經濟核算問題[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81年00期

7 森口親司,彭晉瑋;日本經濟的宏觀與微觀[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12期

8 鄭艷新;;建國以來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問題討論簡介[J];財會通訊(綜合版);1981年06期

9 熊大鳳;;如何劃分物質生產部門[J];江漢論壇;1981年04期

10 丁劍峰;;淺談儲蓄在調整時期的作用[J];上海金融;198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江華;張衛(wèi)東;;試論家務勞動的統(tǒng)計[A];中國現(xiàn)場統(tǒng)計研究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9年

2 馮士雍;;限額以下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餐飲業(yè)抽樣調查方法及相關問題[A];北京市第十一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論文選編[C];2001年

3 高敏雪;;環(huán);顒雍怂闩c綠色GDP調整有關問題辨析[A];北京市第十一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論文選編[C];2001年

4 陳靜;;美國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指數體系[A];北京市第十一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論文選編[C];2001年

5 李鵬;袁強;方福康;;金融系統(tǒng)的資源配置功能與經濟增長[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謝靈;;我國財務會計目標探析[A];企業(yè)財務報告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侯志強;;淺論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A];北京市第十二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論文選編[C];2003年

8 朱啟貴;;全面小康指標體系與國民經濟核算發(fā)展[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9 劉子蘭;;養(yǎng)老金計劃私有化問題研究[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暨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4年

10 豆建民;;我國省際資本流動的區(qū)域經濟效應研究[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中)[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衛(wèi)容之;實施知識發(fā)展戰(zhàn)略[N];國際金融報;2000年

2 記者 王一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將與國際接軌[N];經濟參考報;2000年

3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李正信;長期合作 以誠取信[N];經濟日報;2000年

4 記者 劉建鋒;把環(huán)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N];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

5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茅于軾;出口退稅不合算[N];廠長經理日報;2000年

6 耿志民;世界養(yǎng)老保險制度私營化改革的經濟學斷想[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0年

7 袁志剛;從宏觀經濟學看養(yǎng)老保險體系[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李建興;500億國債:為經濟再添一把火[N];人民日報;2000年

9 本報記者 陳鋼;資本經營:技術創(chuàng)新的助推器[N];新華日報;2000年

10 黃文;美國人創(chuàng)富有自己一套[N];信息時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秋碧;國民經濟核算及其總體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0年

2 楊仲山;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1年

3 沈宗范;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以及外資的作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年

4 徐明生;人力資本計量及優(yōu)化配置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5 范德勝;經濟轉軌時期的中國金融發(fā)展和經濟增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高云峰;北京山區(qū)森林資源價值評價[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7 劉俊昌;林業(yè)產值的計量、分析和應用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2年

8 田立中;經濟轉型中的貨幣流通速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張英;構建我國環(huán)境會計體系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10 姚海明;中國金融路徑的儲蓄向投資轉化結構與效率[D];蘇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王睿);人民幣自由兌換:理論、實踐與策略[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0年

2 鄭剛;知識經濟的測度理論與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3 李曉暉;我國的居民儲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0年

4 翟麗花;國民核算與企業(yè)核算一體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5 王洪波;國民經濟價格核算研究[D];湖南大學;2001年

6 楊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環(huán)保指標設計研究[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1年

7 王敏;論我國證券市場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D];天津財經學院;2001年

8 鐘春平;證券市場與經濟增長:效應與經驗分析[D];湖南大學;2001年

9 陳曜;可持續(xù)發(fā)展條件下國民經濟核算的拓展研究[D];湖南大學;2002年

10 陳梅;中國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相互作用機制及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

本文編號:192265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92265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a8d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