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共服務區(qū)域和城鄉(xiāng)效率的差異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4-09-03 15:00
第一章導論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繪制了 21世紀頭二十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提出這一奮斗目標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但是較高的經濟增長并沒能相應帶來國民福利的普遍提高,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各種深層次矛盾不斷顯現,突出體現在地區(qū)間及城鄉(xiāng)間經濟社會發(fā)展差距拉大,這種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加而不斷擴大,東部突飛猛進,中西部發(fā)展滯后,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經濟差距明顯,這些差距體現在包括教育、醫(yī)療、交通、信息、就業(yè)等各個領域1。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fā)展關鍵期,如何縮小地區(qū)、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保證不同地區(qū)、行業(yè)、階層、群體的利益,特別是必須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生活條件,是保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保障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1.2研究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本文總體目標是通過對我國不同區(qū)域及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及其效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fā)現我國區(qū)域及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現狀特征、問題、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提出改進的思路及對策,從而實現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具體的目標來看,主要是建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的投入一產出指標框架體系;系統(tǒng)考察我國區(qū)域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差異程度及影響因素;系統(tǒng)考察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差異程度及影響因素;完善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評估框架;谝陨夏繕耍疚闹饕绣硟热萑缦拢旱谝徽率紫纫霰疚膶⒁绣车膯栴}及研究的意義。主要強調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是我國改革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要實現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章還對國內外關于政府效率、DEA實證研究應用和公共服務效率影響因素的研宄進行回顧和評述。第二章主要是對公共服務效率研究的理論框架和方法進行研宄,主要是對與研究相關的概念,如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和效率的概念進行界定。在理論背景方面,對國內外涉及公平、效率及福利的理論,以及本研究中涉及的模型方法進行梳理。第三章從總體上對我國建國以來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變迀及內容進行回顧。通過數據對比,從投入總量及結構差異分析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現狀,包括縱向及橫向、區(qū)域間和城鄉(xiāng)間的比較。最后對造成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
第二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理論分析框架
2.1基本概念的辨析
公共服務這一名詞在西方的研宄中沒有直接對應的研究,在我國也是一直到2003年才提出來的。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政府的四項職能,即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再次明確了這一點。對于我國公共服務的概念、范圍,國內的學者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的特性來進行闡述,主要包括“物品解釋法”、“職能解釋法”、“價值解釋法”、“利益解釋法”、“主體解釋法”、“內容解釋法”等等。
2.2公共服務效率的理論基礎
1954年,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薩繆爾森提出了 “公共產品”的明確定義。薩綴爾森認為公共產品的特征是:第一,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即無法防止“搭便車”行為。對該物品的供給不支付任何費用的人,和支付費用的人同樣可以享有該物品帶來的效用;第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即該物品的邊際成本為零。某一個人或企業(yè)對該物品的消費不排斥、不妨礙其他人從對該物品的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因此,公共產品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搭便車”的現象,從而導致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動力不足,這也就決定了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進行提供。
…………
第四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區(qū)域效率差異分析 ............58
4.1基于DEA的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區(qū)域差異現狀分析 ..........58
第五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城鄉(xiāng)效率差異分析 .............81
5.1基于DEA的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城鄉(xiāng)差異現狀分析 ............81
第六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評價 ............101
6.1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水平........... 101
第六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評價
6.1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水平
對2004-2011年我國31個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得分計算得到平均值。其中,東部地區(qū)省份總體得分為0. 948,中部地區(qū)省份總體得分為0.990,西部地區(qū)省份總體得分為0.862 (表6-1)。對8年來平均分都達到DEA有效,即平均分1分的的省份評為最高等級,低于0.7分評為最低等級,中間分值以間距0.1分進行等級分級,最后得到全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等級分布圖,可見,在地圖上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整體呈東高西低走勢。(圖6-1)
6.2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與效率評價
基于變異系數的測量方法,我們針對中國2004-2011年間的地區(qū)人均公共服務狀況進行不平等程度測量,變異系數越大,表明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地區(qū)間的不公平狀態(tài)越明顯。對我國各地區(qū)經濟水平、財政能力、公共服務水平的變異系數與對應效率進行評估,得以考察我國公共服務公平與效率的演進情況,有助于我們?yōu)檫M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數據基礎。在考察指標上,經濟水平指標采用各地區(qū)人均GDP,財政能力指標采用各地區(qū)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公共服務投入差異采用本文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效率評價指標中的三個投入指標的變異系數均值,同理得到公共服務產出差異值。(表6-4,圖6-5)
...............
第七章主要結論成果與政策建議
并結合數據的可得性,選擇“普通初中及小學生均教育經費”、“人均醫(yī)療衛(wèi)生經費支出”和“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比例”三項指標,在產出方面選擇“15歲及以上人口非文盲率”、“普通小學本科以上學歷師生比”、“普通初中本科以上學歷師生比”、“每萬人擁有執(zhí)業(yè)醫(yī)生數”、“每萬人擁有注冊護士數”、“每萬人擁有病床數”和“居民生活改善度”。其中利用城鄉(xiāng)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比例代替人均社會保障經費支出作為社會保障領域的投入?紤]城鄉(xiāng)間資源稟賦的差異,為真實反映城市和農村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的差別,選用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執(zhí)業(yè)醫(yī)師和注冊護士代替區(qū)域間效率考察指標中的教師數和衛(wèi)生人員數。最后選取居民生活改善度考察整體社會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務的整體產出。
影響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的因素很多,但我們認為政府是影響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這意味著我國的公共服務效率問題能夠通過政府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善。在第四章中,我們看到擁有更高財政自主權的地方政府有較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且影響顯著。較低財政自給率的政府需要更多的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來提供公共服務,容易造成轉移支付資金在轉化成公共服務過程中的低效。因此,政府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制度改進來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財政自主權,從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的效率。
本文編號:8610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繪制了 21世紀頭二十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提出這一奮斗目標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但是較高的經濟增長并沒能相應帶來國民福利的普遍提高,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各種深層次矛盾不斷顯現,突出體現在地區(qū)間及城鄉(xiāng)間經濟社會發(fā)展差距拉大,這種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加而不斷擴大,東部突飛猛進,中西部發(fā)展滯后,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經濟差距明顯,這些差距體現在包括教育、醫(yī)療、交通、信息、就業(yè)等各個領域1。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fā)展關鍵期,如何縮小地區(qū)、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保證不同地區(qū)、行業(yè)、階層、群體的利益,特別是必須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生活條件,是保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保障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1.2研究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本文總體目標是通過對我國不同區(qū)域及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及其效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fā)現我國區(qū)域及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現狀特征、問題、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提出改進的思路及對策,從而實現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具體的目標來看,主要是建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的投入一產出指標框架體系;系統(tǒng)考察我國區(qū)域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差異程度及影響因素;系統(tǒng)考察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差異程度及影響因素;完善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評估框架;谝陨夏繕耍疚闹饕绣硟热萑缦拢旱谝徽率紫纫霰疚膶⒁绣车膯栴}及研究的意義。主要強調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是我國改革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要實現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章還對國內外關于政府效率、DEA實證研究應用和公共服務效率影響因素的研宄進行回顧和評述。第二章主要是對公共服務效率研究的理論框架和方法進行研宄,主要是對與研究相關的概念,如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和效率的概念進行界定。在理論背景方面,對國內外涉及公平、效率及福利的理論,以及本研究中涉及的模型方法進行梳理。第三章從總體上對我國建國以來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變迀及內容進行回顧。通過數據對比,從投入總量及結構差異分析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現狀,包括縱向及橫向、區(qū)域間和城鄉(xiāng)間的比較。最后對造成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
第二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理論分析框架
2.1基本概念的辨析
公共服務這一名詞在西方的研宄中沒有直接對應的研究,在我國也是一直到2003年才提出來的。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政府的四項職能,即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再次明確了這一點。對于我國公共服務的概念、范圍,國內的學者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的特性來進行闡述,主要包括“物品解釋法”、“職能解釋法”、“價值解釋法”、“利益解釋法”、“主體解釋法”、“內容解釋法”等等。
2.2公共服務效率的理論基礎
1954年,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薩繆爾森提出了 “公共產品”的明確定義。薩綴爾森認為公共產品的特征是:第一,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即無法防止“搭便車”行為。對該物品的供給不支付任何費用的人,和支付費用的人同樣可以享有該物品帶來的效用;第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即該物品的邊際成本為零。某一個人或企業(yè)對該物品的消費不排斥、不妨礙其他人從對該物品的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因此,公共產品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搭便車”的現象,從而導致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動力不足,這也就決定了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進行提供。
…………
第四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區(qū)域效率差異分析 ............58
4.1基于DEA的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區(qū)域差異現狀分析 ..........58
第五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城鄉(xiāng)效率差異分析 .............81
5.1基于DEA的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城鄉(xiāng)差異現狀分析 ............81
第六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評價 ............101
6.1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水平........... 101
第六章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評價
6.1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綜合水平
對2004-2011年我國31個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得分計算得到平均值。其中,東部地區(qū)省份總體得分為0. 948,中部地區(qū)省份總體得分為0.990,西部地區(qū)省份總體得分為0.862 (表6-1)。對8年來平均分都達到DEA有效,即平均分1分的的省份評為最高等級,低于0.7分評為最低等級,中間分值以間距0.1分進行等級分級,最后得到全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等級分布圖,可見,在地圖上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效率整體呈東高西低走勢。(圖6-1)
6.2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與效率評價
基于變異系數的測量方法,我們針對中國2004-2011年間的地區(qū)人均公共服務狀況進行不平等程度測量,變異系數越大,表明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地區(qū)間的不公平狀態(tài)越明顯。對我國各地區(qū)經濟水平、財政能力、公共服務水平的變異系數與對應效率進行評估,得以考察我國公共服務公平與效率的演進情況,有助于我們?yōu)檫M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數據基礎。在考察指標上,經濟水平指標采用各地區(qū)人均GDP,財政能力指標采用各地區(qū)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公共服務投入差異采用本文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效率評價指標中的三個投入指標的變異系數均值,同理得到公共服務產出差異值。(表6-4,圖6-5)

...............
第七章主要結論成果與政策建議
并結合數據的可得性,選擇“普通初中及小學生均教育經費”、“人均醫(yī)療衛(wèi)生經費支出”和“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比例”三項指標,在產出方面選擇“15歲及以上人口非文盲率”、“普通小學本科以上學歷師生比”、“普通初中本科以上學歷師生比”、“每萬人擁有執(zhí)業(yè)醫(yī)生數”、“每萬人擁有注冊護士數”、“每萬人擁有病床數”和“居民生活改善度”。其中利用城鄉(xiāng)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比例代替人均社會保障經費支出作為社會保障領域的投入?紤]城鄉(xiāng)間資源稟賦的差異,為真實反映城市和農村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的差別,選用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執(zhí)業(yè)醫(yī)師和注冊護士代替區(qū)域間效率考察指標中的教師數和衛(wèi)生人員數。最后選取居民生活改善度考察整體社會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務的整體產出。
影響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的因素很多,但我們認為政府是影響基本公共服務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這意味著我國的公共服務效率問題能夠通過政府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善。在第四章中,我們看到擁有更高財政自主權的地方政府有較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且影響顯著。較低財政自給率的政府需要更多的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來提供公共服務,容易造成轉移支付資金在轉化成公共服務過程中的低效。因此,政府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制度改進來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財政自主權,從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的效率。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86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86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