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與回歸:我國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的價值研究
本文選題: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 切入點:社區(qū)教育 出處:《職教論壇》2017年33期
【摘要】:價值是決定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生長和發(fā)揮效力的根本性質。從價值層面分析我國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從價值自主、價值訴求、價值尋蹤審視我國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的價值屬性,反思其在管理方式、價值多元選擇、孕育產生路徑過程中出現(xiàn)的價值誤區(qū):價值遮蔽與組織妥協(xié)性生成,價值失語與組織被動性低語,價值偏離與組織公共性不足。從價值迷思過程中探尋我國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價值回歸之路:弘揚本體性自覺,規(guī)正個性化語境,廓清治理域路徑。我國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是有生命追求的組織,我國社區(qū)學習型自組織的價值研究過程,正是一個組織生命成長關懷滋養(yǎng)的過程。
[Abstract]:Value is the fundamental nature that determines the self-organization growth and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learn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unity learning self-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value level, examines the value attribute of the community learning self-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value autonomy, the value appeal, the value tracing, rethinks its management way, the value multiple choice.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gestation are: value masking and organization compromise, value aphasia and organization passive whispering, value deviation and organization public insufficiency.From the process of value myt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of self-organization value return of community learning in our country: carrying forward the consciousness of ontology, regulating the individualized context, and clarifying the path of governance domain.Community learning self-organization is a kind of organization with the pursuit of life. The value research process of community learning self-organization in China is a process of caring for the growth of organizational life.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江西警察學院;
【分類號】:G72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秀錦;“學習型社區(qū)”內涵辨析[J];成人教育;2002年10期
2 王英偉;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的幾點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2年06期
3 吳洛夫;論“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J];湖湘論壇;2003年05期
4 李潔,許放;關注城市社區(qū)發(fā)展 構建學習型社區(qū)[J];成人教育;2003年12期
5 ;學習型社區(qū)的基本模式與框架[J];領導決策信息;2003年28期
6 周瑞金;慎談"學習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年35期
7 韓振宇;走進學習型社會[J];出版參考;2004年05期
8 黃云龍;農村城市化與學習型社區(qū)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翟玉華;關于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的幾點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中外學習型社區(qū)建設比較分析[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國興;王金莉;;關于學習型社區(qū)建設的思考[A];2003年中國成人教育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黃海濤;;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的實踐與思考[A];2005年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暨和諧社會與成人教育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朱德恩;黃宏英;;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給圖書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A];現(xiàn)代圖書館的人本主義思考與實踐——2002江浙滬晉圖書館中青年論壇論文集[C];2002年
4 閘北區(qū)大寧街道課題組;;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運作機制的研究[A];2003年中國成人教育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學習型社區(qū)建設研究課題組;王翊士;沈素娥;黃明杰;虞祥耀;;學習型社區(qū)建設研究[A];2007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暨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7年
6 丁興標;;創(chuàng)建學習型城區(qū)的理論與實踐——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等舉辦研討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張龍;;統(tǒng)籌區(qū)域教育資源,構建學習型社會——共建朝陽區(qū)學習型社區(qū)的提議[A];2003年中國成人教育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美國莫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 成福蕊;美國學習型社區(qū)與新問責治理[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
2 裴冬梅;東勝區(qū)新園社區(qū)傾力打造學習型社區(qū)[N];鄂爾多斯日報;2010年
3 記者 王云霞;我市學習型社區(qū)建設標準確定[N];蘭州日報;2012年
4 記者 劉敏超;學習之風,吹遍中華商業(yè)第一街[N];上?萍紙;2008年
5 通訊員 石路;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 構建教育新平臺[N];東方城鄉(xiāng)報;2010年
6 太原市杏花嶺區(qū)教育局 郭玉英;整合資源是建設學習型社區(qū)的有效途徑[N];太原日報;2013年
7 記者 劉昊;專家為本市建設“學習之都”建言獻策[N];北京日報;2006年
8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咨詢組組長 郝克明 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咨詢組專家組組長 季明明;建設學習型社會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N];中國教育報;2013年
9 ;我們怎樣走進學習型社會[N];中國教育報;2003年
10 侯定凱 華東師大終身教育研究院教授;學習型社會也有自己的評估指數(shù)[N];文匯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斌;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的影響因素研究——以石榴園南里社區(qū)為案例[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丁昶瑋;我國城市學習型社區(qū)構建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3 趙丹;我國城市學習型社區(qū)構建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4 馬曉玲;學習型社區(qū)建設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5 王晨;我國農村學習型社區(qū)的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6 魏雨萌;我國構建學習型社區(qū)的對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7 胡蕙芳;關于我國學習型社區(qū)構建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會超;石家莊市學習型社區(qū)建設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董培英;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10 王晶晶;學習型社區(qū)建設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191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71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