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間性:社會管理持續(xù)變遷的一種分析框架
本文選題:主體間性 切入點:社會管理 出處:《學習與實踐》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對主體性反思與超越的主體間性在社會管理中主要體現(xiàn)為國家、市場與社會的關系。國外相關社會管理理論中福利國家理論表達了一種國家對市場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論重構了一種市場神話主義,建構起"企業(yè)家政府";"第三條道路"理論尋求國家與市場間的綜合;治理理論明確提出國家、市場與社會是治理公共事物的合作伙伴。我國社會管理體制中單位制與人民公社體制建構起國家一元化管理;體制轉型時期,國家創(chuàng)造出市場這個合作伙伴,社會開始獲得一定程度的發(fā)育,社會管理開始出現(xiàn)多元主體;社區(qū)制中,國家將市場與社會看成合作伙伴,建構起黨委、政府、社會與大眾權利共享、責任共擔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國外社會管理理論與中國社會管理事實都遵循著從國家中心主義向國家、市場與社會多主體治理轉變的軌跡。作為一種分析框架的主體間性不僅有助于解釋國外社會管理理論演化與國內(nèi)社會管理體制變遷,而且可將其勾連起來研究,以指導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再建構。
[Abstract]:Intersubjectivity, as a reflec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subjectiv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in social management. The welfare state theory in the relevant social management theory of foreign countries expresses a kind of state control over the market.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reconstructs a kind of market mythology, constructs "entrepreneur government", "the third way" theory seeks the synthesis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market, the governance theory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country, Market and society are partners in managing public affairs. In China's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unit system and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constitute a unified management of the coun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e state creates the market as a partner. Society began to develop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began to emerge as a pluralistic mainstay. In the community system, the state regarded the market and society as partners, and set up party committees, governments, society and the public to share rights. The theory of social management abroad and the fact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 China follow the new pattern of social management from national centralism to the state.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nter-subjectivity can not only help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so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the change of domestic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but also link it up and study it. In order to guide the re-construction of our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城市社區(qū)建設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政府公共服務社區(qū)化機制研究”(11YJC810017) 河南省2012年度軟科學研究項目“城鄉(xiāng)一體化背景下河南省農(nóng)村社區(q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122400450222)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C9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寄榮;楊玉生;;西方福利國家理論與實踐評析——作為經(jīng)濟運行機制的福利國家[J];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0年06期
2 劉蔚;;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及其啟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S3期
3 張尚仁,王玉明;論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多元化[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4 汪華;;論“福利國家”產(chǎn)生的實踐傳統(tǒng)與理論淵源[J];改革與戰(zhàn)略;2008年12期
5 閆娟;;論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6 陳偉東;;鄰里網(wǎng)絡:自組織的社會結構——解讀城市社區(qū)自治的一種分析框架[J];湖湘論壇;2010年02期
7 劉曉嬌;;解讀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09年31期
8 虎小軍;張世遠;;主體間性:哲學研究的新范式[J];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9 劉繼同;從依附到相對自主:國家、市場與社區(qū)關系模式的戰(zhàn)略轉變[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03期
10 宋雅萍;;論主體間性[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8年0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智紅;;休謨懷疑主義述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2 劉忠;康德的“因果觀”探析——兼論與佛教“善惡報應論”比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樓月紅;;淺析“語言暴力”的解決之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4 李祖平;程東旺;;基于交互主體性理論的大學德育生活化路徑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王會麗;;科學與非科學標準的論爭——康德“普遍必然有效性”與波普爾“可證偽”思想比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0期
6 魏明超;批判精神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效用[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李懷珍;兩種批判,兩個界限——康德和前期維特根斯坦之比較[J];北方論叢;2003年04期
8 劉志洪;;唯心主義的三種含義[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江峰;;客觀與主觀:當代課程哲學的兩種知識觀評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10 萬建中;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調查中的主體意識——以民間文學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萬樹;;福祉經(jīng)濟學研究進展與國民福祉系統(tǒng)[A];江蘇省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周振國;田翠琴;;以人為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核心理念[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韓勇;齊先樸;;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邊疆地區(qū)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以廣西為例[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華濤;;以服務型政府建設推進社會管理[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勇;李廣斌;;新農(nóng)村建設下的蘇南農(nóng)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隱憂——基于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陸文榮;;社會管理:作為實踐和概念[A];中國社會學會2010年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張兆曙;;城市議題與社會復合主體的聯(lián)合治理——對杭州三種城市治理實踐的組織分析[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任春強;劉秦閏;;論A版演繹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胡仙芝;;論社會中介組織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中的職能和作用[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10 劉繼同;;社會福利制度框架結構性變遷與社會工作專業(yè)戰(zhàn)略性地位[A];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nèi)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內(nèi)地部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李書藏;英國公共廣播電視體制的生成探源[D];武漢大學;2010年
3 張淑東;人力資源資本化的市場意識前提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于景輝;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慧鳳;社區(qū)治理與社會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D];浙江大學;2011年
7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何江新;海德格爾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解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區(qū)加強黨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郭風英;建國以來我國城市社會管理體制演變與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宇;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都市社區(qū)治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陳慕;中學語文生命化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黃永嘉;基于治理理論的行政組織變革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黃洪霞;海豐縣財政支農(nóng)資金管理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鄭粵琦;標準化在我國政府行政管理中的運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張選朝;馬克思實踐生存論視域中的主體間性理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7 李薇;試論歐洲啟蒙運動中的“科學創(chuàng)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8 鄧昊;“神圣”的科學[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更光;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楊帆;“最后的”鄰居[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秉文;;拉美的“增長性貧困”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J];中國勞動保障;2007年07期
2 鄭秉文;;中國怎么防止“拉美化”[J];理論參考;2005年03期
3 王愛華;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的發(fā)展[J];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03年02期
4 張世鵬;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第三條道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9年02期
5 賀雪峰;;新農(nóng)村建設的方向:實踐“低消費、高福利”的生活方式[J];黨政干部文摘;2008年02期
6 陳振明;;政府再造——公共部門管理改革的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J];東南學術;2002年05期
7 陳振明 ,和經(jīng)緯 ,田永賢;西方政府社會管理的理論與實踐評析——《“政府社會管理”課題的研究報告》之二[J];東南學術;2005年04期
8 張尚仁,王玉明;論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多元化[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9 梁瑩;政府、市場與公民社會的良性互動[J];公共管理學報;2004年04期
10 羅運貴;;微觀經(jīng)濟的供給與需求理論新見[J];改革與戰(zhàn)略;2007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袁志剛;[N];文匯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牛天秀;公共管理視角下非政府組織的有效治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鐵省林;西方哲學中主體性問題的歷史嬗變[J];齊魯學刊;2003年02期
2 孫慶斌;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及重建主體性的理論訴求[J];學術交流;2004年07期
3 肖Y
本文編號:16473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64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