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酰亞胺超薄膜成膜研究
【圖文】:
同時將合成的聚酰胺酰亞胺原液稀釋成固含量分別為1%、4%、10%的溶液,以預處理后的銅箔為基底,將所配溶液于勻膠機(Spin-1200D型)上成膜,旋轉時間為10min,轉速為3000r/min,將制備好的聚酰胺酰亞胺超薄膜于85℃下保持3h,250℃下保持5h。2結果與討論2.1FT-IR分析為了表征提純后樹脂的結構,將所得樹脂進行FT-IR測試,掃描范圍:400~4000cm-1,解析度為4cm-1,掃描次數32次。如圖1所示,該樹脂在3377和1655cm-1有屬于酰胺的特征峰,在1777、1710、1375和723cm-1有屬于亞胺結構的特征峰,3377cm-1處的寬峰為酰胺NH的伸縮振動峰,,1777和1710cm-1分別為亞胺結構CO—N—CO的對稱和非對稱伸縮振動吸收峰,1655cm-1為酰胺中C迨O的伸縮振動吸收峰,1601和1497cm-1為苯環(huán)的骨架振動吸收,1375cm-1處為亞胺結構中CN的伸縮振動吸收峰;725cm-1為亞胺CO—N—CO的彎曲伸縮振動峰,由此可判斷該物質是聚酰亞胺類的聚酰胺酰亞胺樹脂。圖1提取樹脂的FT-IR譜圖2.2SEM分析薄膜的表面形態(tài)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也與薄膜的實際應用相關。圖2為樣品的SEM形貌圖。圖2樣品的SEM形貌圖[(a)未處理過的銅箔;(b)超聲處理后的銅箔;(c)樹脂含量1%;(d)樹脂含量4%;(e)樹脂含量10%;(f)原液含量1%;
-1分別為亞胺結構CO—N—CO的對稱和非對稱伸縮振動吸收峰,1655cm-1為酰胺中C迨O的伸縮振動吸收峰,1601和1497cm-1為苯環(huán)的骨架振動吸收,1375cm-1處為亞胺結構中CN的伸縮振動吸收峰;725cm-1為亞胺CO—N—CO的彎曲伸縮振動峰,由此可判斷該物質是聚酰亞胺類的聚酰胺酰亞胺樹脂。圖1提取樹脂的FT-IR譜圖2.2SEM分析薄膜的表面形態(tài)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也與薄膜的實際應用相關。圖2為樣品的SEM形貌圖。圖2樣品的SEM形貌圖[(a)未處理過的銅箔;(b)超聲處理后的銅箔;(c)樹脂含量1%;(d)樹脂含量4%;(e)樹脂含量10%;(f)原液含量1%;(g)原液含量4%;(h)原液含量10%;(c1-h1)相應局部放大圖]從圖2(a-b)可以明顯看出超聲波處理后銅箔表面十分清潔。從圖2(c-e)可知樹脂含量為1%的膜其表面平整度遠不及樹脂含量4%和10%的膜。從圖2(f-h)可知,所得薄膜均表現出良好的平整度;但是又都存在一定的氣洞結構,而同樣放大倍數下[圖2(c1-h1)],圖(c-e)中氣孔結構并不是很明顯,這·65·
【作者單位】: 陜西科技大學教育部輕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基金】:輕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項目(8089)
【分類號】:TQ323.7;TB38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娟;;特種工程塑料——聚酰胺酰亞胺[J];絕緣材料通訊;1990年06期
2 宇野敬一;粟田智晴;王娟;;聚酰胺酰亞胺交聯及其交聯聚合物的物理性能[J];絕緣材料通訊;1993年03期
3 畢大武;那輝;;一種含三氟甲基側基的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與性能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7年08期
4 劉金剛;趙曉娟;楊海霞;楊士勇;;有機可溶性含氟不對稱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與性能[J];功能高分子學報;2008年04期
5 陳瑜;吳建洋;劉慶林;;聚酰胺酰亞胺的分子模擬[J];化工時刊;2009年04期
6 秦寶;;新型耐磨聚酰胺酰亞胺產品[J];玻璃鋼;2009年03期
7 張濤;姚金水;楊志勇;王丹青;朱政;;新型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及其熱穩(wěn)定性[J];合成化學;2012年02期
8 ;從二異氰酸酯合成的聚酰胺酰亞胺樹脂及其層壓板試制情況簡介[J];塑料科技;1975年01期
9 鄭國棟,齊翠珍,袁雅桂,褚有棟;聚酰胺酰亞胺-聚酯復合膜[J];應用化學;1984年01期
10 周宗華;高強度耐熱聚酰胺酰亞胺薄膜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8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武秋香;楊志洲;姚金水;;共縮聚改性手性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08分會:高分子科學[C];2014年
2 劉金剛;楊海霞;陳建升;趙曉娟;范琳;楊士勇;;有機可溶性含氟不對稱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與性能[A];2006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李娟;姚金水;;一種基于L-丙氨酸的光學活性聚酰胺酰亞胺的綠色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李莉;聚酰胺酰亞胺涂層制備工藝及摩擦性能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2 孔祥康;基于氨基酸的含有二肽的手性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及表征[D];齊魯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王大偉;手性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與表征[D];山東輕工業(yè)學院;2010年
4 楊志勇;旋光性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與表征[D];山東輕工業(yè)學院;2011年
5 陳瑜;分子模擬研究氣體在含氟聚酰胺酰亞胺膜中的滲透行為[D];廈門大學;2009年
6 姜曼;新型聚酰胺酰亞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寧波大學;2013年
7 于丹;二元聚酰胺酰亞胺聚合工藝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8 高宇;二異氰酸酯法制備聚酰胺酰亞胺工藝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9 崔永盛;聚酰胺酰亞胺薄膜項目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301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3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