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O-2D的潰決型泥石流模擬研究
本文選題:華溪溝 切入點:潰決型泥石流 出處:《泥沙研究》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13年7月10日華溪溝引發(fā)降雨量為100年一遇的潰決型泥石流("7.10"泥石流),造成岷江堵塞并形成堰塞湖,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為了研究潰決型泥石流危險性,探討不同降雨頻率下暴發(fā)泥石流的結(jié)果,利用FLO-2D軟件對華溪溝在不同降雨頻率下潰決與非潰決條件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并把100年一遇的模擬結(jié)果與實際野外調(diào)查情況做出對比。結(jié)果顯示潰決條件下沖出量、堆積范圍面積、平均堆積深度比非潰決條件下超出1倍;潰決時沖出量比實際調(diào)查值少5.58萬m3。數(shù)值模擬結(jié)果表明模型的誤差在允許范圍內(nèi),模擬結(jié)果與原型相比準確度為88.61%,模擬效果較好。潰決型泥石流規(guī)模比非潰決時相比甚大,因此在進行災害防治設計和危險性評價時應特別注意。
[Abstract]:In July 10th 2013, Huaxigou caused the collapse debris flow ("7.10" debris flow) with rainfall once in 100 years, which caused the blockage of Minjiang River and the formation of barrier lake, resulting in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danger of collapsing debris flow, The results of debris flow breakout at different rainfall frequencies were discussed. The collapse and non-collapse conditions of Huaxi gully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frequencies were simulated by FLO-2D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lume, the area and the average depth of accum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utburst are 1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n-outburst. The resul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error of the model is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 is 88.61, and the simulation effect is better. The scale of collapsing debris flow is larger than that of non-collapse debris flow. Therefore,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esign and risk assessment.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zhì)災害防治與地質(zhì)環(huán)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672299)
【分類號】:P642.2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興昌;陜西省秦嶺西部泥石流區(qū)域規(guī)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0年01期
2 王協(xié)康,敖汝莊,方鐸;白龍江流域泥石流溝形態(tài)的非線性特征[J];四川水力發(fā)電;2000年S1期
3 祁龍;泥石流溝活躍程度的評價方法[J];山地學報;2000年04期
4 袁萬鐘;論泥石流流動過程中的失水現(xiàn)象[J];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00年03期
5 徐世光,李長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與泥石流灘地開發(fā)[J];地學前緣;2001年02期
6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庫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討[J];內(nèi)蒙古公路與運輸;2001年S1期
7 魏建功;淺談我國山地環(huán)境與泥石流[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1年04期
8 ;泥石流[J];中國地理科學文摘;2001年04期
9 李吉順;滑坡、泥石流防災常識[J];中國減災;2002年03期
10 ;泥石流與滑坡[J];中國地理科學文摘;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嚴璧玉;;成昆鐵路北段峽谷區(qū)潛在型泥石流[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誠;徐勤;;對我國北方山區(qū)鐵路泥石流的初步認識與選線體會[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3 楊俊杰;;泥石流地區(qū)隧道位置選擇[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豐;;遙感技術(shù)在成昆鐵路沙灣至瀘沽泥石流普查與動態(tài)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三)[C];1992年
5 周陳生;楊曉莉;白金玉;郭會川;;近壩區(qū)泥石流(群)溝的危險性及其對電站的影響評價[A];中國地質(zhì)學會工程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暨“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工程地質(zhì)”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崔鵬;莊建琦;陳興長;張建強;周小軍;;汶川地震區(qū)震后泥石流活動特征與防治對策[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陳曉清;胡凱衡;;泥石流活動與流域特征曲線[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崔鵬;韋方強;謝洪;鐘敦倫;楊坤;何易平;胡凱衡;;西部開發(fā)中的泥石流問題與其減災[A];中國科協(xié)2002年減輕自然災害研討會論文匯編之十[C];2002年
9 劉希林;蘇鵬程;李秀珍;;四川德昌縣紙房溝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陳宜娟;劉希林;趙源;;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風險區(qū)劃[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一)[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舒萍;“減輕泥石流的災害,重在防預!”[N];四川科技報;2007年
2 黃星高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學院 周金星;多措并舉 預警為先 科學防治泥石流[N];中國水利報;2009年
3 彭麗 顧華寧;要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間[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4 水電顧問集團 范俊喜;水電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響?[N];中國能源報;2013年
5 安集;發(fā)生泥石流怎么辦?[N];中華合作時報;2008年
6 安集;泥石流的時間周期規(guī)律和預報方法[N];中華合作時報;2008年
7 實習記者 李霞;一看二聽識別泥石流 專家教你緊急避險[N];成都日報;2010年
8 記者 段金平;旅游景區(qū)泥石流不容忽視[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10年
9 劉孝盈;日本泥石流的監(jiān)測與預報[N];中國水利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張文天;高山河谷寫課題 泥石流溝造良田[N];科技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翠容;泥石流堵塞大河判據(jù)及沿河線減災對策[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2 程思;都江堰市龍溪河流域震后多溝同發(fā)泥石流危險性及易損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吳漢輝;泥石流預報預警先進技術(shù)及其在示范區(qū)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4 郭鵬;白龍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機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5 張寧;單體泥石流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研發(fā)及其在四川地震災區(qū)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6 黃曉虎;泥石流降雨啟動機制及早期預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7 史明遠;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災害預測預警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8 王碩楠;溝道泥石流堆積體復活啟動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9 熊木齊;白龍江流域泥石流攔擋工程的效應模擬研究[D];蘭州大學;2017年
10 陳中學;粘土顆粒含量對蔣家溝泥石流啟動影響及成災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慶豐;山坡泥石流的風險性分析與評價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馬宗源;泥石流流場三維數(shù)值模擬研究[D];長安大學;2006年
3 鐘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復技術(shù)[D];重慶交通大學;2011年
4 茍印祥;泥石流動力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5 吳雨夫;地震對泥石流暴發(fā)的臨界降雨條件影響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6 陳寧;泥石流發(fā)生降雨條件模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7 張華偉;太原西山虎峪溝泥石流流場三維數(shù)值模擬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遠程監(jiān)測系統(tǒng)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險性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10 劉麗娜;蘆山地震區(qū)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本文編號:15803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58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