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卸荷應力路徑下大理巖屈服函數(shù)研究
本文選題:巖石力學 + 應力路徑 ; 參考:《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年12期
【摘要】:對大理巖試樣開展常規(guī)三軸加荷和峰前卸荷破壞試驗,探討加卸荷2種應力路徑下大理巖在子午平面上的屈服函數(shù)形式。根據(jù)廣義塑性力學理論,給出q方向上剪切屈服面和p方向上體積屈服面的數(shù)學表達式。大理巖加荷條件下剪切屈服面呈直線形式,卸荷條件下剪切屈服面呈二次拋物線形式。加荷和卸荷應力路徑下大理巖都會發(fā)生體積剪脹,相應的體積屈服面可以分為壓縮和剪脹2個階段。大理巖加荷破壞過程的體積屈服面為2段不同直線形式,大理巖卸荷破壞過程的體積屈服面應采用二次拋物線形式。通過試驗確定大理巖屈服函數(shù),不僅能反映應力路徑變化對巖石屈服的影響,還能夠反映巖石各向異性性質,避免人為假定屈服函數(shù)的弊端。與加荷應力路徑相比,卸荷應力路徑下塑性剪應變和塑性體應變增加的更快,后繼屈服面迅速向極限屈服面發(fā)展,進一步說明卸荷破壞的突發(fā)性和劇烈性。
[Abstract]: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failur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marble samples, and the yield function of marble in meridian plane was discussed under two stress paths.According to the generalized plastic mechanics theory,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f shear yield surface in Q direction and volume yield surface in p direction are given.The shear yield surface of marble is in the form of straight line under loading condition, and the shear yield surface is in the form of quadratic parabola under unloading condition.Volume shear dilatation occurs in marble under both loading and unloading stress paths, and the corresponding volume yield surfa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compression and shearing expansion.The volume yield surface of marble under loading failure is in two different straight lines, and the volume yield surface of marble unloading failure process should be in the form of quadratic parabola.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yield function of marble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stress path on the yield of rock, but also reflect the anisotropy of rock, and avoid the disadvantage of artificial assumed yield function.Compared with the loading stress path, the plastic shear strain and the plastic body strain increase faster under the unloading stress path, and the subsequent yield surface develops rapidly to the ultimate yield surface, which further explains the sudden and violent nature of unloading failure.
【作者單位】: 青島理工大學理學院;青島理工大學藍色經濟區(qū)工程建設與安全山東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472270,41372298) 青島市科技計劃基礎研究項目(12 1 4 4 (10) jch)
【分類號】:TU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李順群;焦學英;王芳;;Mohr包線的二次曲線形式[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2 鄭穎人,孔亮;廣義塑性力學及其運用[J];中國工程科學;2005年11期
3 陳衛(wèi)忠;劉豆豆;楊建平;譚賢君;王崇革;;大理巖卸圍壓冪函數(shù)型Mohr強度特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年11期
4 汪斌;朱杰兵;鄔愛清;劉小紅;;高應力下巖石非線性強度特性的試驗驗證[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3期
5 李建林;王瑞紅;蔣昱州;劉杰;陳星;;砂巖三軸卸荷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10期
6 陳瑜瑤,王敬林,鄭穎人;由試驗數(shù)據(jù)擬合重慶紅粘土的屈服條件[J];巖土力學;2001年04期
7 呂穎慧;劉泉聲;江浩;;基于高應力下花崗巖卸荷試驗的力學變形特性研究[J];巖土力學;2010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柴文革;圍壓卸載條件下花崗巖損傷演化與破壞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成良;楊緒祥;余賢斌;;加卸荷條件下輝綠巖巖體力學參數(shù)特性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2年02期
2 李雙建;沃玉進;周雁;劉偉新;;影響高演化泥巖蓋層封閉性的主控因素分析[J];地質學報;2011年10期
3 ;Development of Finite Element Limiting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J];Engineering Sciences;2007年03期
4 伍法權;;巖體工程地質動力學基本原理[J];工程地質學報;2011年03期
5 鄭穎人;趙尚毅;鄧楚鍵;劉明維;唐曉松;張黎明;;有限元極限分析法發(fā)展及其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工程科學;2006年12期
6 武尚;劉佑榮;李世佳;;三軸壓縮條件下灰?guī)r力學特性試驗及力學模型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3年03期
7 方秦;孔祥振;吳昊;龔自明;;巖石Holmquist-Johnson-Cook模型參數(shù)的確定方法[J];工程力學;2014年03期
8 鄔愛清;朱杰兵;;深部巖石工程力學特性及地應力測試研究綜述[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4年10期
9 ;A coupled elasto-plastic-damage mechanical model for marble[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S1期
10 ;Three independent parameters to describe 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intact rocks[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軍;李強;周靖凱;張宇;;基于二次曲線形式摩爾包絡線的履帶車輛推力計算研究[A];2011年中國農業(yè)系統(tǒng)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海峽兩岸農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沙市第五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農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瑞紅;李建林;蔣昱州;王宇;;含預制節(jié)理巖體卸荷條件下力學特性試驗研究[A];第3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文東;復雜高壩壩區(qū)邊坡巖體的非線性損傷流變力學模型及其工程應用[D];山東大學;2011年
2 巨廣宏;高拱壩建基巖體開挖松弛工程地質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3 黃啟翔;卸圍壓條件下含瓦斯煤巖力學特性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4 楊紅偉;循環(huán)載荷作用下巖石與孔隙水耦合作用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5 施維成;粗粒土真三軸試驗與本構模型研究[D];河海大學;2008年
6 夏旺民;黃土彈塑性損傷本構模型及工程應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5年
7 雷文杰;沉埋樁加固滑坡體的有限元設計方法與大型物理模型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年
8 張其一;復合加載模式下地基極限承載力與安定性的理論研究及其數(shù)值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9 姚濤;基于三軸土樣變形數(shù)字圖像測量的黃土變形和強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10 朱杰兵;高應力下巖石卸荷及其流變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鑄;復雜地質環(huán)境條件下花崗巖建基巖體波速偏低分析及開挖擾動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2 蔡波;循環(huán)載荷和卸圍壓下突出煤的力學與滲流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3 鄧洪濤;高應力條件下巖體強度參數(shù)研究[D];長江科學院;2011年
4 陳星;巖體加卸荷破壞的力學特性研究及其工程應用[D];三峽大學;2011年
5 吳紹清;土的三剪統(tǒng)一帽子模型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6 夏旺民;黃土的軟化本構模型[D];西安理工大學;2002年
7 張騰;非飽和黃土的結構性及其彈塑性本構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8 王江;潭衡西線高速公路路塹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與監(jiān)測方案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8年
9 蔡朋;高應力條件下巖石力學試驗及強度準則研究[D];長江科學院;2010年
10 夏小兵;海口靈山紅粘土工程特性研究[D];海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小平,張永興,哈秋聆;裂隙巖體加載和卸荷條件下應力強度因子[J];地下空間;2003年03期
2 劉新榮,鮮學福,馬建春;三軸應力狀態(tài)下巖鹽力學性質試驗研究[J];地下空間;2004年02期
3 高文學,楊軍,黃風雷;強沖擊載荷下巖石本構關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4 朱瑞賡 ,吳綿拔;不同加載速率條件下花崗巖的破壞判據(jù)[J];爆炸與沖擊;1984年01期
5 滕吉文;劉建明;劉財;姚敬金;韓立國;張永謙;;第二深度空間金屬礦產探查與東北戰(zhàn)略后備基地的建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王中言,黃杰藩;孔隙砂巖力學性質隨埋深變化的三軸試驗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3年04期
7 滕吉文;楊立強;姚敬全;劉宏臣;劉財;韓立國;張雪梅;;金屬礦產資源的深部找礦、勘探與成礦的深層動力過程[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年02期
8 姚孝新,耿乃光,陳楻;應力途徑對巖石脆性—延性變化的影響[J];地球物理學報;1980年03期
9 黃潤秋;黃達;;卸荷條件下巖石變形特征及本構模型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8年05期
10 殷有泉;巖石的塑性、損傷及其本構表述[J];地質科學;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錢七虎;;非線性巖石力學的新進展——深部巖體力學的若干關鍵問題[A];第八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2 何滿潮;;深部開采工程巖石力學現(xiàn)狀及其展望[A];第八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3 何滿潮;錢七虎;;深部巖體力學研究進展[A];第九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6年
4 趙忠虎;張茹;李業(yè)學;;不同種類巖石變形破壞的能量耗散與能量釋放分析[A];第十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5 席道瑛;謝端;張毅;何炬;;加載速率對巖石力學性質及聲發(fā)射率的影響[A];第四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9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先國;隧道結構失穩(wěn)及判據(j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2 韋立德;巖石力學損傷和流變本構模型研究[D];河海大學;2003年
3 左宇軍;動靜組合加載下的巖石破壞特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4 朱澤奇;堅硬裂隙巖體開挖擾動區(qū)形成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戰(zhàn)鵬;錦屏二級水電站引水隧洞圍巖卸荷力學特性試驗研究與應用[D];河海大學;2006年
2 張帆;三峽花崗巖力學特性與本構關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路德春;;基于廣義非線性強度理論的土的應力路徑本構模型[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7期
2 曾玲玲;陳曉平;;軟土在不同應力路徑下的力學特性分析[J];巖土力學;2009年05期
3 高正中,胡德金,張青云;復雜應力路徑下土的本構模型研究[J];四川聯(lián)合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1997年05期
4 歐方軍,程玉梅;應力路徑及初始固結條件對強度的影響[J];上海地質;2002年01期
5 路德春;姚仰平;;黏土的應力路徑本構模型[J];巖土力學;2007年04期
6 徐艷虎;鄭玉;李愛明;;應力路徑在巖土工程定性分析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7 曹權;施建勇;柴壽喜;王沛;;自鉆式旁壓試驗中鄰近腔壁土的應力路徑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1期
8 李林國;;基坑開挖中土體受力狀態(tài)與應力路徑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9 侯世偉;路德春;程星磊;杜修力;;基于數(shù)字圖像測量技術的砂土應力路徑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1年S1期
10 曾玲玲;洪振舜;劉松玉;陳福全;;應力路徑對天然沉積土壓縮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廷浩;錢玉林;殷宗澤;;寬級配土應力路徑試驗研究[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七屆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2 謝永濤;張鴻儒;姜海鵬;;不同應力路徑下飽和破土的動力學特性[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田斌;盧應發(fā);邵建富;;復雜應力路徑下流體飽和砂巖本構模型[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4 曾玲玲;陳曉平;劉松玉;;軟土結構性及不同應力路徑對本構模型的影響研究[A];第一屆全國巖土本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向天兵;馮夏庭;陳炳瑞;江權;;開挖與支護應力路徑下硬巖破壞過程的真三軸與聲發(fā)射試驗研究[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6 楊光;張丙印;于玉貞;孫遜;;不同應力路徑下粗粒料力學特性的試驗研究[A];第一屆全國巖土本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杜文山;劉祖德;李柏喬;;顆粒材料應力路徑計算模型及在變形計算中的應用[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3年
8 張文慧;王保田;張福海;;應力路徑和固結應力比對土體變形特性的影響[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3年
9 賀若蘭;張平;劉寶琛;;土釘支護工作性能的應力路徑分析[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10 徐輝;張光永;王靖濤;;黏土不排水條件下的應力路徑損傷本構模型[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相彪;筑壩堆石料應力路徑本構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2 路德春;基于廣義非線性強度理論的土的應力路徑本構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3 程濤;粘土的數(shù)值建模與固結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周葆春;黏土本構建模理論與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李建紅;基于細觀破損機理的膠結結構性土本構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杰;排水固結法在不同應力路徑條件下引起軟土地基沉降的初步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2 曹培;應力路徑對砂土變形特性的影響[D];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2006年
3 曾玲玲;軟土的結構性及不同應力路徑下的力學特性試驗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4 江美英;應力路徑對飽和黃土強度變形及孔壓特性影響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5 賴勇;砂土在小應變下考慮應力路徑影響的本構模型的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6 劉琦;不同應力路徑吹填軟土結構性力學特性研究[D];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12年
7 常銀生;粘性土應力路徑的試驗研究與分析[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8 梁彬;粗粒土復雜應力路徑試驗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9 鄧yN文;基坑開挖應力路徑試驗與有限元變形分析的研究[D];廣州大學;2007年
10 馬路興;高壓下應力路徑對飽和砂土力學特性的影響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609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76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