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庭院戲場若干聲學特征
本文選題:戲場 切入點:庭院空間 出處:《聲學學報》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戲場在世界建筑史中別具一格,它與現(xiàn)代劇院迥然不同。傳統(tǒng)戲曲表演是虛擬化的,因此可在面積不大的亭式舞臺上演出,形成三面圍觀的格局。這類戲場以頂面敞開的庭院形式為其主流。本文討論了下列相關(guān)聲學問題:(1)亭式舞臺的演唱效果;(2)庭院式戲場的混響感;(3)不同戲場布局的聲場強度(響度)變化;(4)伴奏樂隊位置變遷的聲學效果;(5)舞臺下設(shè)甕助聲之謎剖析。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is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architecture.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theater. Traditional opera performances are virtualized, so they can be performed on small pavilion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following related acoustic problems: 1) the singing effect of the pavilion stage and 2) the reverberation feeling of the courtyard play field) the layout of the different theatrical field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coustics question: 1) the singing effect of the pavilion stage and 2) the reverberation feeling of the courtyard play field. Acoustical effect of the position change of the accompaniment band (4) the analysis of the enigma of setting a urn under the stage.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078038)資助
【分類號】:TU242.2;TU11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大猷;亥姆霍茲共鳴器[J];聲學技術(shù);2002年Z1期
2 莫方朔;盛勝我;;混響的感知及其評價[J];聲學技術(shù);2009年06期
3 王季卿;中國傳統(tǒng)戲場建筑考略之二——戲場特點[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4 馬大猷;亥姆霍茲共鳴器的發(fā)展[J];物理;1993年08期
5 王季卿;;庭院空間的音質(zhì)[J];聲學學報;2007年04期
6 王季卿;;音樂廳音質(zhì)設(shè)計中響度評價參量的討論[J];聲學學報;2011年02期
7 莫方朔;王季卿;李晴;;無頂空間內(nèi)混響感特性的研究[J];聲學學報;2012年01期
8 王季卿;析古戲臺下設(shè)甕助聲之謎[J];應用聲學;2004年04期
9 王季卿;莫方朔;;中國傳統(tǒng)戲場亭式戲臺攏音效果初析[J];應用聲學;2013年04期
10 楊陽;高策;丁宏;;山西石塔村龍?zhí)鞆R古戲臺設(shè)置陶甕的聲學技術(shù)[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俊杰;;中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神廟戲臺[J];戲曲研究;2002年01期
2 丘慧瑩;;清代楚曲劇本概說[J];戲曲研究;2007年01期
3 王馗;;“正字”、“正音”與閩粵地方戲曲發(fā)展[J];戲曲研究;2008年03期
4 江棘;;行動著的空間——談前門外戲園子在“京味文化”歷史中的空間參與與實踐[J];戲曲研究;2008年03期
5 李躍忠;;中國戲曲之“破臺戲”探析[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左鵬軍;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近代傳奇雜劇的舞臺藝術(shù)變革[J];求是學刊;2003年01期
7 虞云國;;唐宋變革視野中文學藝術(shù)的轉(zhuǎn)型[J];社會科學;2010年09期
8 王季卿;中國傳統(tǒng)戲場聲學問題初探[J];聲學技術(shù);2002年Z1期
9 王廷信;清代地方戲表演的藝術(shù)成就[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張月琴;;近代鄉(xiāng)村的賽戲儀式與社會秩序——以大同地區(qū)為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夏博雯;孟子厚;;音樂情感對混響感感知的影響[A];中國聲學學會第九屆青年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顧穎;;論漢畫像樂舞圖的悲劇精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白欣;劉樹勇;馮立升;;清代力學家鄒伯奇對求解物體重心問題的研究[A];中外力學思維縱橫——第四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葉超;楊軍;;利用亥姆霍茲共鳴器進行有源噪聲控制的理論分析[A];2008年全國聲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馮濤;王晶;劉斌;李楠;尹亦陽;;管道端口并聯(lián)聲學材料等效聲阻抗率計算方法[A];泛在信息社會中的聲學——中國聲學學會2010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王季卿;;析古戲臺下設(shè)甕助聲之謎[A];綠色建筑與建筑物理——第九屆全國建筑物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一)[C];2004年
7 莫方朔;王季卿;李晴;;無頂空間混響感主觀評價的初步研究[A];城市化進程中的建筑與城市物理環(huán)境:第十屆全國建筑物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鄒建煌;潘建紅;梁社兵;劉利娜;;穿孔板共振吸聲結(jié)構(gòu)在空調(diào)降噪中的應用[A];第八屆全國空調(diào)器、電冰箱(柜)及壓縮機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杜鑫;石敏;彭學禮;欒經(jīng)德;;含有延長頸的亥姆霍茲消聲器聲學特性研究[A];2012'中國西部聲學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Ⅰ)[C];2012年
10 石紅蓉;陳剛;;影響劇場響度的建筑因素的研究[A];2012全國環(huán)境聲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勝江;乾隆時期文人劇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儲著炎;晚明戲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孟琪;地下商業(yè)街的聲景研究與預測[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陳庚;民國北京戲劇市場研究(1912-1937)[D];武漢大學;2011年
5 郭華瞻;民俗學視野下的祠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6 王曉毅;陶寺考古:技術(shù)的實證解析[D];山西大學;2011年
7 劉興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建華;元雜劇批評史論——古代部分[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毅;宗教與戲劇的文化交融[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新玲;民國時期開封劇場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史周賓;濮陽大弦戲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馬佳妮;杭州瓦舍文化對元雜劇的影響[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4 謝玲玉;宋代城隍信仰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倩;南宋杭州的市民文藝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婷;岳陽巴陵戲藝術(shù)特征和保護傳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周絢菲;辰河高腔及其唱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賢錦;基于振動驅(qū)動的相關(guān)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李玲玲;論先秦兩漢詩歌的表演性[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劉慰東;清末民初女伶的崛起谫論[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大猷;亥姆霍茲共鳴器[J];聲學技術(shù);2002年Z1期
2 莫方朔;音樂廳中后期反射聲對空間感的影響[J];聲學技術(shù);2002年Z1期
3 王季卿;中國傳統(tǒng)戲場建筑考略之一——歷史沿革[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1期
4 王季卿;中國傳統(tǒng)戲場建筑考略之二——戲場特點[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5 馬大猷;中國聲學三十年[J];聲學學報;1979年04期
6 蔣國榮,王季卿;早期聲在廳堂中的分布[J];聲學學報;2000年03期
7 吳碩賢,李青梅,Erwin Kittinger;音樂廳響度評價新指標[J];聲學學報;2001年03期
8 王季卿;;庭院空間的音質(zhì)[J];聲學學報;2007年04期
9 王季卿,蔣國榮;早期反射聲時響度影響的實驗研究[J];聲學學報;1994年02期
10 王季卿;廳堂音質(zhì)中的響度評價[J];聲學學報;1995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美慧;游戲場[J];室內(nèi)設(shè)計與裝修;2004年02期
2 薛林平;;安徽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J];華中建筑;2007年08期
3 方冉;;晉南寺廟戲場建筑的分析比較[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4 薛林平;;北京清代皇家戲場建筑研究[J];華中建筑;2008年04期
5 薛林平;;浙江傳統(tǒng)祠堂戲場建筑研究[J];華中建筑;2008年06期
6 薛林平,陸鳳華;山西傳統(tǒng)戲場聲學問題的初步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7 薛林平;;河南清代戲場建筑研究[J];華中建筑;2007年10期
8 薛林平,陸鳳華;山西寺廟戲場建筑研究——戲臺位置剖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薛林平;;江蘇清代戲場建筑研究[J];華中建筑;2008年07期
10 武亞軍;;淺談中國傳統(tǒng)戲場建筑裝飾中的祥瑞觀念[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20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宓正明;保護中華遺產(chǎn)弘揚傳統(tǒng)文化[N];聯(lián)合時報;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季熊;蘇州私宅庭園中的戲場建筑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2 彭然;湖北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鄒礪鍇;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胡應紅;成都地區(qū)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5 王鵬;陜西傳統(tǒng)戲場建筑及音質(zhì)初探[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劉東升;嶺南地區(qū)傳統(tǒng)粵劇戲場的聲環(huán)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7 毛萬紅;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及其音質(zhì)初探[D];浙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6430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64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