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9 03:12
本文關鍵詞:我國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貨幣政策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在一國的國民經濟運行中始終發(fā)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來說,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利率、信貸、資產價格等渠道,經過金融部門、金融市場,作用于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個變量,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發(fā)揮其調節(jié)宏觀經濟的功能。這個路徑就是論文將要研究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問題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傳導機制的暢通與否直接關系著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1998年到2002年間,為了刺激內需,中央銀行大幅降低利率,在此期間,我國卻出現(xiàn)了持續(xù)的通貨緊縮,這一階段貨幣政策作用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針對于2003年下半年以來投資過熱、消費價格指數(shù)持續(xù)上揚、貨幣信貸增長過快和資源約束偏緊的經濟現(xiàn)實,央行采取了提高存款準備率以及提高存貸款利率等措施調控經濟的“過熱”傾向,雖然目前為止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已經回落,但經濟中產生通脹的因素仍然存在,并且經濟存在著“硬著陸”的風險,貨幣政策的效果也同樣受到置疑。因此,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研究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由于各自觀察的角度和強調的因素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認識存在許多流派的觀點,這些學派的觀點歸結起來,認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貨幣傳導渠道、銀行貸款渠道、資產負債表渠道和金融資產價格渠道等。這些不同的傳導渠道觀點中,有的相互交叉,或者存在相似之處,但貨幣政策傳導主要有兩個基本渠道:一是貨幣傳導渠道,這種觀點主要分析利率、匯率變動如何對宏觀經濟變量產生影響;二是信貸傳導渠道,這個學派觀點是對銀行貸款渠道和資產負債表渠道的綜合,主要通過銀行、企業(yè)、居民家庭財務狀況和銀行信貸條件的變化,分析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對信貸傳導機制的存在及其主導性作用,西方學者存在著廣泛的爭論。我國正處于一個由封閉的計劃經濟體系轉向開放市場經濟體系的過渡階段, 1998年以后,我國的經濟環(huán)境和貨幣政策調控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轉型期,筆者認為信貸傳導機制在我國存在且在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通過回顧西方理論,對貨幣政貨傳導機制進行了分類闡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分為貨幣傳導機制和信貸傳導機制兩大范疇,其中,從廣義上講,信貸傳導機制是資產負債渠道和銀行信貸渠道的統(tǒng)一,從狹義上講,信貸傳導機制就是銀行信貸渠道。后文研究的重點是狹義的信貸傳導機制,即銀行信貸渠道。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國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傳導過程中的特征。首先,本章提出信貸傳導機制存在需滿足的三個基本條件,進而逐條論證這些條件在當前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中存在的可能性;然后,立足于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歷史實踐,研究了從封閉的計劃經濟體系到開放市場經濟體系的過渡階段,貨幣政策調控方式的變化。最后從理論上和實踐中得出結論——信貸傳導機制在我國貨幣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點。本章用了大量篇幅,對中國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進行了分階段研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從中央銀行對商業(yè)銀行可貸資金來源和總量控制角度,分析中央銀行對信貸傳導機制的影響;第二,從商業(yè)銀行可貸資金運用和貸款結構著手,分析商業(yè)銀行和企業(yè)對信貸傳導機制的影響;第三,地方政府信貸傳導機制的影響。 第四章,措施和政策建議:提高人民銀行分支行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水平;積極探尋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再生之路,完善其治理結構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建立風險與收益相對稱的委托代理制度,破除縣域金融服務真空;加強金融體系外的改革,重塑微觀經濟主體行為;實行區(qū)別的信貸政策。 論文的主要觀點是: 1.中國的信貸傳導機制在中國是存在的。 從理論上看,我國具備信貸傳導機制存在的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由于我國正逐漸過渡到以市場定價為主的經濟,經濟中存在壟斷競爭、交錯定價等因素,從而使價格具有粘性。價格在短期內不能隨貨幣供應迅速充分的調整,因此貨幣供給的變化至少在短期內會影響真實產出。 第二,由于我國商業(yè)銀行單一的資產負債結構,當央行執(zhí)行貨幣政策,改變銀行體系的儲備貨幣時,商業(yè)銀行一方面很難通過買賣證券來調節(jié)流動性,另一方面在流動性不足時也難以通過其他替代性融資工具來吸收資金,銀行信貸必然受到影響。即在信貸傳導機制中,央行在影響我國商業(yè)銀行可貸資金的變化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是有效的。 第三,我國仍然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制,部分非金融機構難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資金來彌補銀行信貸的減少。第三個基本條件在我國也是成立的。 在實踐中,我國宏觀經濟經歷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經歷了中央銀行直接制定信貸計劃到間接調控制度確立的轉變,在各個階段中,信貸渠道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在信貸傳導過程中,中央銀行、商業(yè)銀行、企業(yè)和政府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貨幣政策的執(zhí)行和傳導起著不同的作用。 從中央銀行的角度看,監(jiān)管職能分離后,在新的體制架構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貫徹執(zhí)行貨幣政策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同時,中央銀行雖然不能影響商業(yè)銀行資金的來源,但是可以通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影響商業(yè)銀行可貸資金的變動?傊,銀行信貸渠道的“中央銀行主導階段”的傳導是比較有效的。 從商業(yè)銀行的角度看,在可貸資金發(fā)生變動以后,商業(yè)銀行的貸款總量會發(fā)生的相應的變動。因此,從整體上來看,“商業(yè)銀行主導階段”的傳導是有效的。但是不良貸款使貨幣政策傳導受阻,可能誘發(fā)信貸緊縮。 在運用信貸配給理論分析在商業(yè)銀行的貸款結構時,得出結論:“關系型”信貸配給制度和集權式的信貸管理模式均對信貸傳導機制的效力產生影響。企業(yè)高負債率使對貨幣政策變化的適應能力變得脆弱。地方政府長期控制信貸資金,干預了信貸傳導機制。 3.從中央銀行、商業(yè)銀行、企業(yè)和政府的思路出發(fā),提出措施優(yōu)化我國的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 筆者認為,本文的亮點之處在于:第一,在內容上,論文采取分階段的方式研究中國信貸渠,突出各主體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地位并研究其特征,得出結論。第二,實證采用的模型簡單,使人一目了然。根據(jù)經濟意義來選擇數(shù)據(jù),使模型更具有解釋力和說服力。第三,在結論和建議上,力求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避免華而不實,夸夸其談,結論做到言之有理,言必有據(jù),建議則具有啟發(fā)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論文結合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態(tài)勢,運用研究生階段所學的宏觀經濟知識和貨幣政策傳導理論,對中國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其目的是檢驗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并為貨幣政策的執(zhí)行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但是鑒于本人知識有限,文中一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敬請評審專家及答辯專家批評指正。本人將繼續(xù)努力,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貨幣政策傳導 信貸傳導渠道 銀行貸款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F822.0;F224
【目錄】:
- 摘要3-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4
- 1.1 提出問題11-12
-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12
- 1.3 論文主要的研究方法12
- 1.4 論文不足之處12-14
- 2. 文獻回顧及信貸傳導機制理論基礎14-23
- 2.1 西方貨幣政策傳導理論回顧14-19
- 2.1.1 貨幣傳導渠道理論14-16
- 2.1.2 信貸傳導渠道16-19
- 2.2 信貸傳導渠道是對傳統(tǒng)渠道的進一步擴展和強化19-20
- 2.3 對信貸傳導渠道的質疑及其解釋20
- 2.4 信貸傳導渠道的特征和發(fā)揮作用的前提20-21
- 2.5 結論21-23
- 3. 中國信貸傳導機制存在的可能性及其特征23-31
- 3.1 對我國銀行信貸傳導機制存在的可能性進行理論分析23-27
- 3.2 從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歷史實踐來看,信貸渠道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7-29
- 3.2.1 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27
- 3.2.2 中央銀行體制建立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變化27-28
- 3.2.3 貨幣政策逐步深化階段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28
- 3.2.4 間接調控制度確立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變化28-29
- 3.3 小結29-31
- 4. 我國信貸傳導機制有效性分析31-49
- 4.1 中央銀行在信貸傳導機制中發(fā)揮的作用31-36
- 4.1.1 中央銀行職能與信貸傳導31-33
- 4.1.2 實證分析中央銀行對商業(yè)銀行的資金來源的影響33-36
- 4.1.3 中央銀行對商業(yè)銀行運用資金總量的控制36
- 4.2 商業(yè)銀行資金運用結構對貨幣政策信貸傳導的影響36-40
- 4.2.1 商業(yè)銀行資金運用出現(xiàn)多元化,但是貸款業(yè)務仍然占主導地位37
- 4.2.2 商業(yè)銀行資金運用的多元化對貨幣政策信貸傳導的影響37-38
- 4.2.3 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資產與信貸傳導機制38-40
- 4.3 商業(yè)銀行信貸配給對信貸傳導機制的影響40-45
- 4.3.1 銀企關系與信貸傳導機制41-44
- 4.3.2 集權式的信貸管理模式阻礙信貸傳導機制44-45
- 4.4 企業(yè)高負債率使對貨幣政策變化的適應能力變得脆弱45-46
- 4.5 地方政府“干預”信貸傳導機制46-48
- 4.6 小結48-49
- 5. 我國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的環(huán)境優(yōu)化49-57
- 5.1 提高人民銀行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水平49-50
- 5.2 積極探尋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再生之路50-54
- 5.3 加強金融體系外的改革,,優(yōu)化信貸傳導機制的環(huán)境54-55
- 5.4 實行區(qū)別的信貸政策55-57
- 參考文獻57-59
- 后記59-60
- 致謝60-61
-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目錄61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慧君;我國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年
2 宋玉;我國商業(yè)銀行風險承擔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3 傅萌潔;中國貨幣政策的信貸渠道傳導效應的銀行分類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我國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76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37765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