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信貸論文 >

我國高儲蓄的成因及影響:一般均衡分析的動態(tài)宏觀經濟視角

發(fā)布時間:2019-09-12 03:22
【摘要】:高儲蓄率具有經濟增長效應、經濟結構效應和加速投資效應三重效應。從經濟增長效應來看,我國高儲蓄率是我國高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但是,在后兩種效應下,過高的儲蓄率可能會影響我國的產業(yè)結構,并帶來投資自我膨脹式增長。特別是,由于目前造成我國高儲蓄率的原因復雜,高經濟增長率并不是高儲蓄率的唯一原因,它還同社會收入差距以及其他社會問題有關,高儲蓄率會極大地損害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高儲蓄率高經濟增長率的增長方式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繼續(xù)維持下去。
【圖文】:

數據圖,數據庫圖,儲蓄率,世界各國


比重 為 35. 3%,政 府 消 費 占 GDP 的 比 重 為13. 3% ,國民總儲蓄率達到 51. 4% 。〔1〕圖 1 給出了世界各國( 地區(qū)) 近兩年的國民儲蓄率。由圖 1 可見,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國民儲蓄率都位于 20%—30% 之間,一般都不超過35% ,只有我國的國民儲蓄率高達 50% 以上,比世界其他國家高出近 20 個百分點。注: a. 以上數據來源于 CEIC 數據庫; b. 中國的數據為 2007 年到 2008 年的年度平均國民儲蓄率,其他國家為 2008 年第 1 季度到2009 年第 2 季度平均每一季度的國民儲蓄率。圖 1 世界各國( 地區(qū)) 的國民儲蓄率表 1 進一步給出的是世界各國( 地區(qū)) 在其歷史發(fā)展時期的國民儲蓄率。從表 1 中可以看出,在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如日本的1960—1980 年間

趨勢圖,工資收入,占比,趨勢


羅長遠通過研究認為,我國工資收入占比已從1995 年 51. 4% 的峰值下降至 2003 年的 46. 2% ,并在 2006 年加速下降至 40%。〔4〕圖 2 顯示了我國從 1993 年以來工資收入占比的變化情況。圖 2 1993 年以來我國工資收入占比的變化趨勢〔5〕由于我國絕大多數人主要還是以工資收入為主,高資本收入占比和低工資收入占比就會通過收入分配不平等提高我國的儲蓄率。有兩點可以佐證高資本收入占比對我國不平等和高儲蓄產生的影響: 第一個現象是,經驗研究資料顯示,,目前我國50% 的國民儲蓄中,政府儲蓄率為 12% ,企業(yè)儲蓄率為 22%,家庭儲蓄率為 16%!6〕家庭儲蓄率占整個國民儲蓄率不到 30%,且一直下降。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國極高的企業(yè)和政府儲蓄率對居民儲蓄率的替代性很小? 這只能從收入分配不平等角度來解釋: 企業(yè)大部分的股份和收入都由少部分人擁有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07JA790030) 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B101)
【分類號】:F832.22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越鳳;消費與投資失衡條件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新華;曹永福;;從資金流量表看中國的高儲蓄率[J];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06期

2 李慧中;黃平;;中國FDI凈流入與貿易條件惡化:悖論及解釋[J];國際經濟評論;2006年03期

3 杜海韜;鄧翔;;流動性約束和不確定性狀態(tài)下的預防性儲蓄研究——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特征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5年01期

4 袁志剛,宋錚;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變異與我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1999年11期

5 李焰;關于利率與我國居民儲蓄關系的探討[J];經濟研究;1999年11期

6 齊天翔;經濟轉軌時期的中國居民儲蓄研究——兼論不確定性與居民儲蓄的關系[J];經濟研究;2000年09期

7 袁志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yǎng)老保險制度與最優(yōu)儲蓄率[J];經濟研究;2000年11期

8 龍志和,周浩明;中國城鎮(zhèn)居民預防性儲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0年11期

9 萬廣華,張茵,牛建高;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濟研究;2001年11期

10 羅楚亮;經濟轉軌、不確定性與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J];經濟研究;200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弟海;;我國高儲蓄的成因及影響:一般均衡分析的動態(tài)宏觀經濟視角[J];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02期

2 陳利平;高儲蓄率并非需求不足的根源[J];經濟研究;2001年03期

3 王啟人;;略論城鎮(zhèn)儲蓄存款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J];南方金融;1982年09期

4 邢孝兵;朱鐘棣;;寡頭壟斷條件下的儲蓄率與長期貿易模式[J];經濟研究;2010年01期

5 ;知識窗[J];對外經貿財會;2005年08期

6 孫里;;中國儲蓄率高增長的理性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7 聞岳春;北歐4國國民儲蓄下降的原因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1年11期

8 周珊珊;;城鎮(zhèn)居民儲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yè);2008年08期

9 于水群;楊增雄;;美元的長期走勢初探[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馬先標;;中國高儲蓄率的制度性障礙再探討——基于企業(yè)儲蓄的視角[J];經濟界;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揚;殷劍峰;劉煜輝;;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兩個基本戰(zhàn)略[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王國軍;趙潔;孫然;黃微笑;;跨期消費均衡與計劃生育綜合保險的儲蓄替代[A];民生保障與和諧社會:保險、社會保障與經濟改革的視角——北大CCISSR論壇文集·2007[C];2007年

3 劉廣如;劉哲;;我國消費信貸現狀考察[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山東經濟學院與會人員論文匯編[C];2006年

4 唐玨嵐;;1982—2005年中國資本管制有效性的實證檢驗[A];全球化與中國經濟 創(chuàng)新·發(fā)展·安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6年

5 宋濤;;解決企業(yè)資金短缺和商品市場疲軟的幾個問題[A];治理整頓與深化改革[C];1990年

6 杜本峰;;人口老齡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分析[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蘭家彬;金從書;陳克凱;龔義華;;對隨州市小面額貨幣流通情況的調查[A];湖北錢幣專刊總第六期[C];2007年

8 中國人民銀行宜昌市中心支行課題組;陳昌煥;田蘭玉;陳靜波;;宜昌市硬幣流通情況調查分析[A];湖北錢幣?偟谄咂赱C];2008年

9 徐妍;;新疆外貿發(fā)展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思考[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凌杰;陳文寬;;對我國近年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回顧與思考——兼對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展望[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褚福全;從美國儲蓄率零增長看中國的熱消費[N];中國審計報;2005年

2 記者 徐思佳;美國儲蓄率過低 造成全球貿易失衡[N];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

3 國泰君安 張晗 張峗;對市場和經濟數據的再思考[N];證券時報;2009年

4 邱林;美國為什么擔心中國人不存錢?[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5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劉煜輝;中國高儲蓄辨?zhèn)蝃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

6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王東京;美國指責中國高儲蓄沒道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7 劉瑞常;外電評說中國人愛存錢有多種理由[N];中國改革報;2009年

8 方方;淺作深時深亦淺[N];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

9 張璐 朱算;說故事,話理財透支轉向投資[N];財會信報;2008年

10 劉聲;老百姓為何有錢不花[N];湖南經濟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晨光;儲蓄率差異對中美經濟失衡的影響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2 孫永勇;社會保障對儲蓄的影響[D];武漢大學;2005年

3 姚海明;中國金融路徑的儲蓄向投資轉化結構與效率[D];蘇州大學;2005年

4 鄭純雄;中國最優(yōu)儲蓄率的決定及宏觀經濟效應[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5 李剛;我國農村金融發(fā)展與農村經濟增長[D];西北大學;2006年

6 郭英彤;我國居民預防性儲蓄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D];吉林大學;2006年

7 張春田;中國金融發(fā)展、投資與經濟增長[D];吉林大學;2008年

8 鄒達川;資產價格、資本流動與人口結構[D];復旦大學;2008年

9 劉永生;中國轉型期消費信貸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10 談儒勇;第二代金融發(fā)展理論和我國的金融政策[D];中國人民大學;199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莎莎;預期壽命對儲蓄率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2年

2 余鵬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國私人儲蓄率下降之謎[D];復旦大學;2011年

3 王晨燁;人口年齡結構、儲蓄率與經常項目關系[D];浙江大學;2007年

4 姜偉;我國最優(yōu)儲蓄率與社會養(yǎng)老保險關系實證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5 沈忠泉;對我國利率政策績效的實證檢驗[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3年

6 張圣醒;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就業(yè)選擇對城鎮(zhèn)居民儲蓄的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蘇丹丹;在華外資銀行發(fā)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8 張德勇;人口老齡化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幾種途徑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年

9 高學鵬;高儲蓄與我國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10 劉路陽;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的原因及可持續(xù)性[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3487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253487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41f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