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寅初財政、金融改革建言的邏輯依據(jù)和理路
本文選題:馬寅初 切入點:財政 出處:《民國檔案》2011年02期
【摘要】:財政、金融關系論是馬寅初在民國時期提出各種財政、金融改革建言的邏輯依據(jù)和理路,其基本內(nèi)涵是依托西方古典經(jīng)濟學的健全財政理論,告誡民國政府要嚴格劃分財政、金融的職能界限,盡量杜絕濫發(fā)紙幣以滿足財政需要的錯誤政策和行為。馬寅初的財政、金融關系論形成的歷史原因是民國時期始終存在的政府肆意利用金融的紙幣發(fā)行職能來解決自身財政困難的政策。由于民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政府財政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赤字財政狀態(tài),盡管馬寅初的財政、金融關系論雖然在學理上是正確的,但只對抗日戰(zhàn)爭初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產(chǎn)生過短暫的歷史影響。
[Abstract]:The theory of financial and financial relations is the logical basis and rational way for Ma Yinchu to put forward various proposals for financial and financial reform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s basic connotation is to rely on the sound financial theory of western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to warn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strictly divide finance. The functional boundaries of finance, as far as possible to put an end to the indiscriminate issuance of banknotes to meet the financial needs of the wrong policy and behavior. Ma Yinchu's finance, The historical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relations i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wantonly using the function of issuing paper money in finance to solve its ow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frequent war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finance has always been in a deficit state, although Ma Yinchu's theory of financial and financial relations is theoretically correct. However, it only had a brief historical impact o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scal and financial policie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單位】: 湖州師范學院歷史系;
【基金】: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浙江近代經(jīng)濟思想史論——以紹興為例”(09WHZT006Z)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F812.9;F832.9;K25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潘國琪;抗戰(zhàn)初期國民政府財政政策考辨[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3年01期
2 蔡志新;;孔祥熙的戰(zhàn)時財政理論和戰(zhàn)時財政政策[J];歷史檔案;2006年01期
3 蔡志新;;孔祥熙和抗戰(zhàn)時期的通貨膨脹[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牛定柱;;對馬寅初財政思想的簡要述評[J];云南財貿(mào)學院學報;2005年S1期
5 孟建華;馬寅初先生銀行思想研究[J];浙江金融;2005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付志宇;近代中國稅收現(xiàn)代化進程及其思想史考察[D];湖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牛林豪;1945年前馬寅初財政金融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佩玉;;從開放到管制——戰(zhàn)后國民政府外匯政策的演變及后果[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2 趙小勇;抗戰(zhàn)初期大后方通貨膨脹新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丁毅;李道永;;漫話金圓券[J];滄桑;2007年04期
4 夏國祥;;西方財政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J];財經(jīng)研究;2011年03期
5 張宇燕;張靜春;;貨幣的性質(zhì)與人民幣的未來選擇——兼論亞洲貨幣合作[J];當代亞太;2008年02期
6 傅宏;略論抗戰(zhàn)前夕南京國民政府的抗戰(zhàn)準備[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7 袁丁,陳麗園;1946~1949年間東南亞及美洲僑匯逃避的原因[J];東南亞縱橫;2002年06期
8 劉慧宇;孔祥熙與中央銀行的發(fā)展[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0年05期
9 汪朝光;戰(zhàn)后初期中國經(jīng)濟恢復與重建的若干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蔣國河;中國農(nóng)民銀行農(nóng)貸業(yè)務評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友中;馬克思貨幣理論與當下金融危機[D];武漢大學;2010年
2 方小玉;民國《經(jīng)濟學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3 高順偉;論村書記及其領導力生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高璇;民國《經(jīng)濟評論》(1947-1949)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5 馬志剛;中國近代銀行業(yè)監(jiān)理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匡安榮;“道法自然”與經(jīng)濟自由——一項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金志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孫寶根;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緝私研究(1931——1945)[D];蘇州大學;2004年
9 馬軍;國民黨政權在滬糧政的演變及后果(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宋佩玉;抗戰(zhàn)前期上海外匯市場研究(1937.7—1941.12)[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娟;日偽統(tǒng)治時期東北稅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杜哲濤;虛擬貨幣屬性的法理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段賢敏;抗戰(zhàn)時期湖南煤礦業(y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魏孔峰;西漢反貨幣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王冬梅;國民政府時期的縣銀行研究(1940-1949)[D];西南大學;2011年
6 謝敏榮;抗戰(zhàn)初期救國公債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佳妮;明代萬歷年間社會經(jīng)濟對文言小說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8 李玲玲;抗戰(zhàn)時期重慶銀行業(yè)法制監(jiān)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9 李湘湘;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陜甘寧邊區(qū)貨幣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10 楊亞偉;抗戰(zhàn)時期湖南機械工業(yè)[D];湘潭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錫寶;;南京國民政府裁厘平議[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2 李曉亮;馬寅初經(jīng)濟思想略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趙云旗;論國民政府初期的財政金融改革[J];財政研究;2002年10期
4 黃文模,趙云旗,隆武華,劉翠微,歐陽宗書,王曉光;北洋時期農(nóng)民負擔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1997年10期
5 潘國琪;國民政府1932年公債整理案述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李真錦;略論國民黨政府初期進口稅則主權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1985年01期
7 陸大鉞;抗戰(zhàn)時期國統(tǒng)區(qū)的糧食問題及國民黨政府的戰(zhàn)時糧食政策[J];民國檔案;1989年04期
8 周嵐;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賦稅政策述略[J];民國檔案;1991年01期
9 張瑩;民國時期鹽務機構述略[J];民國檔案;2000年02期
10 張鴻石;1936—1937年中國學術界的戰(zhàn)時財政主張[J];河北學刊;199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義淑,張春梅;音樂素質(zhì)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學實踐中的體會[J];滿族研究;2003年02期
2 黃萍;論隱喻認知對多義詞的形成產(chǎn)生的影響[J];湖南輕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3 左從現(xiàn),方新普;大學生體質(zhì)特征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年10期
4 謝香道,謝光前,華靜,高文倩;論全球化與現(xiàn)代體育的未來走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5 李留記;論構建宗教藝術學的學科基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蔡志新;;馬寅初財政、金融改革建言的邏輯依據(jù)和理路[J];民國檔案;2011年02期
7 李力研;人類種族與體育運動[J];中國體育科技;2001年06期
8 傅千吉;論藏傳佛教對蒙藏文化關系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05期
9 鄭明靜;;論英語習語與西方文化之關系[J];考試周刊;2010年06期
10 苗青;李曄;;論科學與倫理學的相互影響——關于倫理學的“科學化”與科學的“倫理學化”趨勢問題[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柏君;熊磊;;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與黏膜免疫的關系[A];第25屆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研討會暨中醫(yī)藥高等教育兒科教學研究會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8年
2 楊昌智;吳健丹;;暖通空調(diào)中的溫熱環(huán)境研究[A];1997年湖南省暖通空調(diào)制冷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3 谷萬里;史載祥;;中醫(yī)學“氣”與氣體信號分子關系初探[A];全國中醫(yī)藥研究生專輯[C];2005年
4 文黎照;;試析環(huán)境政策與環(huán)境法的關系[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杜曉蓉;;建立地方公共服務型政府過程中五大關系的反思[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姚冬而;屠永坤;;淺析土地整理和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的關系[A];“土地整理與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7 張媛;王靖飛;吳亦紅;;論生態(tài)功能區(qū)劃與主體功能區(qū)劃關系[A];環(huán)境與健康:河北省環(huán)境科學學會環(huán)境與健康論壇暨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袁書琪;彭俊芳;賀伶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旅游開發(fā)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A];旅游業(yè):推動產(chǎn)業(yè)升級和城市轉(zhuǎn)型——第十三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張為杰;楊子生;;土地整理與新農(nóng)村建設關系研究[A];節(jié)約集約用地及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2009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白曉昱;;肺炎與便秘的關系臨床觀察——有感于“肺與大腸相表里”[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換屆會議暨便秘專題研討會論文?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國中 李海君;信息化為金融改革埋單[N];金融時報;2004年
2 陳曉彬;金融改革 承載厚望[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3 記者 張正華;李若谷:金融改革不能抄襲外國模式[N];金融時報;2006年
4 武漢大學 羅航;加快金融改革 推進“兩型社會”建設[N];光明日報;2009年
5 特約記者 孫卓;兩“街”合流力阻奧巴馬金融改革[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6 花旗集團董事總經(jīng)理 黃益平 雷陽 譯;花旗:中國描述金融改革新藍圖[N];證券日報;2007年
7 朱青松 中國人民銀行遵義市中心支行行長;遵義金融改革發(fā)展30年[N];遵義日報;2009年
8 全國政協(xié)常委 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原副部長 胡德平;在保持人民幣主權幣種的條件下 加大金融改革力度[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0年
9 全國政協(xié)常委 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原副部長 胡德平;在保持人民幣主權幣種的條件下 加大金融改革力度[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0年
10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經(jīng)貿(mào)學院院長 彭龍 教授;金融改革中的利益[N];國際商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星;影響·契合·創(chuàng)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楊菁;利率市場化對農(nóng)村信貸市場供求主體的影響[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3 劉冬林;東道國貿(mào)易環(huán)境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梁桂芳;杜甫與宋代文化[D];山東大學;2005年
5 李國華;結構主義文論在中國的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周澤峰;出口退稅對林產(chǎn)品貿(mào)易的影響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7年
7 黎春嫻;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支持及其對價值觀影響的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8 倪祥妍;日本小說家與郁達夫[D];蘇州大學;2009年
9 徐沛君;德國表現(xiàn)主義繪畫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10 盧軍;影響與重構——汪曾祺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海霞;晚清清流派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2 費倩;英國不加入歐元區(qū)的原因及影響[D];吉林大學;2006年
3 邵奎燕;社會資本視域下校長對學校發(fā)展影響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趙懷勇;有形之手與無形之劍[D];南昌大學;2007年
5 周曉舟;美國經(jīng)常賬戶逆差調(diào)整對中國經(jīng)濟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8年
6 董美鮮;試論克林頓的第三條道路[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7 吉芳;論語言和經(jīng)濟的關系[D];新疆大學;2005年
8 王清;關系、限度、程序[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雄;基于理性與非理性關系的技術異化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10 尤明輝;試析工筆畫發(fā)展與顏料衍變之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893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1689387.html